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作者:由 日慕鄉關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6-16

甘露事變前唐朝有多少官員

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年輕的唐文宗皇帝與寵臣李訓、鄭注密謀除掉宦官,奪回權力,結果因為計劃不周,被宦官集團反撲,參與謀事的李訓、鄭注、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皆被宦官滅門,受牽連的官員多達一千餘人,這便是晚唐歷史上極為血腥的“甘露之變”。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大唐

皇帝聯合大臣殺太監,反倒被太監反噬,不能不說晚唐政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朵奇葩,那麼文宗皇帝為什麼出此下策,“甘露事變”又為什麼會失敗,一切還要從唐朝宦官制度說起!

宦官專權,歷來為君王所忌諱,唐朝開國以後,宦官權力被嚴重約束,其所供職的內侍省,只負責內庫出納和皇帝的飲食起居,《舊唐書。宦官傳》序文記載:少貞觀中,太宗定製,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內侍是長官,階四品。

玄宗後期,形勢發生了變化。

作為一代聖主,玄宗早年勵精圖治,創造了“開元盛世”的偉業,但到了後期,唐玄宗開始沉迷酒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許多政事交由宦官辦理,尤其是高力士,榮寵至極,“每四方進奏文表, 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他嘗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不僅如此,玄宗皇帝還大力提拔高力士,開元初年授其右監門衛將軍,至天寶初年,再授冠軍大將軍兼右監門衛大將軍, 賜爵渤海郡公。 天寶七年, 又増授他為驃騎大將軍,發展到後來,王子們見到高力士都客客氣氣的喊“阿翁”,駙馬輩的喊“爺”,王公大臣們就更不用說了,宇文融、李林甫、韋堅、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更是透過高力士獲得宰相之位。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高力士脫靴

但此時的高力士,雖然呼風喚雨,卻並未形成一股力量,充其量是個“鶴立雞群”的太監,李白讓他脫鞋,他就的老老實實脫鞋,用周星馳的話說:“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

安史之亂中,唐朝上層的權力機構亂成一鍋粥,北上稱帝的肅宗皇帝,生性懦弱,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唯一能幫他拿主意的就只有醜八怪李輔國,李輔國也因此大權獨攬,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控兵權,肅宗、玄宗歸政長安後,李輔國與張皇后勾結,飛揚跋扈,排除異己,甚至想著做宦官宰相,雖然遭到宰相蕭華的反對未能得逞,但並不妨礙他繼續擅權,代宗皇帝繼位後,他自恃擁立有功,恬不知恥的說道: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代宗皇帝在《新唐書》中評價不高,但在《舊唐書》可是“古之賢君,未能及此”的聖主,如何評價代宗皇帝這裡不做展開,但他對李輔國深惡痛絕,繼位不久,就在宦官程元振的幫助下,免掉了李輔國的職位,後又將其秘密殺死,除掉了最大隱患。

但代宗皇帝並未根除宦官專權,李輔國被處死後,又坐大了程元振,不僅取代了李輔國的元帥行軍司馬職務,還專制禁兵,後又加封至鎮東大將軍,驃騎大將軍,邠國公,其權力超過了李輔國。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安史之亂

等到程元振倒臺,又來了個更加貪婪的魚朝恩,不僅坐上了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的位置,還統率京師神策軍,成為名副其實的權臣。

但此時的宦官,雖然影響力大大增強,卻也沒有到影響朝政的地步,尤其是魚朝恩,表面上看,風光無限,但皇上動動嘴,宰相元載就帶著兩個策反的太監將他幹掉,比起“甘露之變”的興師動眾,簡直就是殺牛用雞刀。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此時的宦官,看似勢大,依舊是皇權的附庸。

真正的轉折來自德宗皇帝,他繼位後,出於對宦官專權的警惕和不滿,一度把禁軍的統帥大權交到司農卿白志貞手裡,白志貞早年侍奉節度使李光弼,口碑不錯,代宗皇帝本以為是個可以倚靠的大臣,但這位老兄掌控神策軍後,立馬腐化墮落,不做實事不說,還搞了一堆豪門子弟吃空餉。涇原兵變中,倉皇失措的德宗皇帝逃出長安,堂堂神策軍竟然無人護駕,反倒是竇文場、霍仙鳴兩個宦官不離不棄,陪侍左右。心灰意冷的德宗皇帝大徹大悟,再也不信任那些假大空的文武官員,“德宗還京,頗忌宿將,凡握兵多者,悉罷之。禁旅文場、仙鳴分統焉。”自此以後,宦官典軍成為定製,一直到大唐朝終結。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大唐與吐蕃戰亂

