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作者:由 常州地鐵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9

自謂真仲尼之徒焉的焉什麼用法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最終要憑能力、憑真功。沒有內在的功夫,而僅靠雕蟲小技,抑或是徒有其表的炫技,必然成不了事,還會害人害己。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有《羆說》一文,頗有諷刺意味。文中講述,楚之南有獵者,能吹竹為百獸之音,以其誘捕野獸。剛開始,他吹出鹿音以射之,結果引來了貙。其人恐,又吹虎音,結果虎來又引來羆。羆來了,獵人技窮,遂為羆“捽搏挽裂而食之”。對此,柳宗元感嘆,“今夫不善內而恃外者,未有不為羆之食也”。這則寓言深刻地告訴世人,那些不善於加強自己的力量,單純依靠外力的人,沒有不成為羆的食物的。

大丈夫立身於世,最重要的還是勤練內功,錘鍊本事。

只有這樣,才能在需要之時挺身而出、勇於擔當、成就事業。王勃勤奮好學,故能在才學考驗之時寫下名篇《滕王閣序》;祖逖聞雞起舞,故能在收復北方失地時有所作為;岳飛練武不止,故能在危難之際直搗黃龍,等等。這些先賢之所以能建功立業、流芳百世、名垂青史,靠品質,也靠內在的功夫、過硬的本領。

功夫修煉不到家,遲早是會被拆穿的。

韓非著作中“濫竽充數”的故事,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身上無硬功、裝腔作勢者,到頭來只能像南郭處士一樣,在能力檢驗面前“溜之大吉”。

最大的本事是內功。

若是僅有表面上的裝扮,而沒有真才實學,只會留下笑柄。明人李贄在小品文《贊劉諧》中寫道:“有一道學,高屐大履,長袖闊帶,綱常之冠,人倫之衣,拾紙墨之一二,竊唇吻之三四,自謂真仲尼之徒焉。”結果劉諧一和他對話,透過一番學問上的較量,便探得其“假道學”的嘴臉,揭穿其不學無術的真相。可見,真才實學、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絕對不是能裝出來的,而是日復一日、久久為功學出來的。沒有“韋編三絕”的功夫,就稱呼自己是“仲尼之徒”,未免有些淺薄和無知。

我們常說,名實相符、德才配位。

這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才學要和身份、官位、職責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憑自身能力,幹出一番事業,立下不朽功績。反之,若是“德不配位”“才不配位”,就像古人所說,“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就是名不副實,不僅會壓垮自己,還可能給他人帶來禍患。

明代江盈科在《鼠技虎名》一文中,專門抨擊了那些冒名頂替、嚇唬眾人的庸才。文章寫道:“今天下冒虛名、駭俗耳者不少矣。堂皇之上,端冕垂紳,印累累而綬若若者,果能遏邪萌、折權貴、摧豪強歟?牙帳之內,高冠大劍,左秉鉞右仗纛者,果能御群盜、北遏虜、南遏諸彝,如古孫、吳、起、翦之儔歟?”江盈科不禁感嘆,那些身懷鼠技、冒用虎名、立在百姓之上的,豈能任由他們作威作福,天下事難道可以不為之深深擔憂嗎?“鼠技虎名”之人,正是才不及位,狐假虎威之人。他們的做派,用《賣柑者言》中所批評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能力是立身之本、成事之要。

不論在任何年代,一個人都應多善內而不可恃外。當然,學習之道、內功修為絕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必須耕耘不止、學習不息,日日精進、久久為功。對每個人來說,只有持續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恆心,不僅在書本上提升本事,還要在大江大海、風霜雨雪、難事急事中修煉內功,才能在關鍵時刻上得去、扛得住、拿得穩,從而盡展人生風采,留下一世功名。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

多善內而不可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