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作者: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18

什麼是發匱之盜而為守備

明朝中期以後,政治腐敗,邊防廢弛,皇室開支膨脹,官吏貪贓枉法,賦稅徭役紊亂,財政嚴重虧空,社會矛盾尖銳,陷入內外交困的危局。嘉靖年間,明世宗崇通道教,每日裡吃丹服藥不在上朝理政達20多年。在嘉靖二十一年,甚至發生了他被十幾個宮女用繩索抹布塞嘴、勒喉幾乎喪命的奇葩怪事。

這一時期,蒙古貴族反覆南下劫掠,幾乎每年都大舉入侵明朝北部邊城,甚至進逼北京。蒙古騎兵呼嘯而來,大肆搶掠村落居民,焚燒房屋,大火常常日夜不絕。明政府無能為力,只能任其“捆載而去”。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張居正像

由於明朝國力減弱,海防鬆弛。此時崛起的西方殖民帝國葡萄牙,乘虛侵佔了我們的澳門。東南沿海,一些日本的武士、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與中國的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他們所到之處,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許多州縣白日裡城門緊閉,當地人民正常生產、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為了維持統治,擺脫危機,明政府只能變本加厲的催徵搜刮。結果非但不能改變匱乏之極的困境,反而激化了階級矛盾。老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距離首都北京百里之內,一個月內,竟有兩三次農民起義。此時的明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間,似乎很快就要壽終正寢了。當此之際,號稱“救時宰相”的張居正,有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拿破崙一樣應運登上了歷史舞臺。

明朝那些事兒增補版·第5部 (新版)

當年明月

歷史傳奇

免費閱讀

張居正,湖廣江陵人。江陵,即今天的湖北荊州。少年的張居正,妥妥的是別人家的孩子。13歲時他應試即以超人的才華和遠大的志向引起廣泛關注,被認為是治國經邦的英才,預言“他年當樞要”。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考中進士。當多數同科進士熱衷於文章詞句、杯酒交歡之時,張居正卻以其深邃的目光關注著時局大政、國計民生。他經常深入民間,考察農民的疾苦,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像一隻蓄勢待發的獵豹,在等待出擊的時機。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此非妄言。隆慶元年,湖北佬張居正進入內閣。第二年,他經過精心準備,向皇帝上《陳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可惜未被採納。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隆慶六年。明穆宗病故。年僅十歲的明神宗繼位,張居正升任內閣首輔。他終於得以“操持一切,任法獨斷”了,遂開始了義無反顧地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一場力挽狂瀾的變法革新運動。

嘉靖後期,統治機構腐敗、混亂,人浮於事,陷於癱瘓。朝廷詔令朝文被視為廢紙,來往公文多至沉埋,令不行,禁不止,辦事效率極其低下。在張居正看來,治理之道,莫過於使人民安居樂業。安民之要,首先要整頓吏治。

因此,他首先從整頓吏治開始

。張居正倡導“尊主權”,強調“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目的在於革新紀綱不肅,有法不依,上下扯皮推諉的官場頹風。他倡導的“尊主權”,與今天的主權是有實質不同的,是要樹立皇帝權威,更是他推行自己執政理念的“尚方寶劍”。他認為,只有處罰賞賜秉持公道,才能振揚風紀,使天下信服。

明神宗剛即位,張居正就以皇帝的名義召叢集臣,嚴明法紀。他規定知府以上文武官員一概由中央任免,先後裁撤政府冗員十分之二三。他敢於硬碰硬,殺伐決斷,雷厲風行,絕不含糊。他下令逮捕抗命犯法的黔國公沐朝弼,把他關在了南京監獄。即使是自己的近臣親信,倘若犯法也絕不姑息。大力支援他出任首輔的太監馮保的侄子犯法了,同樣被削職杖責。而對卻有才幹者,能夠不拘一格大力重用。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為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證新法暢通。張居正於萬曆元年創設頒行考成法。考成法就是由各部衙門制定一式三份收發文簿,分別留部衙做底本、送六部備案,並交內閣查考。有關部門根據道途遠近、事情緩急,限定時間月底登出,年底考察,據此以決定賞罰升降。他還把地方官清理追繳豪強地主多年拖欠的賦稅,列為考核政績的標準。凡是追繳不力的,要受到調離或撤職的懲處

透過推行考成法,官場風氣為之一振。 史書記載,“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旋風,無所不披靡。”( 傅維鱗《明書》)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有由內閣控制,使張居正控制的內閣成為推行變法的中樞。定期稽核各級官吏政績,實行賞罰的制度,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推諉扯皮之風日漸減少,從而為全面推進各項改革措施鋪平了道路。

