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作者:由 閒花小城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6

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戰役叫什麼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

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檣谷塹依然在,弱吐強吞盡已空。

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

杜牧《題武關》舊唐書有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們在消散的歲月中學會思考,警鐘長鳴,避免重蹈覆轍,再釀悲劇,再生悔恨。

唐文宗開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途經武關時,弔古傷今,感嘆時事,寫下了這首《題武關》。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此時的大唐,已處晚期,日薄西山,繁華的表象下,千瘡百孔。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還是跟皇帝有關,皇帝的政治能力越強,則官宦實力越若。

相反,如果皇帝越昏庸無能,官宦奸臣就越猖獗。

就像當年的楚懷王,雖胸有大志,立志改革,想讓楚國變得更強。可因為他自身缺乏清晰的判斷,立場不堅定,不懂得審時度勢,聽信小人讒言,使楚國一步一步走向衰落。

楚懷剛繼位時,特別有一番作為。當時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貴族勢利越發強大,為了維護自身權利,不惜排斥異己,中飽私囊,甚至出賣國家利益。他很想像楚悼王一樣實行變法,革除積弊,中興楚國,讓楚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他任用屈原為左徒,內政外交全權打理,起草改革法案,實行變法。可新法還未真正實施,就因為楚懷王聽信小人之言,就此廢除。負責起草法案,實行變法的屈原,也被貶官,流放。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導致變法被廢除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張儀的挑撥離間,上官大夫,公子子蘭等對屈原的誣衊和懷王最寵愛的妃子鄭袖的耳邊風。

但更重要的還是楚懷王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由於心中沒有清晰的判斷,不能識人用人,導致他十分被動。

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張儀欺騙,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心存僥倖,

致使六國合縱兵敗函谷關,變法被廢黜,背棄齊楚聯盟,楚國接連大敗,國力一日不如一日。

武關會盟,更是不聽屈原勸諫,一去異國他鄉,再無歸途。

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託些!……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魂兮歸來,北方不可以止些!……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屈原的一片赤誠之心,終究還是輸給了楚懷王的“朝三暮四”。就算沒有張儀的陰謀算計,沒有上官大夫,公子子蘭的腐敗不堪,沒有鄭袖的一己之私與嬌嬈魅惑,變法也難持續。因為一個鄭袖離開還會有另一個鄭袖前來,更何況好美色的懷王根本無法招架女子的嬌柔。只要他心愛的女人嬌滴滴地喚上一聲“大王……”,

他那顆清醒的頭腦,立馬糊塗不堪,昏庸至極。

當然,屈原一開始作為楚懷王最信任的人,他未能察覺張儀的詭計是其一,沒有利用合適的方式引導,一味死諫是其二。懷王雖然很信任他,但因為他們每次溝通的方式不對、相對極端,加上子蘭鄭袖等人的暗中誣衊,添油加醋,致使他對屈原疏離。

杜牧在詩中寫道“

碧溪留我武關東,一笑懷王跡自窮。鄭袖嬌嬈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正是透過小人得勢、賢臣見棄這一形象對比,婉轉而深刻地指責了懷王的昏聵,鞭撻了鄭袖的惑主,以及痛惜屈原的被逐。由此思之,於是在瞻眺武關時,面對“懷王跡自窮”的現實,不能不付之一笑。

透過對歷史的喟嘆,意在告誡當今聖上,如果再昏庸無道,任由官宦把持朝政,潘鎮割據,民不聊生,這四海昇平,萬國來邦的大唐,也終將如楚國一般衰落消散。同時也向那些擁兵割據的藩鎮提出了警戒,不要憑恃山川地形的險峻,破壞國家統一的局面;否則,不管弱吐強吞,其結局必將皆成空。

杜牧路過武關寫下一首詩,借古諷今,歷史興衰中揭露著人性的弱點

他說“

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

其實就是在告誡皇帝,歷史如昨,往事歷歷,切莫在繁華的表象中喪失準確的判斷,矇蔽雙眼,一步步病入膏肓。

他哪知,此時的大唐,就如一盤殘破的棋局,帝王無心,諸侯有意,花開荼靡。當我們走過人生的路途,歷經歲月的沉澱,再來讀這首詩,看到的不僅僅是歷史的興衰與教訓,還有很多人性的弱點。

懷王為何會被囚禁,客死他國?屈原為何會被放逐,沉江自盡?張儀又為何遊走刀尖,還能功成身退?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