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魏國決定與齊國爭霸遷都大梁,秦國趁機崛起

作者:由 愛歷史的鄭師傅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25

為什麼齊國要攻打魏國都城大梁

魏國雙面受敵

周安王十八年(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後,國內政局漸趨安定,秦獻公在位二十餘年,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又實行了廢止人殉、擴大市集支援商業等一系列封建改革,並將國都從涇陽遷到關中東部的櫟陽 櫟陽是聯通三晉的戰略要地,秦獻公顯示了奪回河西之地的決心。

周顯王三年(前366年),魏惠王與韓共侯在宅陽會盟,準備共同攻打秦國,卻偷雞不成蝕把米,秦軍反擊在洛陰打敗韓魏聯軍。周顯王五年(前364年),秦軍深入到河東,斬首六萬魏軍。由於趙國岀兵干涉,秦軍才退兵。這是進入戰國以來,秦國在與三晉作戰中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周顯王六年(前363年),秦軍攻打魏國少梁城,趙出兵救魏,秦退兵。前362年,秦軍趁著魏軍大破韓、趙聯軍,三軍打得不可開交之機,派庶長國進攻魏少梁,攻取繁龐。

在東面,周顯王元年(前368年),齊國奪佔了魏國城邑觀,又迫使泗河流域的小諸侯國入朝拜見,與魏爭奪中原霸主地位。

遷都大梁

面對來自東、西兩面的威脅,魏國都城安邑在太行山以西,東有景山,北依鳴條山, 南有石門山,西限黃河,易於防守,擺在魏惠王面前有兩條路,一者向西於秦國爭雄,但魏惠王選擇另外一條路,決定與齊國爭霸,於周顯王八年(前361年),將國都遷到東部的大梁,魏軍可直接威脅韓趙的國都鄭和邯鄲,這樣可以西守東攻,控制韓、趙,與齊國一爭高下,維護魏國在中原地區的霸業。

控制趙韓製霸中原

魏國決定與齊國爭霸遷都大梁,秦國趁機崛起

早期疆域圖

魏國的主要疆域分為東、西兩部分,只有上黨(今山西和順、榆 社一帶)的一線交通孔道相連。魏惠王頻繁對趙韓二國用兵,並且採用強制手段,與韓、趙兩國交換土地。先是跟趙國交換土地,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韓國被迫將突入魏國境內的平丘、戶牖、首垣送給魏國,魏也把鹿地送給了韓國。透過一番土地交換以及強制索取,魏國在東部的土地基本連成一片。

魏國決定與齊國爭霸遷都大梁,秦國趁機崛起

後期疆域圖

此外,魏惠王又釆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強國力。興修水利,開鑿運河,又繼承吳起當年創立的“武卒制”,選練精銳, 組建了一20萬人的軍隊,再次卻定了魏國作為中原霸主的地位,魯、宋、衛、韓等國國君再次朝見魏國。

魏惠王將魏都從較為僻遠的安邑遷到地處中原腹地的大梁, 暫時避開了秦國的威脅,緩解了強鄰對魏國的壓力,也再次確立戰國早期第一強國的地位,然而遷都大梁無險可守,依然未擺脫四面受敵的局面,也為後續衰落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