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作者:由 中國青年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3

至善大師達摩八式什麼電影

2020年國慶檔,由中傳師生團隊主創的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一上映便備受關注。截止至11月20日晚,《姜子牙》累積票房突破16億元大關,位居2020年全國電影票房榜第三位。近日,《姜子牙》製片人高薇華及三位團隊主創接受了中傳官微的採訪,講述了他們創作背後的故事。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有關電影的焦點問題

記者:作為電影《姜子牙》的製片人,可以說說您的靈感來源嗎?

高薇華:創作具有中國人文精神的動畫電影一直是我們的夢想。而提到電影《姜子牙》的創作靈感,其實最初源自廖校長的一個提議。校長曾在一次採風中關注到“姜子牙”這位存在於中國歷史和神話中的人物,認為“姜子牙”這個形象很有挖掘空間,人們對他的故事也不甚瞭解,我們隨即開始了“姜子牙”人物相關的創作探索。

回到真實的歷史語境,姜子牙是西周的“四代帝師”,被儒、道、法、兵、縱橫諸家奉為“百家宗師”,唐宋以前一直被世人尊為“武聖”,其著名的兵法典籍《六韜》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人本主義思想,《六韜》中“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一句正是電影的主題來源。可以說,越挖掘,越發現“姜子牙”身上有非常打動我們的人文理想與精神風骨。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實際上,從2009年起到現在的十年間,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一直透過原創動畫專案開發,聯合業內專業的導演、編劇,嘗試把中國經典的神話傳說與當代精神更好地結合起來,持續在原創動畫創作上進行探索和創新。我們曾與央視動畫聯合出品了大型動畫系列劇《淮南子傳奇》, 它於2014年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不久後,由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師生主創的《我的師父姜子牙》宣傳片也在中傳禮堂首映。短短五分半的片子,轟動全場,很快全網風行。但這個動畫劇集的專案策劃,終因當時市場環境不成熟而被擱置。直到2015年之後,《大聖歸來》的成功帶動了動畫電影的繁榮,我們覺得有機會做動畫電影了,於是重新以“姜子牙”人物為起點,續寫了《封神演義》的神話故事,在新神話中重現姜子牙的精神風骨。

記者:您能談談電影《姜子牙》的主題設計和表現手法嗎?

高薇華:我們的故事創作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探索,取材於《封神演義》又不依賴於封神,文化溯源到更為古遠的《山海經》《尚書》《詩經》等中國神話與思想典籍,連線到“絕地天通”的中國創世神話。主題上不是簡單的是非善惡和正邪對抗,而是繼承了中國 “止於至善”的人文理想。

《姜子牙》的故事結尾是一個“絕地天通”的故事,這在中國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轉折,商周大戰以後,“人”不再被“天”所縛,轉而思考自身的價值。電影中姜子牙從神壇跌落凡間,帶著內心的自我懷疑和困惑,一路尋求真相,看似困惑於 “救一人還是救蒼生”的迷局,實則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眼前的無辜生命,最終領悟“一人即蒼生”的信念而悟道重生。

《姜子牙》也是我們在動畫藝術風格上的一次探索。相較於以往的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不僅創造了富有想象力的神話故事世界,導演更為注重表達角色內心的衝突和矛盾,影片中包括鏡頭、色彩乃至音樂音效都在渾然一體地被排程起來輔助敘事和表達。另外,《姜子牙》具有獨特的中國美學風格,這並非《功夫熊貓》中類似“青綠山水”的中國元素的運用,也不是當下流行的唯美中國風,而是用極簡的風格呈現非常豐富的視覺表達和戲劇衝突,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構圖對比、意向性的心理表達、富有中國經典動畫韻律感的動作線條來表達“中國意境”。

記者:“挑剔式”審美越來越成為網路時代藝術鑑賞和批評的主流,《姜子牙》上映後也遭遇了這樣的處境,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高薇華:電影上映後,就交給觀眾了。作品只有被觀看,才稱得上是一部完整的作品。電影在“被凝視”的過程中,也是意義不斷生成,不斷呈現的過程。好的作品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一切真誠的評價我們都欣然接受。

另外,《姜子牙》熱議的背後,我認為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姜子牙》的故事架構具有豐富的探索和解讀空間,而且為了符合姜子牙這個人物的設定,採用了含蓄、隱忍的表演方式,角色心理活動也運用了意向性的表達方式,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入思考,並自己找尋答案。這對於一部分觀眾難免會有理解上的門檻。

第二,《姜子牙》作為繼《哪吒》之後“彩條屋中國神話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很難讓人不拿它與《哪吒》比較,甚至是帶著《哪吒》的預期來看《姜子牙》。但實際上,《姜子牙》不是傳統的“閤家歡”動畫電影,而是在探討和詮釋更成人化、更深刻嚴肅的議題。預期與現實的差距,或許是《姜子牙》不那麼“討喜”的另一個原因。

其實,作品本身是一面鏡子,照見創作者的內心。創作者是什麼樣的人,是否真誠,都看得出來。我們是“學院派”的創作團隊,發自本心地為觀眾創作一部自己真正認同的電影,在一個強化娛樂消費的市場大環境中堅守創作初心。姜子牙身上,也正有這種純粹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電影是大眾媒介,需要深入淺出,講觀眾更容易理解的故事,所以第二部我們也會進一步思考,如何把各種元素更好地結合起來。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高薇華接受官微記者採訪

教學和專業實踐

記者:自2001年傳媒大學成立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起,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動畫人,而您可以說陪著動院一同成長至今。您認為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發展到現在,其平臺優勢和專業特色是什麼?

