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作者:由 小杜牧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7-05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什麼時候

李賀《送韋仁實兄弟入關》:“我在山上舍,一畝蒿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誰解念勞勞?蒼突唯南山。”可見,他的生活水平在社會的下層。他雖然生活範圍比較狹窄,但對窮苦百姓的生活還是較有體驗,故能寫出一些較深層次地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

貞元、元和年間,戰亂頻仍,統治者大肆收刮,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李賀的《南山田中行》反映了當時農村的荒涼與冷落: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雲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這首詩,朱自清認為是元和八年(813)賀辭去奉禮郎歸昌谷的秋天作,“詩中有‘九月‘句,乃作詩實候”(《李賀年譜·元和八年》)。“南山”,指“南園之北的漢山”(劉衍《李賀詩校箋證異》卷二),為李賀家鄉實地。這首詩寫得少人氣而富鬼氣,慘不忍睹,使人想起曹操的名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樂府詩集》卷二十七)但賀詩寫得更陰冷,更恐怖。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感諷五首》其一寫勞動人民賦稅之痛: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虯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牙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車方擲掉。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陳沆評這首詩時說:詩人“陳民困以刺吏貪,陳吏貪以諷朝廷舉措之失”(《詩比興箋》卷四《李賀詩箋》)。李賀寫道:盛產明珠的“合浦”已無明珠,盛產柑桔的(木奴)的“龍洲”已無柑桔,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是貪婪的“使君”慾壑難填之故。“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一針見血,表現了詩人的極大憤慨。而“縣官踏饗去,簿吏復登堂”,則反映了當時官府對農民層層剝削的社會現實。

李賀的另一首名作《老夫採玉歌》則反映了勞動人民所受的徭役之苦:

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飢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嫋。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曾益雲:“此為老者服役採玉,不堪勞苦之辭。”(曾益注《昌谷集》卷二)唐代帝王,非常愛玉。德宗曾遣內給事朱如玉往安西于闐求玉。後又派出大批使者,往四方採玉,其目的只是為宮女貴婦琢為首飾賞玩。“藍溪之水厭生人”,為採玉死了多少無辜之人!一“厭”字,飽含無盡血淚。杜鵑口血、老夫熱淚、藍溪龍愁、嬌嬰無依,暴政之下,人間何世!詩人以“懸腸草”(又名“思子蔓”)作結,含不盡之愁痛在詩外。

李賀曾到過潞州、雁門、平城等邊塞地帶,對戍卒的辛苦有較深的體驗。《平城下》就是反映當時戍卒飢寒生活的詩篇。詩云:

飢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

別劍無玉花,海風斷鬢髮。

塞長連白空,遙見漢旗紅。

青帳吹短笛,煙霧溼畫龍。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

風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馬。

借問築城吏,去關幾千裡?

唯愁裹屍歸,不惜倒戈死!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久戍邊陲,月夜飢寒,枯蓬亂飛,瘦馬頻嘶。將士們寧願戰鬥而死(倒戈死),也不願毫無意義地餓死在這天寒地凍的孤城內。王琦雲:這是李賀看到當時的“守邊之將,不恤其士卒之飢寒,其下苦之,代作此辭以刺”(《李長吉歌詩匯解》卷四)。與此類似的作品,還有《塞下曲》等。

李賀對幽禁終身的宮女,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宮娃歌》《三月過行宮》等都是這一類的詩篇。

反映民生疾苦的詩篇——李賀詩歌研究系列(八)

注: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