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作者:由 子鈺說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3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是什麼意思

引用:“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陽,綿延三百餘里,幾乎遮蔽天日。宮牆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長廊迂迴,屋簷飛挑。亭臺樓閣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幾千幾萬座。長橋如蛟龍臥於水面,複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宮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內,宮中各處的氣候都不相同。六國的王族妃嬪雲集於此,盡態極妍,歌舞昇平。

參加過高考的同學們,應當還都記得這首杜牧的文章,這可是我們當年高考必考的古文之一。這篇文章對阿房宮的描寫極盡大氣,當然都是用來描述秦始皇的暴行的,說明暴政,魚肉百姓,秦朝才會經歷二世而亡的。對於這麼有名的建築,後世人也是多有感嘆,如果當年沒有項羽火燒阿房宮,可能他比現在的故宮還要氣勢磅礴。但是最近考古學家們研究發現,其實阿房宮在歷史上就重來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過,所以說項羽從來沒有火燒過阿房宮,而是被後世人誤解了。而正是杜牧《阿房宮賦》的廣為流傳,才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那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杜牧當年寫《阿房宮賦》時,已經距離秦朝滅亡一千多年了,他也是站在文學的角度,用了極為優美的辭藻修飾了阿房宮的美與氣勢浩大,只是為了凸顯秦朝統者的貪婪,從而鼓勵當朝統治者引以為戒。但是文學歸文學,和真正的歷史還是很有區別的。

《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同樣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古時一步的的長度大概是六尺左右,所以約莫估計阿房宮前殿大約東西寬690米,南北長115米,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如果真的建成的話,阿房宮確實可以名副其實的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了。

當然,也是因為工程相當的浩大,並同時修建秦始皇陵,長城都需要大量的民工,再加上沒建幾年,秦始皇就在東巡的途中去世了,久失民心的秦朝很快就陷入了天下大亂之中,根本無能力再去建設阿房宮這一浩大的工程了。既然阿房宮如此工程浩大。為什麼秦始皇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建設阿房宮呢?

秦始皇為什麼命其名為阿房宮?

關於秦始皇為什麼要將這座氣勢磅礴的宮殿當初命名作“阿房宮”也是頗有淵源流傳:

《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阿”解釋為“曲”的意思,阿房宮據此得名;另一種說法載於《漢書·賈山傳》,稱由於宮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為房”;

除了官方的記載,關於民間的傳聞也是相當的不少,聞說當年,秦始皇的父親異人在戰國做人質,就在那時生下了嬴政,所以秦始皇從小就是在趙國長大,在趙國生活的時間裡,他和一個趙國名叫阿房的民間女子深深相愛。再後來回到秦國做了王以後,也是對這個女子戀戀不忘,但也是找尋不到那個女子的蹤跡,再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以後,想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宮殿來紀念那個女孩子,所以才命名阿房宮。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聞,不足為論也。這些是是非非的傳聞,更加給阿房宮增加了一份迷人的色彩,忍不住的讓人們遐想,但是這個只存在紙張上的宮殿,還沒有能真正面世,就灰飛煙滅了。

《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阿房宮構想圖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完成一統六國,結束了周代以後,春秋戰國天下大亂,諸侯分據的局面。

在完成了統一大業以後,秦始皇卻也開始沉迷於享受,秦長城,皇陵,阿房宮等那一個不是耗動幾十萬人的巨大工程,因此老百姓們也是苦不堪言。在這沉重的徭役負擔下,全國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在秦始皇死後,他的繼任者也就是秦二世胡亥。相比於其父他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二世元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曾經強大無比,單挑六國的秦帝國,在頃刻間就分崩離析了。在各路起義軍中,有一位威名遠揚的人,他原是楚國的舊貴族項羽。所以自稱為西楚霸王。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一路殺進咸陽,掠奪了咸陽宮大量的財寶以後,項羽就開始了史上有名的“火燒阿房宮”。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這就是說,項羽攻進咸陽開始展開了瘋狂得報復,不僅掠奪了大量的珍寶,還將秦朝皇族全部斬殺殆盡。並且最後放火燒了阿房宮,大火持續了三個月仍舊。因為史記等著作的權威性,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熄滅宮的事都是深信不疑,從來沒有懷疑過。並且後世還流傳了很多,為什麼項羽要怒燒阿房宮。有人說這個項羽和後來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一樣,也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當年是為了陳圓圓開啟山海關的們放了清軍入關,項羽是因為自己的愛妾虞姬被秦軍給抓了,所以一怒之下,火燒了阿房宮。也有人說,項羽是因為痛恨秦朝統治者們的奢華,所以才會怒燒阿房宮。反正人們都是在討論項羽為什麼燒阿房宮,從來沒有人質疑項羽到底有沒有燒阿房宮?近年來,考古專家為項羽平反了。

《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阿房宮復建圖

考古隊為項羽平反

走近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千米的一個地方,有一個面積大小約為60萬平方米的建築遺址,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阿房宮遺址了。在2002年的時候,國家考古團隊對著這些曾經豪華無比的的宮殿遺址展開了全方位的考察。經過一系列的勘測得到資料。

最終考古團隊得出結論: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築群,即《史記》中記載的可容納萬人的宮殿;二是“上天台”建築群,其遺址破壞嚴重。事實上,阿房宮在秦代時並沒有建完,至多隻建成了前殿,是個半成品工程。

根據對現在殘存建築的研究,專家發現阿房宮並沒有燒燬的痕跡,而且遺址範圍內只發現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麼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蹟。結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倖免於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築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

阿房宮實則是“自然而亡”。隨著秦朝的覆滅,建了一半的宮殿也就漸漸荒廢了。到了漢代,阿房宮原址被改稱為“阿城”(因其東、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宮牆)。由於“阿城”地理位置優越,漢皇室將其列入上林苑宮殿建築的修建範圍。漢代以後,阿房宮遺址因地勢高而多被用來駐軍。宋代以後,它乾脆被夷為平地,改做農田了。原來,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宮殿”,它從未建成,也就從未被毀。“天下第一宮”的真實命運竟是如此,不禁令人唏噓。

《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讓項羽永久揹負了這一罪名

阿房宮遺址

一直以來,人們將火燒阿房宮這筆賬算在項羽本人的的頭上,主要還是歸結於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錯誤解讀。原文“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但根本沒有具體指出項羽燒的是那座宮殿。但是因為阿房宮在後世的影響力,這是後人想當然的理解成阿房宮了。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其”指代咸陽,所以說項羽燒不的是阿房宮而是咸陽宮。

其二,是因為唐朝詩人杜牧在其所作《阿房宮賦》裡缺乏真實性的描寫,首先我們要明白《阿房宮賦》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正史記載,我們知道文學的特性,往往為了達到諷古喻今的目的,通常會採用大量誇張手法,從而達到其寫作目的。這點當然沒有什麼好口誅筆伐的。只要我們讀者認識到這一點,就會變得不難理解了。那作為正史的《史記》也只能作為一家之言,因為畢竟秦朝距離司馬遷所屬的西漢王朝也已經過去將近百年了,所以很多史記上的記載也多是傳聞,進而加工的。我們要記住,沒有一本史書記載是完全正確的。所以對於這些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是《史記》的權威性,確實誤導了很多後世研究學者,包括杜牧多是參考了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也給我們後世學者,尤其是做科學學問之人,一定要懂的打破權威,切不可盲目崇拜,讓錯誤一錯再錯。

最後項羽那剛愎自用的性格,加上當時人們的渲染,很容易使人們相信項羽確實一怒之下,把阿房宮付之一炬。這一因一果,讓項羽揹負了兩千年的黑鍋,也是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