首頁 > 成語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作者:由 妙語侃科技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0

較前年比怎麼描述

文|妙語侃科技

新能源的發展促使礦產資源的大力開發,中國礦企未雨綢繆,在國內外積極佈局礦產資源。一些國外的礦產公司其實有中企資本的身影,為獲取必要的礦資源提供支援,建立起全球礦產資源產業鏈。

然而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要求中企剝離在加鋰礦資產。這是什麼情況?加拿大想做什麼?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加拿大要求中企剝離在加鋰礦資產

全球排名靠前的電池製造商有不少是中國企業,比如寧德時代是世界第一的電池製造商,用三元鋰造出的麒麟電池暢銷全球。還有比亞迪用磷酸鐵鋰造出的刀片電池,也極具安全,續航效能。

廣大中國電池製造商都在積極推進鋰電池,鈉離子以及無稀有金屬電池等產業佈局。而這些佈局的背後,其實都離不開鋰、鎳、錳等關鍵礦產資源。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優質的電池產品離不開豐富礦產資源的支援,中國企業在全球各國積極投資礦業,一直一來都保持穩定的發展狀態,為中國建立起完整的礦產資源開採,技術加工提煉以及打造產品等產業鏈。

不過加拿大鬧出了么蛾子,根據加拿大傳來的訊息,要求中礦(香港)稀有金屬資源有限公司、盛澤鋰業國際有限公司以及Zangge Mining Investment (Chengdu) Co Ltd三家中企剝離在加拿大的鋰礦資產,從相關的加拿大礦產公司中撤資。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加拿大這麼做的行動藉口是“國家安全”,和美國經常使用的理由如出一轍。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對中企的影響其實是可控的。

暫且不說中企所持的礦產專案分部在全球各地,即便是加拿大對鋰礦加以關注,中企也能找到替代品,比如鈉離子。

地表中的鈉元素比鋰要豐富,而且效能表現和鋰電池相差無幾,是最接近鋰電池的替代材料。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廠商正在大力探索鈉離子電池,一旦形成產業化,與鋰離子形成互補,那麼在佈局相關礦產資源時就能多一個選擇。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加拿大的鋰礦只佔全球的一部分,而中國企業投資了全球一半的鋰礦,不是加拿大要求中企撤資就能改變格局的。

加拿大想做什麼?

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中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地區都在大力佈局新能源汽車。歐盟甚至計劃在未來全面禁售傳統燃油車,轉型為純電動或混動。不管如何,電池以及背後的礦產資源都會成為矚目的焦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拿大莫不是也想提高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從礦業專案入手,把控核心資源。表面上看加拿大是為了“國家安全”,背後的目的不簡單,恐怕是想吃獨食。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加拿大想做的事情不外乎自己形成礦業,電池和消費市場完整的生產供應環節。只能說沒那麼簡單。

要想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需要長期的投資佈局,在礦業領域進行資本運作,有些礦企並不是那麼容易入資的。

還有即便把礦產開採出來,也不意味著能直接用在產品上,還需要提煉,加工。在經過幾十,上百道的工序中提取所需的礦物質。然後到了電池製造環節,如何確保安全效能,怎樣讓電芯發揮強勁的續航,這些都需要深厚的核心技術積累。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中企花費了幾十年深耕電池製造技術,最終形成如此世界領先地位,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所以加拿大若想靠自己掌握礦產就實現新能源產業的崛起,怕是沒那麼簡單。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加拿大也知道困難所在,卻還是這麼做了。只因美國放話要加速發展電動汽車行業,對新能源電池提高補貼力度。

以加拿大和美國不言而喻的關係,不排除加拿大行動的背後有其它因素介入的可能性。而且一些行業現象表明,這看似毫無關聯的背後其實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在美國關注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在拉攏韓國電池巨頭建廠。韓國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已經決定到美國建電池工廠,與美國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合資。

而LG新能源宣佈和三家加拿大礦企簽訂了鋰礦供應協議,把大單交到了加拿大礦企的手中。但是由於加拿大礦企的背後有中企的資本,所以韓企想要從加拿大獲得鋰礦供應,其實中企也能說得上話。

以美國總是妄加猜測的行事作風,為確保美企以及合作伙伴的供貨穩定,也許對加拿大有了特殊關注,所以才出現了加拿大要求中企撤資這一幕。

加拿大驅趕三家中國礦企,背後目的不簡單,想吃獨食?

總結

中企在新能源領域掌握了全產業鏈佈局,從礦產資源到技術加工,再到電池製造和銷售,實現了完整的生產供應模式。

各國都在加緊新能源佈局,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但如果脫離全球化,以非公平的方式參與競爭,不能無法實現進步,還會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只有全球化產業鏈,才是最好的選擇。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