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作者:由 東勝釋出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3

元代疆土怎麼丟失的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小的時候聽評書《楊家將》《岳飛傳》時,把韓昌、金兀朮等“番國”的人物恨得咬牙切齒,想象番邦特別遙遠而黑暗。長大以後才知道,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在兩宋之際先屬遼後屬金。當時兩國交兵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該為哪一方助威助力呢?當然是管轄自己家鄉的這一方,對方便是敵國了。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由此我想到,所謂傳統的正統歷史絕對是片面的,只有宋而沒有遼金西夏的歷史不是完整的中華民族歷史。我當然至今仍是忠義楊家將、岳家軍的鐵桿粉絲,因為他們所盡力的保家衛國的戰爭是正義的。但從大的歷史視野來看,宋遼金西夏之間的衝突有點像兄弟間打架了。中華沃土上曾有過無數民族衝突,但衝突之後是民族大融合,融合的結果是由分裂走向大一統。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就像我生活的大青山前的這片肥沃的土地,有無數北方遊牧民族從這裡打馬走過,這片土地歷史上歸屬過不同的“國家”,但終究是中華民族的土地。這些遊牧民族南下以野蠻武力實現疆域上的一統,而中華文明又使“入侵”民族接受洗禮,征服者最終被先進文化征服,而中華文明在注入新的血液後也更加升華,革除其中腐朽僵化的成分,注入撤除藩籬的活力與生機,中華文明在不斷豐富中累積,開闢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禮儀、制度和疆土形神皆備儀態萬方的大一統王朝。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現在該回轉到正題,說一說遼金元時代的呼和浩特地區。讓我們先從遼代說起,遼太祖神冊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機率兵西征突厥、吐谷渾、党項、沙陀突厥諸部,大勝而東歸。來到今呼和浩特南邊的和林格爾境內時,遼太祖率眾三十萬圍攻晉王李克用養子李嗣本鎮守的振武(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李嗣本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得力干將,圍城後契丹人“為火車地道,晝夜急攻”,城中兵少李嗣本力屈被俘。這是值得誇耀的大功勞啊,《遼史·太祖紀上》載耶律阿保機“勒石紀功於青冢南”,青冢即今呼和浩特西南的昭君墓。誇耀完武功後乘勝東下,又攻取了李存勖所控制的“蔚、新、武、媯、儒”等五州,於是“自代北至河曲逾陰山,盡有其地”。振武(和林格爾縣土城子)被攻陷後,振武是後唐經營多年的重要軍鎮,契丹人怕這裡的老百姓人心思後唐,死灰復燃,便把這裡的軍民擄掠向東,《遼史·地理志五》載“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同年11月遼置西南路招討司,管轄烏拉山和大青山之南、黃河和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耶律阿保機此次西征不僅開疆拓土無數,也俘獲了大量的人眾。契丹兵馬攻取了党項諸部佔領的勝州(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後,因為遼兵要東返,處於黃河西岸的勝州不便管理,於是將勝州的居民遷移到黃河東岸的托克托縣境內,在唐代東受降城故址另筑州城,因在原勝州東黃河對岸,故稱為東勝州,遺址即今托克托縣大皇城。東勝州城遺址在今托克托縣酒廠院內,我好幾次回家鄉曾登臨城垣,遠眺黃河真是形勝之地。遼金兩代一直置州,元代殘破不再置州,元代耶律楚材過此見到的景象是“荒城蕭灑枕長河,古寺碑文半滅磨”。在東勝州的東北約四十里處,契丹人另築一座州城名叫雲內州(今托克托縣西白塔古城)。