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悲觀不如樂觀

作者:由 行者啊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19

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什麼玉的,我只是

如果40歲以上的人還不相信命運,可能是他的人生過於順利,也可能是此人逆商太高。

悲觀不如樂觀

對於命運,有人從基因層面解釋,有人從認知層面解釋,有人從出生階層解釋,有人從成長環境解釋,有人從突發事件解釋。

不管如何解釋,如何分析得頭頭是道,到最後可能只留下一聲感嘆:這就是命啊。

悲觀不如樂觀

悲觀的文學作品顯得深刻,而人生不是文學作品,悲觀會遮蓋了生活本來的樣子。

自不懂事開始,就有了樂觀派和悲觀派。

悲觀不如樂觀

手裡握著一把糖豆,樂觀的孩子很高興,心裡盤算,有那麼多糖豆可以慢慢地享用,而悲觀的孩子,從一開始就在擔憂,就這一把糖豆,吃完了就沒了。

同樣咀嚼著嘴裡的糖豆,香溢滿口,伴隨的卻是不一樣的心情。

人生不能看得太通透,聰慧的林黛玉一眼看到了人生的終點,眼見落花飄零,悲傷得不能自己。

人是應激動物,給個刺激,就產生相應的反應,生理的、情緒的。高興了,身體也舒服,難受了,身體跟著難受。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既然命運難以改變,不如樂觀點。

如果林黛玉換個思路,即使前路依然茫茫,在一片花海的美景前,還是要接受這片刻的歡愉。時常這樣,林黛玉可能會變得樂觀,人生的結局可能也就不太一樣了。

心態能夠影響選擇,從而影響事物的走向。悲觀者用雙倍的打擊懲罰自己,樂觀者用樂觀抵消了一半的打擊。悲觀的或者樂觀的心態本身就是事物的一部分。

看起來相同的結局,相似的際遇,用不同的心態,就可能演繹出不同的過程。

退一步來說,對於未來,無論悲觀還是樂觀,都難以一探究竟,何不樂觀一些,起碼於當下有利。

當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不能因為盲目的樂觀失去警覺,同樣也不能杞人憂天,錯過當下的生活。

樂觀的人並非看不到危機,恰恰相反,他們有著足夠的危機意識,處處小心,但在發現和處理危機的過程中,遮蔽了情緒,僅僅在技術層面應對。危機沒有轉化為情緒,沒有變為擔憂,沒有影響心態。

命運難以把握,而我們能夠把握的是心態,這難道不是命運的一部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