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作者:由 yebrbr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09-13

越人語天姥什麼意思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給人留下的印象像是一首記夢詩、遊仙詩或者留別詩。

這是一般人對這首詩的評析:

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誇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遊圖。全詩構思精密,意境雄偉,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其在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筆隨興至,體制解放,堪稱絕世名作。

但是,接下來要說的是:比起記夢詩、遊仙詩或者留別詩,更像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政治抒情詩。

正式入題之前,按照慣例,先來了解一下李白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具體處境。

這部分就像是一座橋,架通了你與詩之間的時空感。

不然,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一會兒是三座仙山之一的瀛洲,還很難尋覓“信難求”;一下子又是仙境大開,仙人如織。容易讓人摸不著頭腦,到底這李白詩裡面賣的什麼藥。

公元742年,也就是李白應詔入京的那年。在應詔入京之前的四月,李白登泰山,從夏到秋,在泰山做了幾個月神仙夢,有《遊泰山》六首。

就在這年八月,李白奉詔入京,是為二入長安。公元730年,李白為了求官初入長安,結果是未果。

所以,這次奉詔入京,他滿以為輔佐天子“濟蒼生,安社稷”的宏願從此就可以實現了,因此,他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中寫道:“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到了長安,唐玄宗親自在金鑾殿召見了他,頗加禮遇,並命待詔翰林。

待詔翰林初期,他多次陪著皇帝宴遊,多次奉命製作詩賦,多次得到玄宗賞賜,王公大人們也都來趨奉他。可謂極一世之榮,人間的賞心樂事恐怕無過於此了。

但李白不久就厭倦起來,因為他看到玄宗所作所為並不是原來想象中的聖明天子,待詔翰林也不過是“倡優蓄之”,藉以裝點太平。

李白對玄宗有所進諫而又未被採納,更使他感到失望和憂懼。

於是他便常常跑到長安市上去買醉遣愁,甚至醉得人事不省。

這樣自然招來了朝中一些大臣的讒謗,玄宗也就日益疏遠了他。李白自知不為朝廷所容,便於天寶三載春上書請求“還山”,玄宗也沒說啥,“賜金放還”,把他打發了。

李白流著悲憤的眼淚,離開了長安。回到山東後,便從高天師受道,遁入方外;又自構築酒樓一座,每日沉醉其上,少有醒時。

二入長安的遭遇使李白如同從天上跌落地下,沉重的打擊,使他在天寶四載(公元745年)大病一場。

天寶五載(公元746年)病癒後,李白有越中之行。就在越中之行的前夕,李白寫了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告別東魯友人。所以這首詩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別東魯諸公》。

清代評論家陳沆(hàng)《詩比興箋》所云:“太白被放以後,回首蓬萊宮殿,恍若夢遊,故託天姥以寄意。”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聽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在煙波浩淼的遙遠地方,實在難以找到。越中之人說起天姥山,在雲霞的明滅掩映之間有時候能看見。

瀛洲是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兩座叫蓬萊和方丈),而現實中的天姥山在浮雲彩霓中時隱時現,恍如仙境。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這就是表面上的意思,實際上也象徵著李白麵對的兩條道路:一條是出世求仙,另一條是入朝從政。相比較之下,李白覺得出世求仙更加虛無縹緲、難以尋覓。而後者還可能成功。公元742年奉詔入京也可以印證。

在寫法上,以虛襯實,突出了天姥勝景,暗蘊著詩人對天姥山的嚮往。

所以天姥山更象徵著朝廷。這也很好的解釋了說它恍如仙境以及接下來的幾句。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天姥山高聳入雲,連著天際,橫向天外;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姥山極為高峻,就連四萬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天姥山被李白寫得高聳入雲,連著天邊,更是超過五嶽,連高達四萬八千丈的天台山也要頂禮膜拜。朝廷嘛,權力中心,四方當然要來朝拜。

“天姥連天向天橫”一句連用了三個天字,封建社會,誰不知道“天”指代什麼。李白就是有意重複,就怕大家看不出。

魯迅寫文章也有點這個味道:“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我想根據越人說的話夢遊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啼鳴之聲。

“謝公”指南朝詩人謝靈運,世稱“大謝”。謝靈運喜歡遊山。遊天姥山時,他曾在剡溪這個地方住宿。

“謝公屐(jī)”: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遊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備有一種特製的木屐,屐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帶子,形狀像拖鞋。

“青雲梯”指直上雲霄的山路。

“天雞”:古代傳說,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綿延三千里,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它叫。

李白因越人之語入夢。而李白的二入長安也像黃粱一夢,與“一夜飛度”,“身登青雲”,而“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就像是召見金鑾,待詔翰林的景象了。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這裡來了一個轉折,它恰好反映了李白在待詔翰林中期思想情緒上的轉折:入朝以後不久,李白就發現朝中的某些陰暗面而感到迷惑,感到失望。從“熊咆龍吟”到“丘巒崩摧”諸句,雖然很難說確指何事,但它們反映的是朝廷中某些可驚可怖的景象。

接下來,“洞天石扉,訇然中開”。李白進入天姥山的神仙府,就像進入了皇宮內院,金碧輝煌。那一大群從天而降的神仙,譬如皇帝出遊,朝中文武百官簇擁,場面極其壯觀。而這富麗堂皇,卻使人感到可怕,竟至使夢中人“魂悸”、“魄動”。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忽然我魂魄驚動,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蓆,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李白借夢遊象徵二入長安,夢醒了也就是象徵李白對朝廷幻想的破滅。所以醒來以後嗟嘆不已,否則一夢之失何須大發感慨?

入朝從政畢竟是他一生的夢想,所以既感慨惋惜,又覺無可奈何,只好自我排遣。“世間行樂亦如此”,奉詔入京的經歷原來也不過如此。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讓自己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最後一吐長安兩年的鬱悶之氣。天外飛來之筆,點亮了全詩的主題:對於名山仙境的嚮往,是出之於對權貴的抗爭,它唱出封建社會中多少懷才不遇的人的心聲。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多少人屈身權貴,多少人埋沒無聞!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較開明的,較為重視人才,但也只是比較而言。人才在當時仍然擺脫不了“臣妾氣態間”的屈辱地位。

李白之所以是“謫仙人”,正是因為他有這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骨氣和氣節。

雖然李白一心想要當官立業,可是當他奉詔入京後,發現自己只被任命為待詔翰林,一個沒有實權的御用詞臣,不能施展他滿身才學實現海清河晏之志。更讓他氣憤不已的是朝中太多佞臣當道,干擾聖聽,搞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

那些從前學過卻讓人難以琢磨的詩,評《夢遊天姥吟留別》

但是,李白不同,他不同流合汙,他不忘初心,不忘那顆入仕為民之心。

所以,與其說李白的夢想是入仕,不如說他的夢想是為民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