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年)党項諸部叛,天德軍城(今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附近)和雲內州(今托克托縣古城鄉西白塔古城)和等地都被党項諸部佔領。耶律阿保機和皇太子耶律倍率兵征討,收復失地。據《遼史·太祖紀下》記載,當契丹人攻打天德軍時,後唐天德節度使宋瑤投降,契丹人改天德軍為應天軍,撤軍東歸後宋瑤復叛,契丹兵馬攻入城內,擒獲宋瑤及其家屬。因為天德軍城地處烏拉山前,契丹人覺得這裡太過靠西邊不便管理,便將天德軍城和唐代豐州城(今烏拉特前旗東土城古城)的人口強行東遷至大青山南麓,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白塔村附近另築新城安置,此城便為豐州天德軍。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這樣,遼王朝在大青山南麓建起了豐州、東勝州和雲內州等三座鼎立的州城,構成了遼王朝西南邊境重要的軍事力量。西南路招討司設在豐州城內,天德軍節度使也駐守在豐州城內。之後,党項族建立起西夏王朝,遼王朝為了加強這裡的軍事力量,遼興宗耶律宗真重熙十三年(1044年)將雲州改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將豐州等西三州劃歸西京大同府管轄。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在遼代統治的二百年裡,豐州灘的人口和經濟漸趨繁榮,大青山前肥沃的牧場不僅到處是牛羊散漫的景象,也是禾黍離離的景象。豐州灘上的各族百姓在不僅向遼王朝提供著馬匹和牛羊,還提供著租稅和皇糧,儘管遼王朝的苛捐雜稅繁重,但只有沒有戰爭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豐州灘上出現了人煙稠密的村莊。經過遼金兩代經營,豐州灘的農業已頗具規模,元代詩人魏初的《豐州》詩云“五更騎馬望明星,細草坡坨迤邐行。一片長川天不盡,蕎花如雪近豐城。”蕎麥花開在了豐州城的近郊,說明當時人們已掌握了適應冷涼氣候的雜糧種植技術。從考古發掘看,一些遼代古城遺址發現了鐵製的犁鏵和石臼,還有一些城址廢墟上發現了大量陶瓷和磚瓦,說明遼代的呼和浩特市已有一定規模的陶瓷窯和磚瓦窯,這些促進了遼代廟宇、寺塔的繁榮。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遼王朝快被金滅亡前,天祚帝耶律延禧曾在呼和浩特市附近負隅掙扎了三年之久,研究遼金史者對這一段歷史頗為關注。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王朝,並開始掃蕩腐朽沒落的遼王朝,在金兵攻打下,遼五京相繼淪陷,昏聵的天祚帝被金兵追趕至豐州、雲內州一帶。天祚帝選擇大青山一帶作為逃亡的目的地,一是認為這裡遠離女真的大本營,二是以豐州為中心的西南路招討司經過遼代二百年經營,政治、經濟都有一定基礎。以豐州灘為據點,進可以收復山河,退可以奔亡漠北。果然天祚帝率數萬人在此活動三年之久,糧食和畜產都是靠呼和浩特地區來保障。保大三年(1122年)被金兵追擊的天祚帝逃至夾山(今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境內大青山),金兵無法進入夾山,圍困了雲內、東勝、豐州等州城,雲內、東勝等州的守軍紛紛放下了武器。這年4月遼西南路招討使耶律佛頂終於向金人投降,豐州城終於以“和平”方式交接給金人,避免了戰火的洗劫和生靈的塗炭。在夾山裡盤踞了三年的天祚帝,最終被金軍所俘虜。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金代的豐州城,沿襲了遼代的一些儀制。軍事上仍沿襲遼制稱做豐州天德軍,金熙宗皇統九年(1149年)改天德軍為天德總管府,也設定了西南路招討司,以天德尹兼任招討使,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方的蒙古族。金代戍守大青山的汪古部本出自西突厥沙陀部,散居於陰山一帶,蒙古興起後汪古部統一於蒙古。蒙古進攻金國時,汪古部主動給蒙古軍隊提供情報並充當嚮導,蒙古軍隊順利地越過了金的界壕邊堡。元代的呼和浩特地區仍稱為豐州,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在遼金兩代經營的基礎上元代的豐州,不僅成為一處繁榮的城市,而且成為中原通往漠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恰恰是遼金元這段人們認為動盪和分裂的時代,是呼和浩特市比較安寧和平的時期,昔日被稱為“敕勒川”“白道川”的漠南之地又有了新的稱謂——豐州灘,這裡五穀豐登畜牧蕃息。