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祭”與“祀”的區別

作者:由 無憂苑主人一龐教授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18

祭祀分為幾種

五邑大學文學院龐光華教授,詳文參考

《何九盈先生學行述論》(臺灣花木蘭出版社2022年)

中國在佛教傳入以前到底有沒有宗教,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學術界有人慣常用儒教、佛教、道教來總括中國的傳統宗教。這其實是很大的誤會。我們稍稍做一個簡要的辨析。

我們打算從幾個方面來討論漢字中的信仰和神靈崇拜,其中有我們自己最新的研究,並不都是採取學術界已有的觀點:

學行述論》(臺灣花木蘭出版社2022年)

《說文系傳》:

“祀,祭無已也。從示巳聲。臣鍇按:《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

祀或從異,臣鍇曰異聲也”。字形從甲骨文到小篆都沒有明顯的變化。“祀”從“巳”聲是形聲兼會意。

商朝人盛行各種祭祀,喜歡用“祀”字,以致用“祀”表示“年”。

這與商朝的周祭制度有關

。考《爾雅

·

釋天》:

“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宋朝學者邢昺疏:“祀者,嗣也,取其興來繼往之義”。則是以“祀”與“嗣”為同源詞,故“祀”有“祭無已”之義。

“無已”就是不斷傳承下去,不會中絕,這正好就是“嗣”的意思。我以為邢昺疏很好地解釋了“祀”的語源問題。

這是一般學者所忽略的。古書有時解釋“祭”與“祀”的分別。如《周禮

·

鼓人》賈公彥疏:

“天神稱祀,地祗稱祭”。

然而這個分別不是絕對的,古注也常常將“祭”與“祀”混同,但賈公彥疏指出的這個分別可能是很早的用法,只是後人未必遵守這個分別而已。

但是“祀”的含義是常規的祭祀,不是為了偶然的目的而進行祭祀。

“祭”則可能不是常規的,出了什麼大事,臨時祭祀一下神靈,祈求保佑,這是“祭”。

出兵打仗要殺有罪之人或戰俘來“祭旗”,可見“祭”不是一年常規的行為,是臨時性的禮儀。

只是到了後代,“祭”和“祀”的區別已經模糊了。“祀”在先秦是很大的事情。《左傳·成公十三年》:“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將祀的地位與戰爭並列。

要注意的是《左傳》這裡說的不是“祭與戎”,“祭”的地位不如“祀”。

待續

“祭”與“祀”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