高薇華:中傳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於2001年正式成立,當時國內高校動畫教育還比較空白。廖校長擔任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時,帶著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學院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2006年,學院確立了“人文為體,科技為用,藝術為法”的育人理念,並一直延續至今。

這一理念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傳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形成了獨特的專業優勢和特色,學科“文工藝”交叉融合、協同發展。為正在經歷迅速變革的動畫和數字媒體行業培養了眾多行業領軍的藝術創新型人才。比如《大聖歸來》、《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一系列標誌著中國動畫電影強勢崛起的動畫大片都有傳媒大學畢業生主創參與。

此外,作為一個藝術類的動畫專業,我們一直在思考“教學”和“創作”之間的關係,教學設計遵循“學習的過程等於創作的過程”的理念。具體而言,我們重視“聯合創作”和“畢業創作”,鼓勵學生自由獨立的創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聯合創作中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們在同一個團隊中,完整地經歷一次前期、中期、後期的動畫創作全過程。每年都會在中傳禮堂舉辦畢業作品和聯合創作作品展映,邀請企事業用人單位、業內資深人士及多家媒體前來觀展,同時進行全網直播,以此激發學生內在的創作熱情,併為學生搭建直接進入行業的直通車。廖校長曾說,“中傳動院的格局要大,要面向業界、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為此,學院從2006年開始每年還舉辦中國大學生國際動畫節,幫助學生們開啟視野,在各種大師課程、論壇、展映中與全世界各地優秀的動畫藝術家面對面交流,學習成長。

記者:請問您平時如何培養您的學生,有什麼較為獨特的教育方式嗎?

高薇華:在學院的教育理念和培養機制下,具體來說,我的方法就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對未來要進入行業的準動畫人們,我會推薦他們提前透過學校、學院提供的各種渠道進行實習,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收集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

以《姜子牙》為例,經統計,《姜子牙》的核心主創中,有35人是中傳師生,近5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與過不同環節的實習。行業裡,往往認為高校學生“眼高手低”,所以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跨越。同時,因為備受觀眾期待的“封神宇宙”的提出,我也帶著博士生針對“跨媒介敘事方向”進行著探索,一邊實踐,一邊研究。

記者:在目前國內動畫產業的發展態勢下,您對於想從事動畫行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可以提供的方法或建議嗎?

高薇華:作為一個創作者需要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敢於創新。文化創新的根基,源於對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事實上,《姜子牙》的力量不是我們賦予它的,而是我們在研究和創作中尋找到了一把解讀中國神話和中國神話人物的鑰匙。當下,中國動畫行業正在迎來一個繁榮的風口,對原創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這是大家的機會也是挑戰。年輕人迴歸自己的文化土壤,並且和自身的生命體驗找到關聯,讓傳統照進現實,就能找到創造力的源泉,祝願大家創作出更多屬於這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記者:創作是知識最好的運用,也是最難的環節。參與《姜子牙》的影片創作,你們主要承擔了哪些工作?

尤嘉:我是一名概念美術師,在《姜子牙》視覺開發團隊中擔任LookDev三維藝術組長。《姜子牙》以三維美術的方式呈現,從傳統的二維轉到三維美術,對於國內現有的三維製作團隊或者技術而言,是特別缺乏相關人員的。當時我也比較喜歡三維立體空間,就現學了三維軟體。因為我們選擇了一種介於寫實和極致簡約之間的風格,所以當時沒有直接選用傳統的三維轉制,而是需要很多手繪,把畫完的內容直接上材質。在這樣的情況下,美術設計師就必須保證不能只是某一個鏡頭好看,而必須是每一個鏡頭都好看。這樣高標準的要求也不斷激勵我們做出更美的動畫場景。

陳培楠:2019年,我加入了動畫電影《姜子牙》的製作團隊,在視覺開發部實習,主要參與一些和道具相關的製作,比較完整地做下來的是兩版“打神鞭”的貼圖和材質。具體來講,是根據美術組的概念設計,在三維模型上繪製紋理,製作材質,並測試渲染效果。其實,作為實習生,我在組裡的工作主要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團隊裡的師哥師姐會詢問我想做哪方面內容,再給我安排相應的工作,找教程,上手教我,我也會主動向他們請教。可以說,在《姜子牙》團隊裡這段時間,無論在專業知識還是行業經驗上收穫都是巨大的。

記者:回顧中傳的學習生活,在這期間,你們最深刻的感受和收穫是什麼?

程騰:我是《姜子牙》導演程騰。四年的動院生活,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和同學從宿舍搬出來做聯合作業的一段日子。那年是動院第一年開設聯合作業課程,也是我們第一次做完整的短片,大家都沒預料到這是一件這麼辛苦和困難的事。

我們白天上課,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通宵創作,經常在凌晨跑到大街上吃一口小小的路邊麻辣燙。那時,大家都很疲憊,但都特別興奮,覺得自己在做一個了不起的東西。最後我們堅持做完了片子,也獲得了很多鼓勵,就是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會一直從事這個行業。

譚伊:我曾在《姜子牙》團隊做過故事部門製片助理實習。在中傳動院讀研這三年,印象最深的不僅是動院自由開放的氛圍,還有老師們對動畫影視行業抱有的極大熱情,他們的專業見解讓我每次去上課時都收穫滿滿。在這裡,我還結識了一群同樣喜歡動畫的同學們,大家平時會互相討論、分享關於動畫、電影的各種資訊,相約一起去逛展覽,參加藝術節。可以說,在動院的三年,是非常快樂、充實的三年,讓我對進入行業滿懷信心和期待。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姜子牙》團隊專訪|秉人文精神,講中國故事

結語:成功從來不能一蹴而就,一部優秀動畫作品背後是無數次藝術形象的修改和對主題情節的探索。中傳成立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十餘載,從這裡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動畫人,他們傳承著人文精神,致力於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動畫的發展持續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