從契丹入主呼和浩特地區到元末明初約四百年間,這裡沒有太大的戰亂和動盪。元初名臣劉秉忠《過豐州詩》雲“出邊瀰瀰水西流,夾路離離禾黍稠。山塞入塞動千里,去年今年經兩秋。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鬧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他眼中的豐州城外大黑河水緩緩向西流去,馬路兩邊是禾苗稠密的莊稼地,城內寺塔高聳、市廛櫛比、車馬喧闐——這是一個非常繁華的城市了。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經歷遼金元三代之後,豐州城的商業非常繁榮。早在遼代豐州就建立了榷場,即皮毛雜貨的交易市場。牧民們趕著牛羊牲畜、馱著皮毛來交易,內地商人將絲絹等日雜用品帶來交易。到了金代商業有了更大程度的發展,從“天山榷場華天邑”的出土碑刻看,當年集貿市場非常繁榮。說起遼金時代的豐州城,不能不說一說俗稱為“白塔”的遼代的萬部華嚴經塔,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即因此而名。遼代在豐州城內修建大明寺,大明寺為存放眾多的華嚴經卷,修築了這座“萬部華嚴經塔”。“白塔聳光”成為呼和浩特的勝景之一,至今猶矗立在呼和浩特市這片飽經滄桑的原野上。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從萬部華嚴經上鑲嵌的金代碑銘上可知,除了以姓氏命名的街巷外,豐州城內以行業名稱命名的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不同的手工業按行業分工,各自有專業的集市,說明城市已相當繁榮。以寺院名稱命名的有藥師閣巷、北禪院巷、太師殿巷等,說明當時的豐州城中百業興旺。從現存的六塊捐資碑看,上面記錄的村莊名稱有60多個,加上丟失的另外五塊碑來計算,至少有一百多個村莊。從殘存的碑文上辨識,有好多少數民族部落的名稱,還有至少八個少數民族的名姓,這裡有女真、契丹等各少數民族。到了元代,豐州城內除大明寺外,還建起了有好多寺院。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這麼多的村莊分佈在豐州城附近,各民族的民眾絡繹於豐州城內城外。馬可·波羅當年路過豐州灘時看到的是這樣的景象:“天德是向東的一州,境內環以牆垣的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說明當時村落不少,他還看到“州人並用駝毛制氈者甚多,各色皆有。並恃畜牧農為生,亦微做工商。”遙想當年的豐州城裡:大明寺的白塔高聳入雲,香菸繚繞的寺院中不時有經聲佛號傳出,聚滿了誦經的僧眾和俗客;城內商鋪林立,有牛、麻、酪、藥等各種集市,不有染布、制氈等手工作坊。由於多年沒有戰亂,城裡大街小巷通達,人們各樂其業,豐州城呈現出老幼安樂的景象。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元末的戰火打破了豐州灘的寧靜和富庶。先是紅巾軍的戰火洗劫了這裡,元末將領孛羅鐵木兒在雲內、豐州等地與關先生率領的紅巾軍交戰了兩年之久。戰火蹂躪在再加上流寇搶劫焚燒和軍閥抓丁納糧,豐州灘上廬舍為墟。明初明兵不斷出邊燒荒,豐州灘上牛羊也無法生存。兵燹之後的豐州灘僅餘豐州和雲內州兩座白塔,大青山南邊被摧殘的空曠原野倍顯荒涼。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直到明嘉靖萬曆年間,蒙古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部進駐荒蕪了近一百六十年的豐州灘,呼和浩特地區才重新恢復生機。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又進入了它又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土默川。(部分圖自網路)

豐州灘上禾黍稠——呼和浩特歷史漫話(三)

(責任編輯:蘭德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