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論文寫作不能使用的六個詞

作者:由 BMC科研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1-12-31

泛泛而談什麼意思

一篇論文通常是由一個人或幾個人寫成的。顯然,每篇論文都有一定的行文風格,不同論文也有一些共同之處。這些行文風格與共同之處可能是合適的,也可能是失當的。那麼,作者為什麼會形成特定的行文風格與共同之處呢?

總體而言,論文的作者在開展研究、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都會查閱、借鑑大量的文獻,從中獲得教益和啟發。然而,

一方面,文獻的質量參差不齊,從形式到內容都可能存在不當乃至錯誤之處。另一方面,讀者的學養差異很大,

有的能夠批判性地學習,可以辨識文獻中的精華與不當,有的傾向於認為文獻都是可資借鑑的,甚至把文獻中的錯誤當成依據,還有的會在文獻基礎上自由生髮一些不合科學規範的行文習慣。

由此可知,論文中的一些措辭不僅體現了作者的行文風格,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科學素養。下面,簡要分析論文常見的六個措辭。

論文寫作不能使用的六個詞

填補空白

不少論文都喜歡用“填補空白”或更具體地表述為“填補了××的空白”“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這樣的句式。估計作者是看到或聽到別人這樣表述的,從而學會如此行文。或者說,作者在開展研究時,是在努力尋找空白的,認為只要找到空白,研究意義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心理學研究的確需要尋找空白,不過,研究者認為的空白是不是有意義的空白,則是個問題。特別是有的作者以為用了“填補空白”就使自己的研究意義變得重大了,這是頗為不當的——畢竟,這種評價性的表述,不適合作者自己使用。

類似的,有的作者喜歡用“首次”或“最先”等措辭,性質與“填補空白”相同。

重要意義

這個措辭往往與“填補空白”配套出現,當然也可以單獨出現。從研究的角度講,心理學論文都是有意義的,只是意義大小不同。哪些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需要作者在文中論證的。如果能夠闡明研究問題的背景,讀者一般能夠判斷研究的意義大小。因此,作者自己把評價性的表述呈現出來,自然也不合適。

偶爾會有作者在論文中用

“重大意義”來代替“重要意義”

,在其他時候(比如課題申報、獎勵申報),這樣的表述更為常見,往往也不合適。

沒有差異

一些心理學論文在結果部分往往報告“××沒有差異”,這其實是錯誤的表述。通常,報告“沒有差異”的內容不是真的沒有差異,而是“沒有統計性差異”“差異沒有達到統計性顯著”。因此,籠統地寫出“沒有差異”,不僅可能誤導一般讀者,而且反映出作者缺乏良好的統計學思想。

相反,有些論文在表述“統計性差異”時有意忽略“統計性”也是有問題的——報告統計性差異時,呈現與之相配的效應量,是合適的做法。

以期與旨在

太多的心理學論文在引言的最後部分出現“以期××”這樣的表述,想用它陳述研究的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特別是實踐價值。然而,不少“以期”後面表述的內容往往泛泛而談,比如,“以期引起更多的研究者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以期對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更為深入的研究”。如果作者充分論證了研究問題,讀者自然能夠從文中獲得感悟,不用專門“以期”。

有些論文用“旨在××”表達類似的意思,效果稍好一些。不過,也可以省略這個詞語及其後的文字。

有趣與重要

一些心理學論文的作者喜歡用“有趣的是,××”“本文感興趣的是××”。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這樣表述是合適的。不過,如此措辭也容易給人留下一種印象,那就是作者開展相應的研究只是憑興趣,而不考慮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社會意義。況且很多時候,“有趣的是”後面陳述的內容很難讓讀者覺得有趣。

如前所述,在闡述研究意義時不宜使用“重要意義”“重大意義”,然而,用“重要的是,××”“關鍵的是,××”來代替“有趣的是,××”,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隨機與便利

心理學論文中出現“隨機抽取”表述的情況很常見,但是,從描述的程式推測,作者在抽取樣本時肯定不是隨機的。如此一來,一篇論文內容的可信性就打了折扣——連不是隨機取樣的事實都可以隨便寫,還有什麼內容不能隨便寫呢?作者之所以寫為

“隨機抽取”

,無非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甚至是理想的。如此反映出來的是作者只按自己想的去做、去寫,不顧事實。

一些心理學論文則老老實實地寫著

“便利取樣”

,似乎專門把研究的缺點高調宣傳一番,給人的印象也不好。便利樣本是樣本的一種型別,在學習樣本知識時,瞭解有關情況即可,沒必要在論文中特別標註,讀者從論文方法部分可以獲得樣本型別的情況。

總之,心理學論文中的一些常見措辭,一方面體現了作者的行文風格,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則反映了作者的科學素養和研究品質,不能不特別留意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