“外示羈縻,內修守備”。

針對明中期以來邊防殘破,邊費龐大。北有蒙古侵擾,東南倭寇多年侵患,“頻年寇犯如蹈坦途”的積弊,張居正制定了新的邊防新政,那就是“外示羈縻,內修守備”。

“外示羈縻”,是在“內修守備”的前提下進行的。在積極倡導大練兵馬的同時,明政府大力整修、加固長城。明代長城以城牆為主體,由關隘、城臺、烽火臺等組成,沿線設立衛所,駐守軍隊,開展屯田,進行生產。並修建了相連的道路,形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明代修築長城的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佈局更合理,質量也更為優異。經過此番整治,北邊沿線“精堅雄壯”、“聲勢聯結”,有效地震懾了蒙古鐵騎的南下侵擾。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明長城

張居正力排眾議,大膽起用戚繼光等著名將領,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也鑄就了戚繼光偉大的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

邊防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朝每年節省軍力不下百萬。在北部邊境,漢蒙雙方開設貢市、關市、馬市之外,民間交易也很活躍。蒙古地區不但畜牧興旺,而且進一步發展了農業。在蒙漢人民共同努力下,塞外還崛起了一座新的城池——歸化新城(今呼和浩特)。蒙漢之間在長期和平交往中,增進了感情,消除隔閡,在思想文化,生活習俗上也相互薰染融合,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歸化新城(今呼和浩特)

明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豪強地主往往隱瞞佔有的大量土地。大量徭役負擔轉嫁到小戶窮人之家,導致農民紛紛破產逃亡。政府控制的土地、人民日益減少,財源枯竭,入不敷出。農民與土地的分離又直接導致生產力枯萎。走投無路的農民不斷髮動起義,社會經濟政治陷入嚴重危機之中。張居正認為,造成如此的根源是,土地兼併嚴重,賦稅徭役混亂。於是,張居正於萬曆六年下令清查全國田地以“均田稅足民”,結果查出來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達300多萬頃。

在清查土地的過程中。張居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因觸動怙惡違法的權貴以及貪贓枉法的腐敗分子利益。招致強烈反對,誹謗之聲四起。但他毫不退縮,斷然下令,“但有抗違阻撓,不分宗室、官宦、軍民,據法奏來重處”。其勇氣、膽識,不亞於後來的朱鎔基總理在反腐鬥爭中,為自己也準備一口棺材的氣魄,令人肅然起敬。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張居正陵園

改革沒有回頭路。萬曆九年,張居正進一步在經濟政策和賦稅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推行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規定,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併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按丁口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

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係的鬆弛。以銀代役、計畝徵銀的規定,有利於穩定農業生產,並使得大量農產品流入市場,從而刺激了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的發展。一條鞭法的推行,立見成效。據史書記載,至萬曆十年間“太倉粟可支十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兩”,嚴重的財政危機得到極大的改善。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帝國首輔:張居正

檢視

張居正執政的十年,是明中後期最有生氣,最具希望的時期。面對明朝中後期的內外交困的局面,內閣首輔張居正變法革新,力挽狂瀾,在北部邊疆化干戈為玉帛,並一舉扭轉“深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

“自知身後必不保”甘做“孤焰”的張居正最後的結局何其慘

改革者向來沒有好下場的,前有商鞅,後有張居正。萬曆十年,積勞成疾的張居正宿疾復發,飄然離世。對於身後的功敗得失,榮辱譭譽,張居正生前早有預料。他把自己比作是“耿耿於迅飆之中”的“孤焰”。他曾明確表示:“顧涓流徒煩注於海,而寸石何望於補天?”甚至“自知身後必不保”。但是,家國情懷,使命驅使,他毫不退縮,反而加快改革步伐,置生前身後事度外,這是偉大的改革者才具備的擔當責任。

正如張居正所料,十年間,生活在張居正相勸約束“陰影”下,心中早懷不滿的明神宗,在張居正病逝後,受一些保守派大臣的慫恿下,下詔削奪了張居正的官秩、抄沒其家,長子被逼自家殺,家屬餓死十幾人,僥倖者流放永遠戍邊,其慘景令嫉惡如仇剛正者滴血垂淚。

當年,商鞅遭守舊派車裂而死,但是,改革之法依存,使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為後來橫掃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居正死後,改革的大政方針,如考成法和限制官員特權的制度、法令相繼被廢除,十年改革成果毀於一旦。明王朝最有希望起死回生的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了,此後明王朝愈趨衰敗,衰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喪鐘早已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