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作者:由 獨家檔案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20

方城清河順皇廟古墳是何人也

陳廷敬出生於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其生在明末,長在清初,尤為康熙皇帝所器重,先後任職於禮部、吏部、戶部、刑部等。康熙在位61年,陳廷敬從政53年間,歷經28次升遷,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清朝不設宰相,大學士就相當於宰相了。陳廷敬輔佐康熙長達半個多世紀。

從明孝宗到清乾隆間的260年中,陳廷敬家族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山西陳廷敬故居

鮮為人知的是,遠離山西千里之外,地處伏牛山淺山區的河南方城陳府莊,幾座古墳、幾塊墓碑、幾處地名,揭秘了一段陳廷敬與方城割捨不下的歷史。

陳府莊位於方城縣城北約20公里處的楊集鄉大河口村,在魯姚路東側,七峰山下,是楊集鄉大河口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因隔河西岸有小陳府莊,故又稱大陳府莊。該村呈方形聚落,現有65戶240多口人,其中陳姓60戶,約220多口人。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七峰山

據碑文記載,陳府莊陳姓與山西皇城相府同支一脈,是陳廷敬偏房和其七弟陳廷弼的直系子孫所居。陳府莊及方城另一陳姓聚居地小墳溝共存有兩通古碑,分別是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內容相互驗證。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陳府莊古碑

現存於陳府莊村南的道光七年碑刻應為陳廷弼的三子陳蒙德(字育庵)的墓碑。碑文記載:“公原籍山西澤州陽城縣人也,從大老仙翁在廣東糧驛道任署。回籍留有府室,治有莊田。後年邁歸病故里。公兄弟四人,公行三。公長兄翰林。公已病故里。時兄弟尚幼,陸馬二太君攜公兄弟三人復來裕州教訓讀書。公二兄本郡選拔貢生授涉縣教諭,任滿還鄉而終葬於吳莊東郊。公本郡歲進士,未及出仕而沒。遂擇葬於本村之南,立為始祖。公四弟少亡,葬於本村之南,舉目可望。公四子,長式金,次式廓,次式轂,次式典。六孫雖未成名,而勤儉治家亦並稱賢孝。”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陳廷敬,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陳廷敬共有兄弟八人,廷敬居長,由於順治皇帝賜他“廷”字,弟弟們也都以“廷”字起名。老七陳廷弼,字荀少,號厚齋,受業於家兄陳廷敬,自幼聰穎,喜談《左傳》、《史記》,行文獨出心裁,歷任臨湘知縣、醴州知州、桂陽知州,升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為粵東糧驛道。一生為官清廉,政績卓異。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陳廷敬故居匾額上“午亭”是陳廷敬的晚號

陳廷敬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奉命南下視察湖南民情,途經裕州(今方城),曾納一姚姓小妾,歸途時,因小妾不願回山西生活,陳廷敬便回京覆命後,委派去湖廣任職的七弟陳廷弼在裕州七峰山下建宅安置姚氏。其後,陳廷敬也多次來此短住。

陳廷弼與其子陳蒙德在南方任職期滿後,便在此地建宅長住。陳廷敬、陳廷弼死後葬于山西故里,陳蒙德及親屬在此聚族而居,名“陳府莊”。因陳廷弼長子陳隨貞為翰林,康熙也賜陳府莊“翰林院”匾額,匾長約2。5米,寬約1。5米,原在祖屋門口懸掛。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陳廷敬故居建築

據傳,文官見匾下轎,武官見匾下馬。凡過往方城的官員需前往拜匾,地方官員到方城任職,需先行到陳府莊拜匾後才能赴任。

“翰林院”匾額是否是康熙親書、何時所賜、因誰而賜,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相較於幾百年長盛不衰的皇城相府,陳府莊早已褪盡往昔的榮耀與繁華,略顯頹敗和滄桑,漸趨本真平淡。無論正偏嫡庶,他們骨子裡對遠隔千里的山西陽城祖先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他們盼望有朝一日認祖歸宗,澆滅心中慎終追遠的塊壘(耿之本)。

康熙帝師陳廷敬,欠河南方城陳府莊一個名分,小妾在此開枝散葉

陳府莊村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