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作者: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1

丹青引贈的意思是什麼

12月3日,“夢塵何處——陳滯冬作品展”在位於成都芳華街的白夜·藝空間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到明年2月初結束,詩人翟永明特意為這場展覽寫了前言。

對於成都的觀眾們來說,這場展覽也是一個難得的、近距離欣賞著名書畫家、藝術史學者陳滯冬作品的機會。現場共展出畫家的36幅寫意彩墨及工筆重彩作品,題材以山水、花鳥為主。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出生於1951年的陳滯冬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17歲那年,陳滯冬拜著名畫家陳子莊為師,開始學藝,並在陳子莊的指點幫助下,跟隨胡瑞昌、胡瑞祥和謝慕沙等飽學之士學習傳統經典與詩詞文論等。1974年,陳滯冬拜訪著名書畫家晏濟元,在晏老的素貞書屋跟隨這位老前輩繼續深造。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太華千尋》(1991)

在陳滯冬的不同作品中,能看出其兼收幷蓄了陳子莊和晏濟元的思想意境:花鳥小品有陳子莊的自然靈動:萌貓、蜻蜓、白鷺、荷花,無論寫意還是工筆,都輕盈如意;青綠山水則有晏濟元的“大青綠”氣魄:深紅、碧綠、煙黛、朱紫……這些濃郁的色彩被他調入水墨之中,融化出一片蓬萊仙境般的夢幻之地。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西山晴雪》(2013)

1977年,陳滯冬調入成都王建墓文物保管所(現在的永陵博物館)做文物研究工作,1983年,他考上了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同時逐漸走上職業創作與藝術史學研究的道路,除了他自己的作品集之外,陳滯冬還出版有《中國書法學論著提要》《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圖說中國藝術史》《丹青引》《存在的藉口》等著作多種。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秋山如醉》(2005)

在昨晚的預展現場,陳滯冬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目前除了創作之外,主要的案頭工作是撰寫一部三卷本的《中國藝術史》,“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寫,現在已經完成了前兩卷,第一卷已經在印刷了,預計明年出版。”據他透露,這部《中國藝術史》總體量在百萬字上下,目前已經完成的兩卷便有65萬字,已經寫到了宋代。“除了必要的史料素材梳理外,我著重的角度是審美意識與文化理念的變遷。”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小鳥白頭》(2013)

與他的藝術史撰寫相似,這場展廳面積有限的展覽,也很像一場精煉的小型回顧展,作品的創作時間跨越31年光陰,從1991年到2022年。陳滯冬表示,“作為畫家漫長旅途中回頭匆匆一瞥,時光如梭,人生苦短,未免心驚,如能令觀者感同身受,努力把握眼前,則幸莫大焉。”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雅江岸邊》(1991)

在展覽現場,尺幅最大、位置最醒目的一幅作品,名字和內容都頗為特別——這幅名叫《天地訊息》的畫上,畫家精心描繪出一株巨大的高山杜鵑,這種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一帶,從不見於煙火氣的城市甚至田邊。同時他還將一隻黑白花的家貓放在這棵大樹上,並讓貓兒嘴裡叼了一隻斑鳩。這類“殘酷”的場景也鮮見於中國傳統花鳥畫中。

跨越30年光陰的夢與塵埃丨陳滯冬作品展在成都白夜開啟

《天地訊息》(2020)

陳滯冬告訴記者,世間萬物從來如是,大吃小,小亦可吃大。“人類吃下各種植物和動物,同時細菌和病毒也進入人類的身體,與我們共生或‘吃’掉我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我們素以為毫無關聯、互不影響的元素,有一天也都可能在某種神秘的自然力量下相遇。希望我們都能用心聆聽自然傳遞的資訊,敬畏天地中暗藏的訊息。”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喬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