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與父母共情當成為青年人成長之本

作者:由 川觀新聞SCOL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3-19

立什麼之本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7%受訪者認同與父母相處要注意言行。受訪者覺得隨意頂嘴(65。5%)、對父母說髒話(55。5%)等行為是對父母的不尊重。81。9%的受訪者認為子女與父母相處要互相尊重,多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中國青年報》1月14日)

《禮記·祭義》有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拋開法定的贍養義務不談,“相互尊重”適應“尊親之道”,“注重言行”符合“弗辱”要求,似乎當代人已逐漸繼承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然而,辯證來看,今人的孝敬與古人的孝敬終有不同。且在看似良好的資料之外,仍有值得擔憂的一面。

八成受訪者認為應當“相互尊重”,換而言之有近兩成受訪者對“相互尊重”可能不夠重視。而在接受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18歲以下的佔1。6%,18-35歲的佔74。7%,35歲以上的佔23。7%。運用抽屜原理分析,16。5%的18以上成年受訪者,與父母相處缺乏相互尊重意識,或者說“隨心所欲,不受傳統觀念束縛。”

這一代80後90後00後青年人成長於社會思想環境急速變遷的時代,多數崇尚自信、個性與獨立,較之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與父母溝通之間的“代際衝突”也更為明顯,稍微不注意,謾罵、嘲諷、毆打等等不尊重行為就會出現。在16。5%統計數字的背後,則可能存在忽略父母情緒感受的事實。

之所以產生不尊重父母的行為,在調查中,54。2%源於父母缺乏表率作用,46。3%源於經濟獨立,43。3%源於缺乏相互基礎,41。8%源於家庭民主模式的副作用。其實,強調尊重父母,並非盲目順從父母。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親子衝突,“堅持尊重”仍有必要。在八成受訪者認為需要相互尊重的情況下,可能有一部分人實際上不夠尊重父母。

俗話說:“生身之恩大於人,養育之恩大於天。”小時候,父母遷就照顧我們;長大後,也應當回饋足夠的尊重。當下時代,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物質生活水平變高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變強了。缺乏尊重的相互環境,亦讓父母長輩感受不到良好的晚年生活體驗,成為精神上的空巢老人。

這一代青年人善於運用網路,也習慣於網路生活。我們不妨捫心自問:當我們透過微博、微信、抖音與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共情”時,我是否能做到與父母“共情”?當我們釋放強烈的共情感,抨擊、鼓舞、捐款、捐物時,是否能想到近處需要關注的至親至愛?走進現代社會,其實不必強調相互尊重,只要能做到與父母共情,中國人的孝親之美,就能不斷傳承下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還是得堅持下去。我們在鼓勵青年人發憤圖強、積極創業的同時,還得引導青年人多關注家庭多關注父母。透過廣泛的宣傳與法律上的支援,讓敬老孝親成為青年人成就人生夢想的成長基礎。(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