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作者:由 雲翛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08-29

別墅屬於園囿建築嗎

聞名中外的蘇州園林,不僅是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也足以堪稱我國建築界的瑰寶。其特點主要表現在極具藝術性,它講究亭臺軒榭,佈局嚴整,假山池沼,配合完美,花草樹木映襯得當,以及近景遠景分佈均勻。

正如葉聖陶先生在《蘇州園林》所說的:“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絕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願遊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同時,透過葉聖陶先生的文字,我們也感受到,蘇州園林營造出的是一種親自然、興人文恬淡清幽的居住環境。

即使是圓明園這樣享譽世界的,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的皇家園林,也有不少景緻是仿照蘇州園林而建,

但不論是作為私家園林的蘇州園林,還是皇家園林的圓明園,它們都是中國式庭園的代表。

那麼,這些中國式庭園有著怎樣的起源和演進?歷史上許多與庭園有關的文字作品,又向我們透露了一些什麼樣的資訊?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成書於1932年的《中國庭園記》,是葉廣杜先生自1929年日本考察歸來後,歷時三年完成的。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庭園美學的書籍,也是中國造園史必提的書籍。

葉廣度先生在書中除了提及中國庭園的演進軌跡之外,分析了古代王侯、士紳等庭園對國民意義,並試圖從文學等藝術角度,梳理出中國的庭園美學。

中國庭園的起源和演進

近現代的園藝學者普遍認為,庭園的建立起於東方。庭園作為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表現,它首先是起源於人們對自然的模仿。

早在漁獵時代,人們為維持生活,就把打獵得來的禽獸,畜養在一定的圈子裡,同時仿照自然在周圍栽培一些瓜果,當時將這種場所叫做“園囿”。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說文解字》中對於園囿的解說是:“園,樹果,圃,樹菜也。囿,養禽獸也。”

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園”就是今日所說的果蔬園,而“囿”則類似於今天所稱的動物園,供人觀賞。

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漸漸出現了精神娛樂需求。生活越覺得充實,娛樂的興致越發覺得濃厚,這時候就出現了因為娛樂需要而建的庭園。

例如在殷實民安的周代,文王就建了一座可以讓他與民同樂的靈臺,並佈置了一個園囿,面積竟達到方70裡之大。

發展到後來,園囿既是古代娛樂的場所,也是人類提供鳥獸繁殖的地方,最終目的就是讓這些鳥獸供其主人狩獵。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尤其是帝王之家,為彰顯自己的權力和尊貴的身份,不吝斥巨資,招眾役,蒐羅嘉樹珍果,珍禽異獸,用人工打造一個可居,可賞,又可狩獵的場所。

這個制度到了秦漢,雖未曾改變,但實則規模在不斷擴大,裝飾性越來越繁複奢侈,名稱也由“囿”變為“苑”。

秦漢之後,歷朝歷代所建之苑對比過去,規模及奢華程度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隋煬帝繼位後所建造的西苑,據《隋書》所載:“帝即位,首營洛陽顯仁宮,發江嶺奇材異石,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異獸,以實苑囿。”

這樣的庭園,若說它是一處皇家貴族狩獵享樂俱樂部,一點也不為過。

但不論庭園的規模和形式如何變化,可以肯定的是,人們打造庭園的初衷就是出於對自然的模仿。正如柏拉圖所說的,藝術是自然的模仿,作為綜合藝術表現的庭園也不例外。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到了唐宋時期,除了帝王、貴族以及官僚階層之外,許多縉紳文人也都熱衷於,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庭園,一處置放自己情感與靈魂的歸所。也因此,這些人的庭園風格,與前者有很大的不同。

並且,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文學,在文字與實踐中,開創了全新的庭園美學,並影響著後世。

那麼,那些描寫庭園的相關文字,又向我們透露了什麼樣的資訊呢?

文學中的“富貴”庭園風

上文提到,由周代至秦漢是庭園的啟蒙時期,人們的社會思想觀念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斷更新,衣食無憂之後,便有了更多的情感訴求。

此時,文學應運而生。作為情感訴求載體的其中之一,它也經常被人們用以歌頌自然之美,包括庭園等等。

其實,從約成書於春秋時期的《詩經》,到秦漢時期的辭賦,六朝文學,再到唐宋的詩詞,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我們都可以看到有關描寫庭園的文字。

如《詩經》上:“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到《紅樓夢》中敘述賈政遊大觀園:“左右一望,雪白粉牆,下面虎皮石,隨意亂砌,自成紋理,不落富麗俗套。”,都有庭園的身影。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文學的發生,通常都是以各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為背景。

