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作者:由 四會市蘭慕珠寶店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7-04

荀況提出了什麼論

中國有八千年的玉器發展史,便形成了八千年的玉文化。從玉器引伸出指導社會行為準則的“玉德論”,至今依舊是我們談及玉石,多少會聊起的內容。玉的質地的某些特性,因為高貴,與君子品德的高貴,兩者相比,互相映證,便有哲人思考,要求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修煉得與玉的這些特質一樣,於是便產生了“玉德論”。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宋代魚龍變幻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唐代飛天

管子的九德論——最早提出的人

春秋早期的齊國宰相管仲(約公元前725—前645年),在《管子·水地》篇中論玉有九德:

“夫玉之所貴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 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凌,容也;叩之,其音清揚徹遠,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藏以為寶,剖以為符瑞,九德出焉。”

翻譯原文:玉之所以高貴,是因為它有九種品德。光澤是溫潤的;紋理是相近相似的;硬度堅硬不會縮軟;稜角,此處不應是加工後的稜角,而應是自然的稜角,即為斷口,不會刺傷人;質地鮮明,不髒;韌性剛直,斷折也不彎曲;若有瑕疵,便可看見,不掩飾;眾多的華麗光澤,共存共容,互不影響;敲擊,發出的聲音清晰遠揚,純正不會減弱;所以佩戴的人才高貴,收藏它可以是寶物,製作成形後可以帶來祥瑞,九種品德就出自這裡啊。

管仲注意到了玉石的九個特徵,認為君子應該具備九種品德,即仁、知、義、行、潔、勇、精、容、辭。這九種品德應該像玉的九個特徵一樣優秀寶貴。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戰國時期龍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戰國時期玉璧

=================================================

孔子的十一德論——我們最熟悉的玉德論

繼管仲一百多年後,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提出了十一德論。《論語·禮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碈(音hun,當時的一種美石)便宜而玉貴,是不是因為碈多而玉少?孔子答:不是多或少的原因,而是玉有德: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為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翻譯過來是:歷來,君子都是將自己的品德與玉相比。玉的光澤溫潤;質地密實,裡外一致,像板栗;斷口,有稜但不傷人;佩戴時下墜,垂直不歪斜;敲擊時玉音清長,終止時玉音婉轉;瑕疵和美麗互不掩蓋;各部份表裡一致,實在誠信如聖人一樣;氣概如長虹;精神如山川;特別專門用去製作圭、璋那樣的重要的禮器;普天之下都尊崇其高貴的身份。

孔子將這十一個特徵與君子的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種品德相比,認為達到這十一個標準的,才是玉。

與管仲相比,兩人對玉的光澤、質地、斷口、聲音、瑕疵五個特徵都相同地給予了關注,但對應的德的含義略有不同;特別重要的是,孔子更注意玉石的重要用途製作圭璋,和它所表現出來的精、氣、神、天、地、道六個精神層面上的特質。所以,孔子還要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戰國時期龍環

==================================================

荀子的七德論

又過了一百七十多年,戰國末期趙國的另一位哲人荀況(公元前313—238年),在他的《法行篇》裡提出了玉的七德論:

“溫潤而澤,仁也;慄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並見,情也;叩之,其聲清揚遠聞,其止綴然,辭也。”

釋義:光澤溫潤;質地實密且紋理清楚;硬度堅剛不屈;斷口利而不傷人;韌性寧折不彎;瑕疵與美麗之處都可見到;敲擊的聲音清遠,停止時餘音繚繞。

對應的七德是:仁、知、義、行、勇、情、辭。應該說,荀況所注意的玉的特徵並沒有超出管仲和孔丘,只是所對應的七德略有不同。

沒找到圖....上翡翠圖片吧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

許慎的五德論

最後一位講玉德的,是距荀子之後360多年的東漢時期的許慎(公元58—147年),若與管仲的年代相比,已經是800年後的事了。

許慎在他的傳世大字典《說文解字》(清·段玉裁注,淅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中對玉的解釋是: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裡自外,可以行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鋭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原文釋義:玉,是美麗的石頭而且須有五德。玉的光澤,溫潤;質地,像牛羊的內角,內外分明,從外就可以知裡;玉音,舒暢悠揚,很遠就可以聽到;堅硬,寧折不彎;斷口,尖銳但不傷人。

許慎對三位先哲的玉德論應有所研究,他關注、總結並簡化為五個特徵,並將這五個特徵與君子的仁、義、智、勇、潔五種品德相對應,指出這就是五種品德的方略和規範。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漢代金口玉杯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

概括小結

四位古代哲學家玉德論的共同之處,都是把人的品德借喻於玉的品質,且共同借喻的是玉的光澤、質地、斷口、硬度、聲音,其它的則不盡相同;

而喻為品德時,只有光澤的溫潤喻為“仁”是相同的,其它的各持己見而不盡相同。

四位先哲的玉德論中,孔子的最為全面,許慎的較為概括。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

玉石文化中很重要的道德論,到底幾個人提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