可以說,宦官能夠掌控朝局與前文所述的一系列事變有密切關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皇帝對士大夫階層的信任程度降到最低,而宦官因為特殊的身份,開始崛起,並最終掌控兵權。

然而過猶不及,權力是一劑無法抗拒的春藥,任何一個群體,一旦掌控權力,隨之而來的就是權力的失控,縱然是生理有缺陷的宦官群體,也不例外。

順宗時期,以王叔文、王伾為首計程車大夫集團,希望收回軍權來限制宦官權力,史稱“永貞革新”,這一做法得到了皇帝的暗中支援,但此時的宦官集團,早已今非昔比,不僅熟練掌握各種宮鬥技巧,還利用監軍的機會與各地節度使結成利益共同體,“永貞革新”僅僅維持了一百四十六天,就壽終正寢,革新失敗後,順宗被迫遜位太子李純,王叔文被貶殺,王伾死於貶所,韋執誼、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邊州司馬,這便是赫赫有名的 “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便是在貶官後寫下名垂青史的《捕蛇者說》。

憲宗時期,宦官又更進一步,掌控了樞密院,形成“權閹四貴”的宦官權力體系,不僅掌控了京城防務大權,還深入文官體系,侵蝕相權,徹底形成了宦官治國的局面。說到這裡,還有個笑話,憲宗時期,監察御史元稹(曾經滄海那位)出差,和宦官仇士良一同入駐驛站賓館,因為只有一間上房,雙方爭執不下,最後打了起來,憲宗聽說後,不僅不公平處理,還拉偏架,斥責元稹“少年後輩, 務作威福”,更是將他貶官為江陵府士曹,自此以後,再沒有人敢和宦官搶東西了。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唐朝後期,宦官逐漸掌控權力

好在憲宗皇帝英明神武,縱然重用宦官,卻沒有形成宦官為禍的極端場面,不僅如此,他還於任上大力削藩,造就了“元和中興”這個不大不小的偉業,如果繼續下去,中興大唐亦未可知,但“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憲宗後期,沉迷丹藥,變得喜怒無常,動輒殺掉身邊的宦官洩憤,心有慼慼的太監們,擔心哪天不走運,遭到憲宗殺害,於是聯合郭皇后,先下手為強,除掉了年僅四十二歲的李純,政變成功。此後便是酷愛嗑藥的敬宗皇帝和沉迷打獵的穆宗皇帝,一個死於丹藥,一個被宦官殺死,憲宗多年的改革,毀於一旦。

到了這時候,宦官與皇權的矛盾已經變得不可調和,表面上看,宦官依舊是皇帝的家奴,即便大權獨攬,由於生理原因,他們無法篡權奪位,比起安祿山、史思明、朱泚等武人來的安全,但憲宗和穆宗的死,讓雙方的信任和依賴蕩然無存,而涇原兵變後,唐朝又進入到相對穩定的時期,宦官對皇權的支撐作用降低,憲宗削藩,更是降低了外患風險,收拾內鬼,就成了新君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宗皇帝繼位後,吸取祖父憲宗,哥哥敬宗的教訓,重用清廉的宋申錫,希望能借他之手除掉宦官集團,哪知宋申錫是個政治菜鳥,行動尚未開始,訊息就洩露出去,被宦官集團反咬一口,先行誣告謀反,就連文宗都信以為真,如果不是文官集團集體出面說情,宋申錫的腦袋就保不住了。

宋申錫貶官,事情卻沒有結束,唐文宗利用宦官內部的傾軋,將神策軍交到仇士良手裡,最終處死了大權獨攬的王守澄。

初戰告捷,文宗有些激動,希望再接再厲,徹底終結宦官干政的局面,於是一個月後,“甘露之變”爆發。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的總導演是唐文宗,但實際執行者卻是李訓、鄭注。

李訓出身隴西李氏,是前宰相李逢吉的從子,史書記載他:形貌魁梧,善於辯論,但為人陰險,自以為是。不是個可以託付大事的主,而另一位共謀者鄭注,原本是個跑江湖的遊醫,後來投奔到了王守澄的旗下,成了宦官一黨,誣陷宋申錫就是他的主意,但這傢伙見風使舵,在為文宗皇帝醫治風疾的過程中,背叛了主子王守澄,成為“甘露事變”的主謀。

