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微塑膠再敲警鐘,多管其下減少危害

作者:由 正觀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5

垃圾來自何方

最近幾天,微塑膠警鐘再次不斷敲響。9月19日,有國內媒體報道了美國化學協會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發表了一個研究小組的實驗室結果,微小的塑膠顆粒可以進入肝臟和肺細胞,擾亂器官的正常功能,可能導致不良健康後果。

在此之前,另一個學術期刊《生物風險》(BioRisk)雜誌網站又發表了斯洛伐克普雷舍夫大學一個團隊的研究結果,植物葉子上的水中有微塑膠。研究人員在斯洛伐克東部研究起絨草時,發現起絨草葉腋(teasel leaf axils)形成的小水坑中有多種微塑膠,從葉腋收集的水中,每毫升有101-409個微塑膠,包括長度從141 微米至2。4毫米長的幾種顏色的纖維,以及直徑為9-81 微米的藍色和橙色碎片。

研究人員尚不能確認植物葉子上的水中的微塑膠來自何處。但是,這個發現與以往的發現一起,會再次加深人們對微塑膠的認知和警覺。

首先是,微塑膠已經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在地球上的山川、河流和土壤中發現微塑膠並不奇怪,但是人類的食物、蔬菜、飲水、瓶裝水和人類、各種生物的器官中(腸道、血管、血液等)中都發現了微塑膠就令人感到有些驚恐了。

有些物質上的微塑膠讓人更是不安。2019年,一份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估算,每人平均每年至少要從飲食中攝入5萬粒微塑膠顆粒,而且呼吸攝入的微塑膠數量也類似。但是,這項研究所依賴的資料僅包括來自魚類、貝類、糖、鹽、啤酒和水以及城市空氣中發現的微塑性微粒數量。

2000年的兩項研究則表明,微塑膠也存在於新鮮水果和蔬菜中。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蘋果是受微塑膠汙染最嚴重的水果,胡蘿蔔是受影響最嚴重的蔬菜。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聯合進行的研究發現,微塑膠從到萵苣和小麥根部滲透進植物,然後再向上傳遞到地上可食的植物部位。因此,胡蘿蔔、白蘿蔔等根莖類蔬菜以及生菜等葉菜最容易受到汙染。

這些研究初步揭示了蔬菜水果中的微塑膠來自何方,同時也能解讀最近在起絨草葉腋水中的微塑膠來自何方。

食物和水中的微塑膠進入人體會對人會不會帶來健康危害研究也在一步步揭示。美國化學協會的《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是中美兩國研究人員共同進行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平板上培養人類的肝臟和肺細胞,再讓這些細胞暴露於不同數量的80奈米寬的塑膠顆粒。兩天後,電子顯微鏡影象顯示,奈米塑膠已經進入肝和肺兩種細胞內,但沒有殺死細胞。

進一步的觀察發現,暴露於微塑膠的肝和肺細胞出現了代謝問題。細胞中的線粒體是產生能量的關鍵細胞器,在以前就被認為對奈米塑膠很敏感。現在,研究人員發現,肝臟和肺細胞暴露在更多的奈米塑膠中時,它們會產生更多的活性氧和不同數量的核苷酸、核苷、氨基酸、多肽和羧酸,這表明兩種細胞的多種代謝過程受到了干擾,線粒體通路似乎出現功能障礙。這些結果提示,雖然接觸微塑膠不會殺死人類的肺和肝細胞,但可能會破壞其代謝的關鍵過程,對器官造成負面影響。

這個新的研究再次證明,微塑膠可能對人和生物造成健康危害,此前已經有一些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2021年,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汙染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環境與研究》發表相關研究,發現體內微塑膠含量升高可能會加劇腸道炎症。

還有一些研究正在研究人體中的微塑膠,但尚未證實對人的危害。2022年3月,《環境國際》發表了一篇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團隊的論文,在人類血液中發現了微塑膠。對22名志願者的血液進行的測試結果發現,他們中有17人(77%)的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膠顆粒。這些微塑膠是否對人有心血管方面的危害,還需要研究來證實,但是,如果它們在血管中集累更多,有可能堵塞血管,引發心血管病。同理,微塑膠對魚類和其他生物也有相似的危害。

對於農業和作物來說,由於植物透過根部吸收微塑膠,減緩了它們的生長,使得植物根部較短且整體較小,也可能影響收成。因此,微塑膠的警鐘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響亮。

對於微塑膠,除了持續研究以監控其可能造成的健康和生態危害外,還需要人類特別重視,以減少塑膠產品,從而減少微塑膠的產生。2016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把微塑膠汙染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2017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通過了 “20國集團海洋垃圾行動計劃”,以行動減少微塑膠。

減少微塑膠中國也在行動。在管理方面,2021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生態環境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塑膠汙染治理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禁止生產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含塑膠微珠日化產品等部分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產品。

在人們生活上,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塑膠吸管、塑膠袋、一次性水杯、外賣盒等,做好垃圾分類等,也能減少微塑膠的產生和對人類、生物、生態的危害。

(原題為《微塑膠再敲警鐘,多管其下減少危害》 作者 張田勘 來源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