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作者:由 城市船伕起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0-05

旱澇災害和洪澇災害一樣嗎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近日接連的雨水,給長江沿岸多地區帶來洪澇災害。但黃河流域及西南一些地區,仍存在著乾旱災情。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各種山川、丘陵、平原、江河湖海等不同地形,形成了各自獨有的天氣狀況。以中華大地全範圍來看,顯然很難準確的認定“雨水多少”。但無論如何,人類總是喜雨的,正如《釋名》曰:

雨,水從雲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而生養

。意思就是天地化生萬物,皆得雨水的滋潤而生養成活。然而

一切事物都不可過量,量多損益;此為洪澇之所以為災的根本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洪澇災害·網路供圖

地球上,海洋與陸地的比例約為71:29,絕大部分是海洋,人類只是生活在不到地球面積三分之一的陸地上。從歷史上來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與大自然,特別是洪水的鬥爭史。如我國湖北神農架一帶的流傳的《黑暗傳》唱詞中,其先古創世神話,無論人物和地名以及時代,皆是與水有關,像混沌之後就是洪水時期,江沽、幽泉、天河等。即使從世界各地關於上古時期留下的傳說來看,都有古代大洪水的說法。對華夏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堯舜時期大洪水,到大禹治水分九州。當然,洪水發生的原因不一定就是“雨的過量”,但定然少不了雨水的補充。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大禹治水·網路供圖

那麼按照古代天文研究和一些說法,一年中下多少次雨為好?這是本文所要重點要說的問題。當然

雨本為自然現象,不應該被過分解讀,但古人對自然的觀察,記錄其發生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對指導農業生產生活,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關於雨的形成,古人這麼認為——《大戴禮》曰:天地之氣和即雨。《黃帝素問》裡近一步解釋為“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出天”。《範子計然》裡又說“風為天氣,雨為地氣。風順時而行,雨應風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通,萬物成矣”。概括來說,古人認為雨的形成,是地面的陰溼之氣被蒸發到天空中,這與現在天文觀點是一致的。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暴雨來臨·網路供圖

注意上面提到“雨的次數”,卻沒有說“雨量”。在古代,並沒有特別強調“雨量”這個概念,只說“次數”。這就是因為前面講的,中華大地各地區對每次雨水的需求量的不同決定的。其實可以試著想象一下,我國大江大河縱橫交錯,且直通大海,只要不是集中時間內下雨,使出水量少於入水量,完全可以直接流入大海,而無洪澇災害。因此洪澇災害和單次雨量沒關係,而是

下雨次數集中

形成所謂的“水量大”。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洪水肆虐·網路供圖

東漢

充《論衡》曰:

太平之時,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風調雨順”。京房《易飛候》曰:

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歲三十六雨;

《春秋說題辭》曰:

一歲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

。這些古籍都明確記載了一年下36次雨為最佳。那麼在2020年這樣情況,古籍裡是否也相關的記載呢?試看《禮記·月令》曰:“

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

風暴雨總至

”。意思就是如果初春的氣候像秋天那樣,那麼百姓就可能遭受大的病疫,而暴風雨也會接連不斷的來。這裡的“總至”,就是指短時期內的大雨的次數多。

洪澇災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看古代文化中怎麼說

願風調雨順·網路供圖

由於下雨與氣候有很大關係。《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始雨水”。這就是氣候漸暖,水蒸氣開始上升為雲雨之現象。到小雪節氣前後,水蒸氣遇冷凝華為雪。而大雨多發生在孟夏到仲秋之間,這期間是一年中氣溫較高時間段,也是夏收秋收最需要雨水的時候。一旦這個每年約36次的下雨次數,在這段時間減少或過多,自然就會發生乾旱和洪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