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作者:由 林叢木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2-10-25

大德什麼小德什麼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本章為《論語》:子張篇

早年我遍讀論語中便知這一句話,我認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縱然是聖賢也會有毛病,或者不叫毛病叫做個性。因為很簡單的例子。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的弟子提婆達多,依然覺得佛陀有一些自己看不慣的的地方,最後拋棄佛陀,帶領部分弟子自立門戶去了。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最後的結論便是,佛陀已成佛其實已經沒有不足之處了,但為何提婆達多還看到不足呢,因為他只看到了一個事物的的一面,並沒有看到它的全貌,他只看到了佛陀的一面,並沒有智慧看到全貌,因此以偏概全,錯誤判斷了。

佛陀都會被人誤解被人看錯,何況普通的賢人志士了!

以下我便從查閱百度資料和自己體會理解中給大家摘錄了這一段,自認為寫得頗有道理,對人定有幫助。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本章為《論語》:子張篇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人可也。”

【翻譯】

子夏說:“大的道德節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解讀】

儒家重視個人修養,但並不苛求,這體現了儒家思想的人性化,也體現了其原則性與權變性相結合的特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味地要求自己或者苛求別人達到完美,不僅不現實,也沒有什麼意義。以什麼為參照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子夏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可行的標準,那就是“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強調要看大原則,只要大原則上沒什麼出格的地方,基本上這個人就應該得到肯定。不管幹什麼事,都要分清主次,要有大局觀念,這不是說細節不重要,畢竟多數小節對大德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大德一旦出問題,整個道德體系可能就站不住腳了。當然,如果在注重大德的情況下,把小節也照顧到,這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如果無法兼顧大德與小節,那隻好選擇不拘小節,維護大德。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是神仙,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縱使是聖人也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凡事都要有所取捨。在對待取捨問題上,要抓大放小,萬萬不能因小失大。《孟子·離婁上》中記錄了孟子和淳于髡的一段對話,淳于髡問孟子:“男女之間互遞物品時,不能有肌膚之親,這是符合禮法規定的。但是,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去了,我該不該伸手救援呢?要是伸手去拉,肯定會有肌膚之親,這違背了禮法,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如果不去救,嫂子溺死了,我又成了見死不救的小人,同樣要受到譴責。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辦呢?”孟子接下來就給他講了一番道理,其實說的就是取捨問題,與子夏所說的小德大德也有著莫大的關係。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孟子說:“你說的男女授受不親,禮法確實是這樣規定的,但是要看是什麼情況。就像你剛才說的嫂子溺水,這個時候就不能拘泥於禮法而漠然視之,那種做法是沒有人性的,簡直如禽獸一般。”按照當時的觀念,“男女授受不親”是一種禮,也是一種德,救人於水火也是一種德,但是這兩者放在一起是有矛盾的,你堅持了一個就必然違背了另一個,這時就要有所取捨。伸手還是不伸手,這裡有一個權衡,是救人重要,還是維護個人小德重要?人命大過天,自然是救人一命更重要,這成全的是大德。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這個標準用在對他人的評價上,就是不能因為個人德行上一點小過失就否定一個人,只要這點小節對他人、對社會沒有造成不良影響,只要他在大德上不出格,這個人就是值得肯定的。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一般介紹蘇武時,都說他身上體現了民族氣節,這當然毋庸置疑。當年,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忠於漢室,誓死不降,被匈奴發配到北海牧羊,長達十九年。但是,有人說蘇武在匈奴期間曾取胡婦為妻,還生了一個兒子,這有損於美德。在現在看來,娶個外國老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在當時,這種行為卻很難被人們接受。真正的有氣節,應該像伯夷叔齊一樣餓死也“不食周粟”,蘇武不僅吃匈奴的,喝匈奴的,還娶了匈奴女子,生了個兒子,這太讓人不可接受了。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但是,歷史在評價蘇武的時候,就妥當地用上了子夏的這句話“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他在為國效忠方面並沒有什麼錯誤,而娶胡婦生子可以算他個人生活上的瑕疵,不足以妨礙大節,因而,蘇武依然是我們的心目中英雄,代表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與氣節。

自古大賢大德之人,不要去考察他小節(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由此可見,不論是要求自己,還是評價他人,都要從大處著眼,不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的毛病,也不犯因小節而否認別人大德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