特別是到了六朝時期,我國文學由淳樸進入雕飾之階段,而造園的藝術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透過以上這些文字,我們也能感覺到,造園在技術與藝術上隨著時代更迭,都有了很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那些描寫皇家貴族庭園的文字,表現出來的富貴奢華程度、造園技術之高,常人難以相像。

如《齊書》所載:

“世祖太子性頗奢麗,宮內多雕飾精綺,過於王宮,開拓元圃,園與臺城北塹等。其樓觀塔宇,多聚奇石,妙極山水。慮上官望見,乃旁列修竹,內施高障,造遊牆數百間,施諸機巧,宜須障蔽。以晉明帝為太子時,立西池,乃啟世祖引前例,求於東田,起小苑,上許之,窮極制度。”

以上文字描寫的是,南齊太子蕭長懋所修建的庭園。其奢華程度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王宮,園中亭、臺、樓、閣等建築物自是不會少,不但要配置適當,還要與收集來的那些天然奇石恰到好處的相融合,成為妙極山水。

因為太過華麗,怕被在宮中的皇上看見,便在靠近門處栽列修竹,裡面設定高障,又造活動牆壁數百間,安裝上機巧,如果需要障蔽,轉眼間便遮擋起來,如果需要撤,隨手就可以搬走。

這樣想法先進的庭園,放在現今也是超級豪華的別墅。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再如上文所提到的清圓明園,既然號稱“萬園之園”,其規模宏大可見一斑了。據清代書法家徐樹鈞在《圓明園詞序》中說:

“園中列景四十,以四字題匾者,為一勝區。一景之內,齋館無數,東拓長春,西闢清漪,離宮別館,月榭風亭屬之。西山所費不計億萬。”

這些文字除了說明不同時代的庭園特色之外,也說明這樣的庭園其實都是權力、身份地位和財富的象徵,也盡顯封建社會貴族階級特有的奢靡之風,窮奢極欲。

文學中的“清雅”庭園風

一直以來,中國庭園都為諸多文人所倡導、歌詠和構思,這也正是中國庭園有別於歐美庭園的特殊之處。

如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歸田園居》:

“……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陶淵明筆下的庭園美,是恬靜清新,清淡樸素,毫無嬌柔造作的天然之美,並且帶著意趣盎然的生活氣息。將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以田園風光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使人悠然嚮往。

這無疑與陶淵明,熱愛自然,渴望遠離世俗紛爭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心理要素有關。

心若簡單,世界便簡單!

對陶淵明十分推崇的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所居住的庭園同樣是簡潔樸素之美。他在《超然臺記》中寫道: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但知足常足,清遠閒放的蘇東坡,面對這樣的庭園,寫出的卻是“荒原無數畝,草木動成林”這樣意境深遠的詩句。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蘇東坡甚至認為,當時的一些有錢人家庭園裡都帶著一種俗氣,說他們“淺紅深紫相媚好,重樓多葉爭矜誇。”他對於美的觀點是: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不怪奇瑋麗者也。

正所謂相由心生!安之若素,怡然自得,也讓蘇東坡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讓他在這樣的庭園中寫下了雋永、美妙的《和文與可洋川園池》詩30首。摘選:

蓼嶼

秋歸南浦蟪蛄鳴,霜落橫湖沙水清。

臥雨幽花無限思,抱叢寒蝶不勝情。

試問,能有如此景緻的庭園,能有幾人不心生嚮往呢?

結語

中國式庭園由西周以前的實用性,發展至西周秦漢,以及魏晉時期的娛樂性為主。這其中因多由於皇家貴族的倡導,使得中國庭園不論是規模,技術構造或是藝術性都有很長足的發展。

例如,漢朝的上林苑,晉朝之金谷園,隋唐的西苑,宋朝的洛陽名園等等,這些庭園都堪稱精美絕倫。到了清朝,圓明園更是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雖然它們都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但這些庭園其實體現更多的都是當時的權貴意志。

到唐宋以後,由於大量縉紳文人的參與,庭園的功能發展為娛樂兼實用性。

在經歷了都市生活的煩囂苦悶之後,他們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在與社會不脫節的情況下,選擇一個風景清幽的地方,或是在自家庭院,根據個人喜好,模仿自然景緻佈置一個屬於自己的庭園。

吟風弄月也好,飲酒作樂也罷,在這裡,他們可以放縱身心,享受自由,也形成了這個時期特有的庭園文學和庭園美學。

蘇州園林、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式庭園有著怎樣的發展軌跡和庭園美學

在他們的庭園文學中,既體現了個人的人生觀,也寄託了自己諸多的心理情感。因此,就形成了他們在庭園設計中,清淡、優雅、靜秀、冷逸、超潔的觀點,並影響後世達近千年。

正如周公度先生,在《中國庭園記》一書中,作序時寫道:“庭園是心的外化,棲心可得自然。”

中國的庭園美學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