把軍國大事交到兩個才能不足,卻心懷鬼胎的傢伙手裡,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

按照李訓的計劃,利用給王守澄舉辦喪事的機會,將宦官集團騙去送葬,再由鄭注帶領親兵將他們一網打盡。

這個計劃聽起來不錯,王守澄雖然被處死,但他在宦官中依然存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皇帝發話,宦官們自然要去參加葬禮,藉機斬殺一了百了。但計劃制定後,李訓擔心鄭注把功勞一個人領去,臨時修改計劃,改為調動韓約統領的金吾兵和御史臺、京兆府官吏和士卒,先於鄭注一步,在京城誅除宦官。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理論上來說,這樣做也可以,太監數量有限,其所掌管的神策軍又駐紮在城外,在通訊靠吼的年代,只要雷霆萬鈞,將領頭的幾個太監一擊必殺,其他善後工作都好收拾。

但這個計劃卻有一個大大的破綻,那便是參與執行的幾個人,都是水貨。

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百官上朝,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沒有按照往常的套路報平安,而是臨時加戲,奏稱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昨天夜裡出現甘露,這是天降祥瑞,想請萬歲爺去看看。

天降祥瑞這事,在封建社會經常出現,尤其是漢宣帝時期,隔三差五就出祥瑞,就和現在觀測到UFO差不多,真假不重要,皇帝高興就好。

唐文宗順勢擺駕含元殿,讓百官先去看看虛實,過了很久,李訓彙報:看起來不像是甘露,拿不準的情況下,先不要公佈。

接二連三的變故搞的唐文宗摸不著頭腦,於是派出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再去核實一下。

李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仇士良、魚朝恩剛走,他就向皇帝請旨,誅殺宦官。唐文宗這時候才知道,李訓修改了作戰計劃,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其實都這時候了,哪還需要什麼聖旨,先斬後奏才是王道,磨磨唧唧只會浪費時間。更搞笑的是,駐紮在丹鳳門外的郭行餘、王璠嚇的兩腿發抖,王璠乾脆就不來了,他所帶的寧兵也沒有參加行動。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這邊拖拖拉拉,那邊引蛇出洞的大將軍韓約也出了問題,堂堂大將軍,面對幾個太監,大冬天的竟然嚇出一身冷汗,被仇士良看出端倪,加上士兵隱藏不到位,露出馬腳,十分警惕仇士良和魚弘志一看事態不妙,撒丫子就跑,不僅自己跑,還拉著文宗皇帝一起躲進皇宮。

皇帝和太監一起進了皇宮,李訓的計劃就算失敗了,因為事先他根本沒有準備預案,計劃好如果第一步行動失敗怎麼辦?如果他能孤注一擲,追入皇宮斬草除根,縱然失敗也算是盡心竭力,但誇誇其談的他,根本沒有置之死地的膽量!

仇士良和魚弘志逃脫後,立馬調動神策軍平叛,本就是烏合之眾的李訓一黨,死的死亡的亡,李訓自己跑到了終南山,打算學習後世的武松,偽裝成和尚逃命,哪知出家人也怕世俗的妖怪,不敢收留他,無可奈何的李訓只好喬裝打扮,前去投靠已經被他拋棄的鄭注,路上被周至鎮遏使宋楚抓獲,最終一命嗚呼。

“甘露之變”徹底失敗!

從“甘露之變”看唐朝宦官權勢的變遷!

日慕點評:

歷史學家白壽彝曾經指出 “一般來說,在皇帝勤於政事,積極有為的時候,宦官是難於插手政治的。反之,在政治腐敗,皇帝不理政事或難於理政的時候,宦官則往往乘隙而入,染指於政,甚至左右政局”。

唐朝開國之初,無論是高祖李淵、太祖李世民、還是高宗李治,都是勵精圖治的有為之君,玄宗以後,皇帝的素質和能力開始下降,接亂不斷的內亂也給了宦官展示忠心和才能的機會,導致宦官權力的直線上升,皇權與宦官之間的矛盾開始尖銳起來。

“甘露之變”是唐朝後期君權與宦官矛盾極度激化的產物,年輕的文宗皇帝希望透過武力鬥爭的形式,剷除擅權的宦官,奪回兵權,但他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低估了對手的強大,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就匆忙發起行動,不僅如此,他在選人用人方面也經驗不足,被李訓和鄭注兩個別有用心的投機者利用,最終導致計劃失敗。

“甘露之變”是唐朝宦官專權的又一個轉折點,惱羞成怒的宦官們,對皇帝和群臣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們軟禁了文宗皇帝,大權獨攬,“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

天覆三年(903年),朱溫挾昭宗回長安,殺第五可範等宦官七百多人,唐朝自中期一來宦官專權的局面徹底消亡,但隨之而來的是,大唐朝也完了!

參考:《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