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作者: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2

閱微草堂筆記記述什麼

滿清八旗鐵騎作為古代武裝力量的最後一抹餘暉,自白山黑水一直馳騁到了雲南叢林。正是憑藉這支強大的武備軍力,滿洲才得以實現對中原的佔領和對疆域的開拓。坊間的一般認為滿洲開國乃至於最後奪得天下,純靠滿洲八旗的騎射武功。而且連康雍乾三朝帝王都在一直強調,八旗子弟應該苦練騎射功夫,這才是滿洲人的看家本領。

事實真是如此嗎?滿清八旗真的純靠騎射,才奪得天下?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清軍八旗兵

忘掉騎射:滿清的火器和甲冑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起兵並自立門戶,正式和中原王朝一刀兩斷,開始吞併女真各部,積極謀求擴張。為了儘可能獲得足夠的兵力並掌握各個部落,努爾哈赤在1601年根據蒙古舊制,正式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八旗制度,極大的增強了女真實力。在擊敗明軍佔據遼東後,滿洲八旗達到鼎盛,明軍幾乎無法在野戰中佔到便宜。為了儲存實力,關外的明軍只能龜縮在城內,透過火器優勢守衛。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明朝時的紅夷大炮,最初為仿造荷蘭重型前膛

明朝早在和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衝突中就熟悉了先進的火器,在徐光啟等人的積極謀劃和黑市貿易下,朝廷獲得了多批紅衣大炮。正是依靠這批先進火器和從澳門鼓動來的葡萄牙外籍教官,大明朝廷才能勉強挽回些顏面,守住長城和京師。奈何明朝的鑄造技藝差,接連好多門火炮在試放的時候就突然炸膛。

自產質量差,那就外貿吧!且不說從澳門購買後再送往遼東是緩不濟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可是眼睜睜想分一杯羹的,明朝不在領土租界和互市貿易裡讓步是不可能的。付出巨大代價的明朝好不容易攢齊了可以勉強守衛國門的火器部隊,並在和滿洲的大戰中使八旗付出巨大傷亡,連皇太極都身負重傷,不久病逝。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紅衣大炮一般指紅夷大炮

但滿洲透過俘虜和繳獲,甚至是走朝鮮的路子,也獲得了不少優質火器。這樣一來,稱為“運輸大隊長”的明朝完全喪失了優勢。滿洲八旗的確因強大的輕重騎兵聞名,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八旗部隊中的輕重步兵和火器部隊更重要,代表了當時東亞武備的最高水平。按理說明軍也有關寧鐵騎和輕重步兵,也曾擊敗過八旗勁旅,但為何還被迫龜縮在城牆裡防守呢?對此,徐光啟早就給出答案,他認為“交戰時,八旗不管是乘坐的馬匹還是下馬步戰計程車兵,都裹著厚重的甲冑,明軍根本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乾隆大閱圖·列陣》裡八旗軍士皆身著棉甲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步騎交戰

在明軍和八旗的對壘記載中,經常出現明軍火器和箭弩齊發但八旗死傷有限的記錄,不僅是因為明軍自造的火器質量低劣,根本沒什麼實際殺傷力,更重要的是八旗兵裝備了重甲。所以在兩軍交戰中,明軍本來就不佔肉搏的優勢,再加上火器的落後,使得八旗兵即便是被破甲,也僅是皮外傷。

由於八旗兵農合一,武德充沛的滿洲士兵本來就比漢人更有進攻性,再加上優質的重甲防護和火器加持,明軍在交戰的時候根本佔不到什麼甜頭。城牆上的明軍居高臨下,弩箭和火炮齊發,要抵抗這樣的攻擊,一般的防護是無效的。所以騎兵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代步工具,一般是先由騎兵掃清野戰中的機動明軍,重步兵再趁機壓上,並且依靠火器掩護進攻城池,透過肉搏優勢來開啟缺口,再由輕重騎兵進行多次衝擊,直到明軍防線徹底崩潰。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清朝皇帝還是後世,都習慣誇大騎射在戰爭中的作用。實際上騎射並沒有那麼玄乎:騎射雖然是冷兵器時代交戰中所必須的技能,但更適合遠距離進行殺傷,並在貼近後騷擾對方。因為騎射畢竟不如步射穩定有力,所以真正形成實際殺傷力的還是重騎兵的輪番衝鋒。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清朝騎著馬的武官

自廢武功:重甲步騎的時代已經變了

八旗之所以獨步天下,甚至成為當時東亞武備的最高水平,不僅是靠祖傳的騎射技藝,更是靠重步兵、火器部隊以及蒙漢八旗的互相配合。這支軍隊不僅自南到北徹底剿滅了明朝殘餘勢力,西北鏖戰準格爾,東北反擊沙俄,東南收復臺灣島等,成為中國古代王朝的絕唱。可進入十九世紀後卻急轉直下,不僅在鴉片戰爭中接連敗北,甚至在八里橋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而對方几乎毫無傷亡。

清軍的裝備的確落後,以至於無法抵禦西方的堅船利炮,但中國曾有趕超的機會,至少是發展的機會。康熙朝曾有一位叫戴梓的火器發明天才,不僅改進創制了眾多先進火器裝備,更是發明了一種名喚“連環銃”的火器,堪稱現代機關槍的前身!但就是這樣的天才卻被髮配關外,流放千里。

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隱情呢?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英國進貢給康熙琵琶鞘燧發槍(連珠銃的原型)

乾隆朝的紀昀曾在《閱微草堂筆記》裡記載一種火器,可以接連發射二十八發鉛丸,而發明這一火器的便是康熙朝的傳奇天才:戴梓。

據《清史稿·戴梓傳》的記載,“(戴梓)少有機悟,自制火器,能擊百步外”,並且在三藩之亂時給康親王獻上連珠銃,為平定叛亂立下赫赫功勞,因此得以入職翰林院。戴梓所創造的“連珠銃“其實仍是需要在每次發射後添上火藥,不過是彈丸增加到了二十八發,算是減少了發射步驟和節約時間,不用再費力填充彈藥。這樣的發明不是對清軍戰力的極好補充嗎?為何康熙棄之不顧,最後還要將戴梓貶到關外受苦呢?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清代兵丁的鳥槍

首先,戴梓只是“藏器於家”,並沒有上呈給皇帝;其次,戴梓的確是因為才華過人而招來了小人嫉妒,最後被誣陷。據《國朝省獻類徵初編·戴梓傳》記載,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給中國進貢了“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槍,並回贈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機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如此天才,結果招來了傳教士南懷仁的嫉恨。

既然戴梓如此傑出,主持火器製造和西洋技法的南懷仁豈不是很尷尬?加上戴梓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康熙的親信。所以,在“私通東洋”的誣陷下,戴梓被流放到了關外的盛京(今瀋陽),於1726年(雍正四年)辭世。

令明軍無可奈何的,並不是滿清八旗的騎射,而是這些武器裝備

上圖_ 南懷仁(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歲),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籍清代天文學家、科學家,拉丁人

結語

雖然依靠八旗的赫赫武力實現了霸業,但終究是皇帝一家的護衛,本質上並非是為國為民,加之按照清朝皇帝的設想,火器裝備,特別是好用的先進武器,首先應該由皇家把玩收藏,然後再裝備給滿洲八旗,最後才是分發到底層綠營士兵手中的武器,所以此後清朝的極速衰敗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作者:蘇燦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魏斐德 《洪業:清朝開國史》

[2]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九《灤陽續錄(一)》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