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作者:由 Chingtien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2

彼雖幼身已仕是什麼意思

在漢中市漢臺區七里街道辦與老君鎮交界處的乾溝河上,矗立著一座殘破的古橋。按橋上鑲嵌的石碑記載,此橋叫作“明遠橋”,“

光緒十九年三月榖旦立

”。它修建於1893年的農曆三月,距今已有130年曆史。明遠橋的南面,有個小村落名叫“乾溝坎”。舊時,從南鄭縣城出發,過乾溝坎北面的明遠橋,東北向,可以一直走到城固縣的文川鎮。明遠橋是舊時蜀道在漢中盆地平川段的重要遺蹟,也是曾經南鄭縣城至城固文川鎮方向上商旅盛行的重要見證。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明遠橋南北向橫跨乾溝河,橋身為磚石結構,橋面總長近20米,寬度超過3米。現在的明遠橋橋面已斷,橋上灌木叢生。橋身分為兩孔,一方一圓,主橋為半圓形石拱,副橋為方孔。圓拱的拱券石是很常見的縱聯式砌法,橋拱頂部略成尖形,也是典型的“鍋底券”形制。方孔副橋最早有可能是吊橋形式。乾溝河雖小,但常年累月都聚積有水,河底盡是鬆軟淤泥,舊時行人想要徒步淌河,也是非常困難的。方圓團轉,只此一橋可以透過,也算是古代南鄭城外一個非常緊要的地方,橋上如果設一關卡,危急時刻,吊橋一收,也是能拒人於對岸的。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明遠橋的橋墩上曾裝飾有龍,但現在橋墩中部西面,只見兩個凹孔,東面剩下一條龍尾。據說原有兩個龍頭,後被盜。民間俗稱這龍為“吸水獸”。明代楊慎在《升庵外集》中寫道: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趴蝮,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鋪首。

看來橋墩上的龍,正是傳說中“龍生九子”的第六子。此說語雖不經,但傳統文化中龍是鱗蟲之長,統管整個水族,刻龍於橋上,正可以監視水族,毋使興風作浪以壞橋。也許正是因為沒了“吸水獸”的護佑,明遠橋才殘破至此吧。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明遠橋中間的橋墩上,還壓有一方長條狀的青石,民間俗稱“千斤石”。千斤石石塊厚重方正,壓在橋墩上,正好使橋墩可以抵禦住流水的沖刷。我想,殘破的明遠橋能矗立至今,這方“千斤石”的作用應該功不可沒。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乾溝河是漢臺區境內的一條季節性河流,它發源於武鄉鎮北面的天台山,西北-東南走向,全長有18公里,流經了漢臺區的武鄉鎮、老君鎮、七里街道辦和鋪鎮。乾溝河的上游,從武鄉鎮老街的西邊擦身而過,向南,在秦嶺南麓厚厚的沖積層上,切割出深深的溝谷。秦嶺南麓這塊人稱“九嶺十八坡”的丘陵地帶,就是由許許多多類似於乾溝河這樣的季節性河流,千百年來沖刷塑造而成的。乾溝河在七里街道辦的留馬山村,因為地形上的難以逾越,轉而流向了東南,橫穿過十八里鋪古鎮,在鋪鎮大梁村附近,匯入了漢江河。

漢臺區的明遠橋——一座距今130年的古橋

乾溝河上曾經的古橋不少,比如武鄉鎮有西河橋,在十八里鋪有非常出名的西橋、南橋。至今十八里鋪那座俗稱“三步兩孔橋”的西橋,聳立百年,仍然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但明遠橋與其相比,更見舊時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