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寫出《憫農》詩的李紳,為何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作者:由 史論縱橫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7

憫農這首詩的詩人是誰

老師都不知道怎麼跟學生解釋,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千古名句的李紳,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憫農》詩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關於三農詩作的巔峰,深刻反映了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在中國,幾乎每一個讀過小學的人都會背誦的詩詞。

寫出《憫農》詩的李紳,為何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在鋤禾一詩中描繪了農民在烈日當空下勞作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而在春種一詩中,更是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而農民反倒是兩手空空,甚至有餓死的現象,突出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估計很多學生學完這首詩後,都會認為能夠寫出這樣佳作的詩人,一定是一個體察民情,為民請命的好官。

可是,即使是教給學生們這首詩的老師都不知道怎麼跟他的學生解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在後來當了大官後,反而成了貪官。

《憫農》的作者李紳,並非出身農民家庭,在唐朝這樣知識高度壟斷的年代,普通農民很少有出人頭地的可能。

李紳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李紳的父親就是該縣的官員,李紳從小生活就很富足。

不料李紳的父親在李紳5歲的時候早逝,留下母親與他相依為命,在古代一個女人當家也是很困難的,在遭受族人欺凌,小小的李紳便已飽嘗人世間的人情冷暖。

好在母親盧氏是一個很要強的人,親自教李紳經義,讓李紳有了一個很好的讀書環境,並在十五六歲時在無錫惠山寺讀書。

寫出《憫農》詩的李紳,為何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比較慶幸的是,有的人天生就會寫詩,李紳就是其中之一,李紳自幼就精通寫詩作詞,且天賦極高,當時的大文豪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都很欣賞他的才華,素有交往。

李紳深知科舉是自己唯一的翻身機會,故而讀書十分刻苦,終於在27歲那年考中了進士。

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李紳考上了進士,那就是鹹魚翻身的開始,中舉後補了國子監助教的缺。因為工作出色,很快就平步青雲,後來還得到皇帝的嘉獎,晉升為翰林學士。

春風得意的李紳在一次回鄉探親時,巧遇舊友李逢吉,兩人是同科進士,便一同登高敘舊。李紳望著田中揮汗如雨的老農,心有所感,吟誦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後很是激動,極力誇讚李紳文采斐然,李紳對這溢美之詞很是受用,隨即又吟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不對味啊,李紳這是對朝廷不滿啊,心中當下有了計較,便讓李紳將此詩寫下贈與自己。

李紳沒多想,只覺得這首小詩襯不起自己的墨寶,便又做了一首長詩“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贈與友人。

寫出《憫農》詩的李紳,為何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李逢吉讀來,這首也是反詩啊,自己檢舉有功升官發財的機會來了,回京之後便拿著詩向皇帝檢舉李紳寫反詩,皇帝看了卻沒將這定為反詩,倒是覺得李紳有顆體恤百姓的仁心,封了李紳為尚書右僕射。

同僚的陷害沒讓李紳栽跟頭,還扶搖直上,官越做越大,迅速膨脹的官欲,讓李紳徹底迷失了。他依舊能吟誦出憂國憂民的詩篇,心中卻再也裝不下家國天下了。

他一心只想著兩件事,報復和享樂,讓當初輕視自己的人都來巴結自己,把這人間的富貴都享受一遍,這滋味不要太爽。

據史料記載,李紳有個族叔叫李元江,是當地有名望的富戶,李紳小時候為了混點零碎銀子沒少巴結他。

當官之後李紳就神氣了,回鄉時沒少擠兌李元將,甚至咄咄逼人,李元將也知道此一時彼一時,舍了老臉,管李紳為哥,叔叔變弟弟。

可李紳並不滿意,多次向李元將施壓,李元將只好給自己再降一輩,以“侄兒”自稱。孰料,李紳還不滿意,直接逼著李元將給自己當“孫子”,全然忘了當年李元將好歹也幫扶過他們母子。

仗著官威欺壓百姓的同時,他的生活也極盡奢靡,相傳李紳喜歡吃雞舌頭,經常去雞舌做菜。這也沒什麼,關鍵是他每隻雞隻取舌頭,其餘的都扔掉,一盤雞舌就要損耗幾百只活雞,一頓飯就要花費幾百兩銀子,可見其窮奢極欲。

寫出《憫農》詩的李紳,為何當官後卻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

這種消費水平,絕不是他的俸祿可以承擔的,那錢從哪來的,很明顯,都是民脂民膏。

當年那個勸誡世人珍惜糧食的少年,變成了貪圖享樂、奢靡無度的貪官,只道是人心善變啊!

後來的李紳,從前的文人朋友都鄙視他,漸漸疏遠了。他越發令人髮指的行徑,也被朝廷制裁,令其子孫不得入仕。

如今《憫農》依舊被傳頌,可作者李紳的名字卻湮沒於歷史長河中,大抵也是一種無聲的諷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