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仁——儒家處理人際關係到準則

作者:由 遺木行人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1

如何理解矯枉必須過正

仁——儒家處理人際關係到準則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

從字形看,仁就是兩個人的意思。所以說,人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說。那麼什麼是仁?仁者 ,愛人。我以為主要包括兩點:一是要誠,而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誠 ,誠是誠意,關鍵是要真。

仁——儒家處理人際關係到準則

儒家有本經典叫做大學,裡面很好地概括了儒者的志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如何修身呢?便是要正心。如何正心?首要便是誠意。什麼是誠意?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去做某事。我們強調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 因為沒有真其他更談不上。對人保持真誠,盡心盡力地做事,這就是誠意,這就是修身做人的根本。先把自己做好 ,才談得上去和別人相處。自己做好了,與別人相處也就沒什麼困難了。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強迫別人做。這裡舉一個例子——孫叔敖。

仁——儒家處理人際關係到準則

孫叔敖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的令尹,助楚莊王完成了稱霸大業。在他小時候有一次他哭著跟他母親說,他快死了。母親一驚,趕忙問為什麼。他說他剛剛在路上看見一條蛇,書上說殺了這種蛇人就會死。他不忍心其他人不小心殺了這條蛇而死,於是自己就殺了他。所以他快死了。聽了這個故事,他的母親對他說 不,你不會死的 ,上天不會讓你這樣的好孩子去死的 。最後孫叔敖當然沒死,而且還成就一番事業。孫叔敖是仁人,他的仁起於一點不忍之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做的,也想想別人也有這個需求。這裡講個齊宣王和孟子的故事。

仁——儒家處理人際關係到準則

孟子

有一天齊宣王和孟子在一起聊天,齊宣王說:寡人有疾。我有病。孟子問:你有什麼病呢?齊宣王說:寡人好色、好勇、好貨。我喜歡女人,喜歡打仗,喜歡錢。孟子說:沒關係。你喜歡女人,你就想想你自己國家裡的百姓都有這方面的需求,讓自己的國家裡面沒有結不上婚的。你喜歡打仗,你就時刻做好準備別人來欺負自己的子民的時候打回去。你喜歡錢,你就想想你的百姓也喜歡錢,你要讓你的百姓都過上富足的生活遠離飢餓貧窮。孟子真是一個大教育家,非常善於因勢利導。

但是所謂仁其實很簡單,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的時候也多想想別人。

中國人以家庭為一切社會活動的核心。儒家認為,在家庭裡,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這是天性。你會愛自己的子女,你也會愛自己的父母。所以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如果你抱著推己及人的態度,看到別的小孩像愛自己的小孩一樣愛他,看到別的老人像照顧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他。那還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

如果真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子女,不是真的不愛,是不懂得愛了,是受了環境不好的影響。透過啟發和教育,還是能恢復他愛人的天性。

其實真正的道理都很簡單,越是複雜反而越是不可信。儒家創立之初,更多隻是對以前中國固有的文化思想的一種概括補充。孔子刪六經,六經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真正的仁很簡單,保持真誠,想想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