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作者:由 小春說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16

農民告狀應該去哪裡告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除了僅依靠人治外,還必須實行法治。所謂法治就是指用法律法規來管理國家事務。“如果說人治即國王是法律的話,那麼法治即法律是國王。”

現代的人透過影視作品瞭解到包拯這個人物,而影視作品中又多以包拯斷案為題材,從中可以看出包拯邏輯縝密,屢破奇案,為民請命,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故後人多稱其為“包青天”,並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包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法治的實行應該是“德主刑輔”。雖然在奏章中並未明確提出此等要求,但可從其字裡行間領略到這點。“

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務德澤,罕用刑法

”,“

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

”。包拯明白自古以來刑罰太酷,雖能減少犯法數量,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眾犯法問題。要想治本,還得用德行來感化眾人,讓他們自覺自律,這樣才能使社會秩序永久穩定。

封建社會若只講人治,則只會導致更多君主的獨斷專行,國家秩序混亂。唯有法治,才能讓眾人覺得公平,但法度的制定也得像包拯所說那樣在執法、製法過程中注意各種細節,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法治為上,國之柱也,依法行事,柱將更固,國家也會長久太平。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封建社會辦案需要官員謹慎考慮,多方面都得考察,否則極易出現冤情。包拯知道冤情一出,必會生亂,所以斷案時特別小心謹慎。

《宋史·包拯傳》中有載,包拯在知天長縣時審理過一起割牛舌案。

說的是有一個農民到縣衙門來告狀。說他家的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包拯聽完他的敘述,想了想,就不慌不忙地對告狀人說:“牛舌頭割了,就不能再長上去。你回家把這頭牛宰了,做成熟肉賣了吧。免得牛不能吃草死了,連肉也不值錢。”農民聽完,很不滿意,望著包拯,抱怨說:“縣太爺,小民要是宰了牛,還用什麼來耕地?”包拯裝作很不耐煩地說:“一個牛舌頭算得了什麼?也值得這樣沒完沒了?快走吧!”農民只得忍氣吞聲地回去,按包拯的話去做了。

在宋代,耕牛雖然私人養殖,但屬於“國有財產”,沒有衙門的命令民間任何人不得私自宰殺,因為耕牛等同於農場的大型機械,提高生產力用的,殺掉耕牛等同於破壞生產力。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結果第二天,與那個農民同村的人來告狀。他說那個農民違反法令,私宰耕牛。包拯看這個人鬼頭鬼腦的樣子,就緊盯著他問:“你告他私殺耕牛,你說,他為什麼要殺牛?”“因為那牛舌……”剛說到這兒,告狀人發現說錯了,忙閉上了嘴。包拯猛地站起來,一拍驚堂木,追問說:“說!牛舌頭怎麼樣?”“牛舌頭被割了……”“你怎麼知道牛舌頭被割了?”告狀人被問得張口結舌,答不上來。原來告狀者與牛主有隙,一直想害牛主,本以為此次可告倒牛主,不料卻落個自投羅網。

老農的耕牛半夜被人割了舌頭,包拯說:把牛殺了,等小偷自投羅網

從此案中我們可以看出,包拯斷案,思維縝密,能做到快速破案,而且他依法辦事,不畏權貴,不徇私情。但是包拯畢竟是封建社會的官吏,受封建思想影響,某些場合處理案件也有缺陷,也會在某些時候充當統治階級的喉舌,這是歷史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