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獻寶人以寶玉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農民以三寶為寶,我們呢?

作者:由 五色石文齋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5-19

以不貪為寶出自哪裡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載:宋國曾有人得到一塊寶玉,放在家裡怕不安全,想把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司空大臣子罕,但子罕不接受。

獻寶人以寶玉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農民以三寶為寶,我們呢?

獻寶人以為司空大臣嫌玉石不好,便說:“我給雕玉的工匠看過,他們認為是真正的寶玉,我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說:“玉石的好壞倒無所謂,只是我認為不貪的品格才是真正的寶,假如你把玉石給了我,我們不都失掉了自己的珍寶嗎?”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一生或一個階段愛不釋手和希望得到的東西。有的因執著變得高尚、變得充實,有的因痴迷變得貪婪、變得虛空。子罕正是這種因執著而高尚、變得使人敬仰的人。

近年,不斷有媒體披露,每年有不少人,包括不少官員在錢、權、色的問題上栽了跟頭。按說,有黨紀國法的約束,又有前車之鑑,許多問題本應不該重蹈覆轍,然而,步人後塵若鶩而隨的事反倒時常發生。

獻寶人以寶玉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農民以三寶為寶,我們呢?

兩千多年前的子

都知道守一身清白、樹一身正氣的重要,明白一個人一旦被錢財玷汙的危害性。我想,作為血肉之軀的子罕並非不喜歡錢,而是他深諳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一做人的規則。只有最好

把握自己,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也才能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多做有意義的事。正源於此,面對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子

才會無動於心,金銀財寶在子罕面前才會變得遜色和平平,更不會逾越子罕牢牢恪守的道德底線。

據說,過去的農民一直視醜妻、近地、破棉襖為“三寶”。因為醜妻,不會招惹是非、不會紅杏出牆,只要後院不起火,丈夫就可以放心地出遠門、走遠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特別是離家近的土地侍弄起來方便,旱澇保豐收。破棉襖,既可防風,又能禦寒,鋪在地上當褥子,蓋在身上當被子。故而,農村有“家有醜妻,睡覺踏實;家有

近地

,吃穿不愁;家有破棉襖,金條不換”的俚語。

獻寶人以寶玉為寶,子罕以不貪為寶,農民以三寶為寶,我們呢?

農民的“三寶”可謂是中華民族儉樸美德的寫照,他們正是靠這種敦厚質樸的民風,傳承著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知足常樂的傳統美德,默默無聞地守護著平靜、祥和、安寧的家園。

獻寶人是以寶玉為寶,子

是以不貪為寶,農民是以“三寶”為寶。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只有各自守住了自己的寶,自己才有寶,也才能真正守住自己,也讓別人守住自己。

(文/沙鷺)

歡迎走進“五色石文齋”。如果您喜歡,請點選關注,也歡迎您分享、評論。在這裡隨時有精彩的文章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