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劉江江:“看到那個終點,才會反思應該怎麼活著”

作者:由 光明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9

形容人煙火氣重什麼意思

作者:肖揚

《人生大事》成為近來內地影市的一件“大事”,包括劉江江導演自己也沒想到,他導演的首部長片成為一部黑馬之作,影片於6月24日18點上映,成為今年情人節之後首日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目前票房已過4億元,暫居年度票房榜第九名。

該劇導演劉江江2008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後在河北廣電工作,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裡這點事》,做了11年。2017年節目停播,他隨後進入電影圈。他自編自導的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後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了2019年平遙電影節的陌陌·平遙創投專案。

小時候就對葬禮印象深刻

《人生大事》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

想拍部關於殯葬題材的電影,可以說是劉江江的一個“執念”。這與他的成長環境有關。劉江江老家在石家莊郊縣,爺爺和大爺都是木匠,偶爾會幫村裡的人做棺材、操辦喪事,“十里八村誰家有喪事,爺爺會去幫忙,我們方言叫做‘大了’,事了拂衣去的那個‘了’。”

小時候的劉江江跟著爺爺去參加葬禮,常看到好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唱戲的、放電影的。“所以小時候我對葬禮印象就很深刻,當然更多是關於有趣好玩那一部分,這甚至是我文藝愛好的啟蒙。”

劉江江在電視臺做記者、做欄目劇的時候,就對殯葬題材的東西比較感興趣。“2018年,我去白洋淀採風時接觸到了好多風土民情。”在白洋淀採風期間,劉江江聽到過一個故事:一年夏天,有個小孩沉到水裡了,下去了三撥人沒撈出來,最後一個撈屍隊的大哥把小孩的屍體撈上來了。“聽這個故事的時候,突然就明白了這個職業的高光點在什麼地方。”

開始寫劇本是在2019年3月,他說,“有一天我下班,電視臺旁邊有一個殯葬壽衣店,門口停著一輛車,車應該是在搬家或是倒貨,都是花圈、骨灰盒。傍晚的時候,透過門窗我看到茶几旁邊坐著一個小姑娘,在寫作業。那個畫面直接觸動到我,我覺得好像看到了一種主題。有了這個想法之後,很快就寫出了劇本第一版。”

選擇在武漢拍攝是因為朱一龍

在選景時,劉江江的要求就是“煙火氣重”:“雖然我們講的是葬禮,但實際上我們是站在葬禮的這頭講生活,我們去了天津、青島,也考慮過重慶、武漢。”最終定下武漢,是在確定了朱一龍出演後,“朱一龍是武漢人,我們想要的是一個他更容易駕馭的城市,因為我們想呈現出來一個更接地氣的人物。”

劉江江透露,朱一龍在看了《人生大事》劇本後就想演了,“朱一龍是一個好演員,他演了10年戲了,表演經驗非常豐富。”

在開機之前,劉江江認為朱一龍和三哥有五成的契合度,“他小時候在武漢的經歷,讓他能抓住劇本里三哥糙的一面,三哥柔情的一面、三哥無奈的一面,他都能體會到,這是我們決定一起合作的原因。到排練時候發現,50%就變成了90%,到開機的時候變成100%,到殺青的時候完全是出乎我們一開始的想象了,他是一個驚喜。”

朱一龍為了角色做了很多改變,比如,剪短了頭髮、增了肥。用劉江江的話說,給朱一龍做了“毀容式”的設計,“從造型上、走路、坐,然後說話的方式上,從裡到外、從上到下給他做了改變,讓大家看不出來他是朱一龍。”

對於為何三哥的大名是莫三妹,劉江江解釋說原本叫莫三鼻,意思是像愛護面部器官一樣去愛惜這個兒子。“因為他上面有個姐姐,還有個哥哥,哥哥早逝了,家裡就給他取了三鼻這個名字。後來為了戲劇性更強,就改成了三妹,但蘊含的情感是一樣的。他父親老莫看上去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以至於莫三妹一度認為父親並不喜歡自己,但這個名字實際上卻代表著三哥是老莫最心疼、最珍惜的孩子。”

被三哥和小文的對手戲感動

扮演小文的楊恩又可謂影片一大亮點,劉江江也表示這個角色戲份很重,找誰來演是個難題,以至於很多人看了劇本後,給他提議適量刪減小文的戲,“要不然執行是一個困難,擔心我找不著這樣的孩子,但我覺得這個人物值得我去冒這個險。”

對於楊恩又的表現,劉江江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來形容,“碰見又又之前,你沒法想象一個小孩可以演成她這樣。”看到楊恩又時,劉江江覺得她身上有50%是小文,“她有小文身上那種混不吝的勁,這個很重要;再加上她以前有過一點表演經驗,我們用了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來對她進行培訓,比方打麻將、跳廣場舞、給她看關於哪吒的電影等等,逐漸地給她過渡。”

為什麼會想拍三哥和小文之間這種非血緣關係的親情呢?劉江江解釋道,是因為他從12歲開始過集體生活上私立中學,然後上大學,“其實直到現在我跟我父母在一起的生活時間遠沒有跟這些沒有血緣關係的朋友在一起多。我覺得這種感情也是很奇妙的,有時候並不比有血緣關係的感情淺薄。”

片中三哥和小文的對手戲也是影片的淚點,劉江江說自己經常被感動,“三哥給小文恢復了外婆簡訊裡的聲音,那場戲我被打動到。他們兩個重逢那場戲,也是因為有幾種演繹方式在我預想之外,讓我破防了。”

殯葬師為何被喻為

“種星星的人”

影片中,殯葬師被比喻成“種星星的人”,劉江江解釋說,這是因為影片採用了兒童視角,“‘種星星的人’是小文的話,也是我們的感覺。我小時候就聽我奶奶說:‘地上少一個人,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中間在做這個事情的擺渡者,就是從事殯葬行業的人,所以‘種星星的人’是這麼來的。”

在劉江江看來,人一輩子只有兩件事情是沒有辦法自理的,一個是生,另外一個是死,“我覺得這兩頭的負責人,生死兩頭的人,他的職業是有偉大性的,接生的醫生,還有送你走的殯葬師。”

對於國內電影中殯葬題材不多,劉江江認為這可能與中國人忌諱談死有關,“我覺得中國人對葬禮其實是很浪漫的,我們把人活著的時候沒有實現的願望,都用紙紮出來,然後給燒過去,我覺得它寄託了情感。”

拍攝《人生大事》,劉江江說是想用一個更接近觀眾的方式,植入一個可能大家平時不怎麼去談的話題。“每個人都是要走到終點的,我們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切口,看到死亡那個終點,才會來反思我們應該怎麼活著。整個影片的呈現方式是強對比的,雖然殯葬店的主色感覺上是黑白灰,但是殯葬店裡發生的故事是彩色的、生動的,每一個人物也都是鮮活的。”

片名《人生大事》來自“人生除死無大事”,劉江江說最終取這個片名就是想告訴大家,“人生要豁然、要坦然,因為死你是避不開的。什麼是人生大事?就是珍惜你所擁有的每一份美好的情感。有時間帶孩子去遊樂場,有時間帶媳婦去看個電影,朋友們相聚的時候就開懷暢飲,珍惜眼前一切美好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