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典籍裡的中國”從熒屏走進現實,這裡藏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作者: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2-07

無為而治什麼時候實行

“典籍裡的中國”從熒屏走進現實,這裡藏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昨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和上海圖書館共同策劃主辦的“典籍裡的中國——上圖特展”亮相上海圖書館東館一號展廳。展覽圍繞11部《典籍裡的中國》中重點講述的古籍展開,選取上海圖書館珍藏經典版本,並配合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讓人們直觀感受典籍在歷史長河中的源起與流轉,以及它們所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這裡,藏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中華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寶藏、先賢智慧的結晶

今天為何要讀典?因為中華典籍是古人思想的寶藏、先賢智慧的結晶。以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為例,傳說其成書世歷三古,人更三聖才得以完成。本次展出的藏本由蘇洵、蘇軾、蘇轍共同撰寫,明範氏天一閣抄本,為宋代《易》學的重要代表作。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第一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從書名到書中所述內容,都蘊含著人與自然界相協調,人力與自然力相配合的哲思,流淌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科學態度。此次亮相的版本由宋應星同鄉契友涂紹煃於崇禎十年(1637年)刊刻,世稱“塗本”,存世甚少。

被譽為“千古奇書”的《徐霞客遊記》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地理學鉅著。徐霞客歷時30年奔波考察,忠實記錄下自然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見聞。因明末清初社會動盪,《徐霞客遊記》長時間僅以抄本形式流傳。本次展出的清抄本,由葉景葵校並跋,頗為難得。

蘊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中華典籍中蘊含的精神力量穿越時空、直抵人心,上海圖書館從珍貴館藏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版本展出。比如,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是中國史學史、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歷代許多學者曾為《史記》作注,其中以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最為著名,合刻的“三家注”本現存以南宋建安黃善夫刻本為最早。展覽中,觀眾可一覽現存最早《史記》“三家注”本風采。

被後世尊為“藥聖”的李時珍“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近三十年,最終成就了不朽經典《本草綱目》。該書版本以明萬曆年間胡承龍金陵刻本為最早,又有江西本、杭州本、合肥本三系統,被稱為“一祖三宗”。此次展出的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張鼎思江西刻本為江西本系統中的最早版本,亦為首部官刻本。

在中華文明中佔據重要地位,也影響世界各地文明

中華典籍不僅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全世界人類文明的共同瑰寶。比如,作為中國哲學的開山之作,《道德經》全書81章,共五千多字,篇幅不長,但其所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全世界很多著名的哲學家。

展廳中展出的《論語》拉丁文譯本,則顯示這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早在361年前即被翻譯成外文。據記載,1662年,義大利耶穌會士殷鐸澤與葡萄牙耶穌會士郭納爵合作,將部分《論語》和《大學》翻譯成拉丁文,取名《中國智慧》,在江西建昌刊行,開中國典籍西譯之先河。此次亮相的是《中國智慧》的殘本,僅存《論語》前十篇《上論》的內容,是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最為珍貴的善本藏書之一,為海內孤本,極為珍稀。

作者:李婷

編輯:郭超豪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