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作者:由 小播講哲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18

親所惡謹為去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介紹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這本書,今天分享第8卷和第9卷的內容,這也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上一期內容我們介紹了亞里士多德論關於“實體”的論述,亞里士多德闡述了實體與存在、定義、本質、準則和名稱之間的關係,也論述了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和柏拉圖的理念論的根本區別。今天我們再來介紹亞里士多德哲學中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在之前第5卷的內容中,我們就介紹了“潛能”的概念,潛能是亞里士多德哲學裡面的一個核心概念,因為潛能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來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潛能,那麼世界將是靜止或者僵化的。亞里士多德說 “潛能”具有多種含義,其中的一種含義就是運動的起點,它在另一個事物之中或者在作為他物的自身中。

簡單來說,潛能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在事物自身中,一種在另外一個事物之中。比如一個小孩有畫畫的天賦,透過練習可能成為畫家,我們可以說他有成為畫家的潛能,這種潛能存在於小孩自身;第二種是在另外一個事物之中的潛能,比如藝術家把一塊青銅變成了一個雕塑,建築師把一堆木板變成了一間木屋,這是潛能存在於另外一個事物中。簡單來說就是,潛能讓別的事物變成這個事物,或者讓這個事物變成別的事物。總之,潛能是運動變化的原因和起點。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花蕾變成花朵,花朵變成果實,花蕾和花朵都蘊含了潛能,但這種潛能存在於花蕾和花朵自身,是一種被動的潛能,非理性的潛能。亞里士多德把潛能分為三種:

第一種潛能是內在的,比如天賦或者感覺,這種潛能甚至連無機物都具有。

第二種是透過練習獲得的潛能,比如演奏笛子的能力。

第三種是透過理性的學習獲得的潛能,比如學習了某一種技藝。

後兩種潛能需要理性或者思維而獲得,第一種則不需要,是天生的或者被動的,正如青銅有變成雕塑的潛能。理性和非理性的潛能有什麼區別呢,有一個關鍵的區別是,非理性的潛能只有一個結果,而理性的潛能有選擇的可能性,可能會產生兩種相互對立的結果,這取決於主體的意願或者慾望,以及外部的環境條件。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理解了潛能,接下來,我們再討論現實。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或者形式就是現實,所以在實體中現實是先於潛在和潛能的。是先有實體或者形式,然後才有潛能。所有的現實都是來自於另外一個現實,如果我們無限倒推的話,就會一直追隨到永恆的第一推動者,這個第一推動者是絕對現實的,在它之前就沒有潛在了。人是從人中來,高雅的人從高雅的人中來,總是存在著第一推動者,它是現實的存在。所以,現實在生成的順序上和在時間的順序上,都是先於潛在的和潛能。

那現實為什麼具有潛能呢?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之所以有潛能,是因為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目的,現實就是目的,正是由於這個目的,才要求具有潛能。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目的,正是事物朝向目的運動變化,潛能才被需要。正如動物能夠看到不是為了它們有視力,相反,動物之所以有視力就是為了它們能夠看見。能看見是目的,有了這個目的,動物才有視力這種潛能。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所以,實際上亞里士多德在現實、潛在、潛能和目的之間構成了一個閉合的因果鏈條。首先有現實的存在,這種現實因為具有某種潛能,也就是一種潛在,而現實之所以具有某種潛能,是因為事物具有一個目的,現實朝向這個目的變化就需要潛能。亞里士多德用這種方式來解釋是萬物的生成毀滅和運動變化的過程,但這種世界觀是有問題的。

前面我們介紹了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實體由形式和質料構成,而實體還具有動力因和目的因,事物之所以運動,是因為具有內在的潛能,同時事物運動的方向是由“目的”決定的。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閉合對因果鏈條,從現實變成潛在,潛在在潛能的驅動下,變成另外一種現實,世界萬物就是這樣不斷生成變化。

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的問題在於,他把事物運動變化的動力,歸因於事物內部的潛能,而不是事物之間的引力。按照同樣的邏輯,在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裡面,月下區的事物是由“水火土氣”構成的,其中“水和土”之所以會向下運動,比如我們丟擲去的水和土會掉回地面,是因為“水和土”天然有向宇宙中心,也就是向地球運動變化的“目的”,而且這種動力來自於它們內部。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但顯然,我們今天知道,我們丟擲去的“水和土”,之所以能回到地球表面是因為地球的引力,而不是“水和土”內在潛能的作用。亞里士多德用:現實、潛能、潛在、動力和目的這套邏輯,解釋了萬物的運動變化和生成毀滅過程,看起來能夠邏輯自洽,但實際上並不正確。不過這套邏輯後來影響到了黑格爾,黑格爾把它們用到了辯證法中,用來解釋事物生成變化的過程。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有一段關於辯證法的經典描述。

黑格爾說:花朵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樣地,當結果的時候花朵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代替花朵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並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

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同時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牴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花朵是從花蕾發展而來的,同時花朵也是對花蕾的一種否定;果實是從花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同時果實也是對花朵的一種否定。一朵花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樹這個實體的生命歷程。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黑格爾認為,宇宙自身具有能動性,人的精神世界也是宇宙“絕對精神”的呈現,同樣每個實體自身也具有能動性,就像實體自身具有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實體自我發展,黑格爾把這股力量的產生來自於“矛盾”,這種用矛盾推動自身發展的方法,就是黑格爾著名的“辯證法”。在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中,其實就可以看到亞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子,正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具有實現某種目的“潛能”,是內在潛能推動了事物的變化發展。

不僅如此,甚至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思想,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也能找到影子,亞里士多德說,“所有不具有質料的事物,都是無條件的一”,亞里士多德還說:“動作就是目的,現實就是目的,現實這個詞來自於動作,並且指向完全的現實”。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

亞里士多德假假設了世界開始於一個沒有質料形式,或者一個純粹的現實,而最終也指向這個完全的現實。亞里士多德的“沒有質料的一”,還是“完全的現實”,就類似於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現實世界都是絕對精神的展開,最終也指向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不能說完全一樣,至少很多思想是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了亞里士多德哲學的三個核心概念,潛能、潛在和現實,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對後來黑格爾思想的影響。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點贊收藏,並持續關注我,我們下一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