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強推!《一用就靈特效穴位祛百病》超級好看,可別錯過了!

作者:由 每日好書精選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1

疾病頭加刺讀什麼

強推!《一用就靈特效穴位祛百病》超級好看,可別錯過了!

第一章 找到身體內部的靈丹妙藥

經絡,連線穴位的通道

神秘的經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執行,聯絡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也是人體針灸和按摩的基礎,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即“徑”,意思是“縱線”,有路徑的意思,主要是指經絡系統中的主要路徑,這些路徑存在於機體內部,貫穿上下,溝通內外;“絡”的原意是“網路”,簡單說就是“主路”分出的“輔路”,它們存在於機體的表面,縱橫交錯,遍佈全身。

《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這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為“經脈”、“絡脈”和“孫脈”。它們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表裡、臟腑、肢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十二經脈分為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其名稱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它們分別與各自相表裡的髒或腑相互聯絡。陰經分佈在身體內側或腹面,陽經分佈在身體外側或背面。十二經脈將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周流全身,使人體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不斷地得到營養供應,從而維持身體各種功能正常進行。

奇經八脈

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共8條。這8條經“別道奇行”,不隸屬於十二臟腑,也無相表裡的經脈絡屬,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都有固定的穴位,與十二經脈一起合稱為“十四經”,是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十二正經的絡脈從本經發出,走向相表裡的經脈,即陰經的絡脈走向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陰經。脾之大絡散佈胸脅,任脈的絡脈散佈腹部,督脈的絡脈聯絡足太陽經。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深入體腔的分支。十二經別匯合成六組,稱為“六合”。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的“經氣”輸佈於筋肉骨節的體系,是附屬於十二經脈的筋肉系統。經筋的作用是約束骨骼,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佈範圍而劃分出來的,是人體的衛外屏障。

穴位,最貼心的隨身藥囊

穴位是人體的隨身御醫

經絡,這個中國古人發現的貫穿人體的神秘“通道”,長久地吸引著當代的人們。那麼什麼是經絡呢?下面,將人體比成地球來說明這個問題。地球上有經線和緯線,起到網織地球的作用。相應地,人體上有縱行的經脈和行走其間起到聯絡經脈作用的絡脈,經脈與絡脈相互交織,網路人體,共同構成了人體的經絡系統。

人體上的穴位就如同地球上的河流、湖泊。地球上的河流、湖泊,星羅棋佈,滋養著山川樹木,由於河流、湖泊的滋潤,地球上的生命才能欣欣向榮,人類才能居住在有著美好生活環境的地球上。

同樣地,人體的穴位分佈於人體上的各個部位,其間執行的是氣血津液,起到滋養人體臟腑、肌肉、骨骼、筋脈等作用,穴位裡的氣血津液充足,人的生命才能欣欣向榮。

經絡、穴位是人體的“隨身御醫”。頭痛、發熱是疾病中常見的症狀。有些小的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卻算不上是疾病,但是它們的存在確實會使身體不舒服。那麼對於這些“小打小鬧”似的疾病,只要我們掌握了經絡、穴位,就能隨時隨地解決它。利用經絡、穴位解決日常一些疾病的問題,不但效果顯著,而且實施起來方便、快捷,往往具有手到病除的效果,因而稱其為人體的“隨身御醫”一點都不為過。

神奇的穴位

腧穴是人們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的治病部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又稱為穴位。

腧穴的形成和發展共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

遠古時代,當人體某一部位或臟器發生疾病時,在病痛區域性砭刺、叩擊、按摩、火灸,發現可減輕或消除病痛,這就是中醫理論說的“以痛為腧”。這種“以痛為腧”所認識的腧穴,是認識腧穴的第一階段,即無定位,又無定名階段。

第二階段

其後當人們對體表施術部位及其治療作用的瞭解逐步深入,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時,發現有些腧穴有確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並給予位置以描述和命名,這是腧穴發展的第二階段,即定位、定名階段。

第三階段

隨著對經絡以及腧穴主治作用認識的不斷深化,古代醫家對腧穴的主治作用進行了歸類,並與經絡相聯絡,說明腧穴不是體表孤立的點,而是與經絡臟腑相通的。透過不斷總結、分析歸納,逐步將腧穴分別歸屬各經。這是腧穴發展的

第三階段,即定位、定名、歸經階段。

《黃帝內經》論及穴名約160個,並有腧穴歸經的記載。晉代《針灸甲乙經》記載全身經穴名349個,除論述了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領外,並對腧穴的排列順序進行了整理,為腧穴學理論和臨床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北宋王唯一對腧穴重新進行了考證,撰寫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詳載了354個腧穴,並鑄造銅人兩具,銅人外刻經絡腧穴,內建臟腑。

(溫馨提示:全文小說可點選文末卡片閱讀)

元代滑壽所著《十四經發揮》記載經穴亦為354個,並將全身經穴按循行順序排列,稱“十四經穴”。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經穴359個,並列舉了辨證選穴的範例,充實了針灸辨證施治的內容。

