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作者:由 甘苦人文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09

蘇門六君子都有誰

嘉祐二年是一個值得讓歷史銘記的日子。因為這一年有一場被稱為“天下第一榜”的會試。大家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佔其六,那麼在這一榜中,歐陽修是主考官,蘇軾、蘇轍、曾鞏都在此榜之列。當然,還有蘇洵,作為家長,也親自把二蘇送到考場上,自己在考場外等候。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宋李公麟畫

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本來妥妥的第一名,為了避嫌,生生的挪到了第二名。蘇軾杜撰了這樣一個典故:“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梅堯臣兩個老頭十分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等和蘇軾見面就迫不及待的追問,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如今想來,歐陽修之所以如此稱讚蘇軾,一方面是蘇軾的卓眾才華,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處於誤改名次的愧疚,否則誰會無緣無故為他人免費打廣告呢?於是,透過歐陽修的大力宣傳,蘇軾的名聲大噪,每有新作,必定受到無限追捧,立刻就會傳遍京師。正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趙孟畫

北宋時期極注重孝道,家中父母去世要為其守孝三年。三年期間,孝子要粗茶淡飯,不得與妻子姬妾同房,不聽絲絃音樂,不搞娛樂活動。於是,蘇軾就只能一心只讀聖賢書,才致使蘇軾守喪期滿回京,在嘉佑六年應中科舉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判登聞鼓院。

本可以一路開掛的人生,卻半路殺出個丞相王安石要變法!當然很多朝中大臣都是不願意的,不過蘇軾膽子最大,就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王安石當時就想:“你一小兵,還敢說我的不是,御史你過來,你去皇帝面前給蘇軾穿個小鞋。”就這樣,蘇軾被迫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但是遠離京城的蘇軾如魚得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可是,就在元豐二年,43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府,本來只是例行公事,給皇帝發份檔案而已,結果蘇軾的這封《湖州謝表》寫的那是聲情並茂,即使是官樣文章,也非要加上一點他的文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正所謂:不作不死,一封《湖州謝表》讓新黨終於抓到了蘇軾的小辮子,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說他“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於是才上任三個月,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然而,幾次頻臨被砍頭境地的蘇軾,最終卻因為變法領頭人王安石一句:“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而從輕發落了。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陳洪綬畫

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以為自此安然終老的蘇軾,卻在宋哲宗即位後,人生又來了個大反轉。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前路一片光明。

可是,蘇軾卻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說:“舊黨貪汙腐敗太嚴重了!”於是,他再次遭到保守勢力的誣告陷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蘇軾再度要求外調。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蘇堤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並沒有!

本來在杭州過得十分愜意的蘇軾,卻在元祐六年再次被召回京城,但不久便因政見不和,再度被調往潁州任知州、1092年任揚州知州、1093年任定州知州。在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1097年,年已62歲的蘇軾更是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縣),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在這裡蘇軾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在宋代一百多年裡,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但蘇軾北歸不久,這裡的姜唐佐就舉鄉貢。為此蘇軾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傳至今的東坡村、東坡井、東坡田、東坡路、東坡橋、東坡帽等等,表達了人們的緬懷之情,連語言都有一種“東坡話”。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東坡肉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 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

寒食帖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遊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一生奔波在被貶路上的蘇軾 卻得到後人無與倫比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