清代李學川的《針灸逢源》定經穴361個,並沿用至今。2006年12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又將印堂穴歸入督脈,使經穴數目增加到362個。

穴位是如何分類的

人體的腧穴有很多,腧穴之間互相聯絡,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單一的。將具有共性的腧穴加以系統分類,大體上可分為十四經穴、奇穴、阿是穴三類。

十四經穴

常叫做“經穴”,指分佈在十二經脈和任、督兩脈上的腧穴。它們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最主要部分。

奇穴

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因此也叫做“經外奇穴”。奇穴的分佈比較分散,對某些病症有一定的特異性治療作用,如太陽穴治頭痛,闌尾穴治闌尾炎等。

阿是穴

俗稱“壓痛點”,古代叫做“以痛為腧”。它既無具體名稱,也沒有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陽性反應點作為腧穴的,阿是穴實際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經穴產生的基礎。

穴位中的特定穴

原穴

原穴是臟腑元氣輸注經過和留止於十二經脈四肢部的12個腧穴。原穴與臟腑之元氣有著密切的聯絡,《難經·六十六難》說:“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髒六腑。”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三焦之氣源於腎間動氣,輸布全身,調和內外,宣導上下,關係著臟腑氣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因此,原穴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疾病,也可協助診斷。

絡穴

絡穴是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之處的15個腧穴。十二經的絡穴皆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絡穴鳩尾位於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於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位於胸肋部。絡穴是絡脈從本經別出的部位,絡穴除可治療其絡脈的病症外,由於十二絡脈具有加強表裡兩經聯絡的作用,因此,絡穴又可治療表裡兩經的病症,如肝經絡穴蠡溝,既可治療肝經病症,又可治療膽經病症;同樣膽經絡穴光明,既可治療膽經病症,又可治療肝經病症。絡穴的作用主要是擴大了經脈的主治範圍。

背俞穴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12個腧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臟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

募穴是臟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由於背俞穴和募穴都是臟腑之氣輸注和匯聚的部位,在分佈上大體與對應的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因此,主要用於治療相關臟腑的病變。如肺熱咳嗽者,可選取瀉肺之背俞穴肺俞;寒邪犯胃出現的胃痛,可灸胃之募穴中脘。

另外,背俞穴和募穴還可用於治療與對應臟腑經絡相連屬的組織器官疾病,如肝開竅於目,主筋,目疾、筋病可選肝俞;腎開竅於耳,耳疾可選腎俞。

郄穴

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共16個腧穴,多分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郄穴是治療本經和相應臟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療急症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經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經郄穴孔最等。臟腑疾病也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或壓痛,有助於診斷。

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即本經五腧穴中的合穴,而大腸、小腸的下合穴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六腑胃、大腸、小腸、膽、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別為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臨床上六腑相關的疾病常選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腸癰取上巨虛,瀉痢選下巨虛。另外,下合穴也可協助診斷。

從零開始學取穴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在取穴定位時,都會用“寸”作為單位。可怎麼知道1寸是多長呢?秘密藏在手指裡,1寸有2種取法:一是可以取單手大拇指的寬度;二是將單手中指關節彎曲,取側面兩道明顯由於彎曲造成的紋路的紋頭間距離。1。5寸便是單手食指和中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的位置為標準,取食指和中指的寬度。3寸的取法與1。5寸相似,取穴時需將單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四指併攏。

除了以手指丈量外,還可以用體表特徵作為參照。比如,頭部的髮際、眉尾、鼻底等,腹部的肚臍、腹中線,背部的脊柱,腿部的膝眼、腳踝,手部和腳部的指縫紋頭連線等。

簡便取穴法

簡便取穴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取穴定位方法。如立正姿勢,手臂自然下垂,中指指端在下肢所觸及處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後高骨的上方,其食指盡端到達處為列缺穴等。

自然標誌取穴法

人體自然標誌有2種,一種是不受人體活動影響而固定不移的標誌,如五官、指(趾)甲、乳頭、肚臍等,稱為“固定標誌”;一種是需要採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會出現的標誌:包括面板的皺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暴露處以及某些關節間隙等,稱為“活動標誌”,如兩乳中間即是膻中穴,握拳在掌後橫紋處是後溪穴等。

“補、瀉、和”,關鍵在方向和力道

中醫按摩講究“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法以平和”的原則。這些“補、瀉、和”便與按摩的方向與力道有關。

從方向上來說,“補”就是要順時針或者順著經脈執行方向按摩;“瀉”就是要逆時針或逆著經脈執行方向按摩。從力道上來說,“補”就是要施重力按壓;而“瀉”就應是要用輕柔的手法推、揉。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胃脹不適,很可能是經氣逆行胃火上浮所致,此時就應行“瀉”法,只需將手置於胃上,逆時針推揉胃部,便可緩解脹氣及不適。

一用就靈特效穴位祛百病

《書立方·養生館》編委會

生活

免費閱讀

(點選上方卡片可閱讀全文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感覺小編推薦的書符合你的口味,歡迎給我們評論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小編為你持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