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作者:由 大眾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2

疆豬怎麼治療

又一個新春到來。人們期待永珍更新,在新的征程中奮發有為。追夢者的腳步從未停歇,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邊疆,千千萬萬人將汗水灑在大地上。他們見證時代發展,暢享中國機遇,更是中國發展的推動者。

最真實的生活在基層。大眾網·海報新聞堅持“三貼近”,力行“走轉改”,組織編輯記者深入到全國各地,走進不同行業的“戰場”,走進不同家庭的生活,用心聆聽,用筆記錄,用情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新春走基層,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在濟濰高速盤頂山隧道內採訪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賀輝 郭由 濰坊報道

寒冬臘月,年關將近,建設工地上沒有了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而在濟濰高速的多個標段,仍然有不少施工人員堅守在工地上。

風吹日曬讓樁基工畢朝明、杞會芝夫婦滿手皴裂,但他們欣喜於今年跟了一個關心工人、不欠薪的好老闆,即使累點也不覺辛苦;靦腆的90後安全員嶽賢平工作認真嚴謹,這也讓工地上許多人都怕他,他說最懷念的是老家熱鬧的大集和村裡的裊裊炊煙;挖了30多年隧道的張偉已經記不清在工地上過了多少個春節,他勸四川老鄉說“吃飽了就不想家咯”,抬頭望月時又感嘆“在山東也看到這麼圓的月亮”。

他們或許並不瞭解這條由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的公路對完善山東路網、促進區域發展的重要價值,但同樣勤懇工作、追求美好生活的赤誠之心,讓他們帶著不同的思鄉故事,建著同一條高速路,在山東大地上流著汗水,也留下奮鬥和記憶。

53歲夫妻檔:第一次不回家過年 趁年輕多幹幾年攢點錢

記者在濟濰高速八標段見到53歲的畢朝明夫婦時,他們正在箱梁的框架裡熟練地架鋼筋、綁鋼筋。丈夫畢朝明幹澆築混凝土的大工,妻子杞會芝是小工,平時綁鋼筋、做雜活。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畢朝明、杞會芝夫婦在箱梁施工現場

從溫暖的雲南楚雄來到數九寒天的山東濰坊,畢朝明沒捨得給自己買棉襖和保暖內衣,而是一層套一層地穿上舊褂子,用這種最儉樸的方法禦寒。記者數了數,他一共穿了5層。畢朝明的雙手暗黑,幾乎看不到肉色,他說澆築樁基時免不了濺上水泥,時間長了不好洗。

採訪是在工地上一間窄小的板房裡進行的,沒有凳子只能坐床沿,這對夫妻還不肯坐:“我們身上有土,給人家弄髒了。”丈夫畢朝明性格有些內向,兩人坐在一起,多數問題都是妻子回答。

在外打工三四年,他們夫妻在江蘇、甘肅、福建的工地都待過。去年3月跟著包工頭胡老闆來到這處工地幹到現在,倆人一共賺了12萬多的工錢,再過幾天老闆就會給錢。

“我們打了這幾年工,就這個老闆好,幹活也不覺得辛苦,累點也高興。”每次說到胡老闆,杞會芝就抑制不住滿臉的欣喜。“這個胡老闆真好,我們幹活出了錯,他也不罵我們,而是好好教我們。有時候到點了活還沒幹完,他也會喊著‘大姐,下班咯’。”

去年5月的一天,正在工地上幹活的杞會芝突然疼得直流汗,胡老闆以為是中暑就帶她去了醫院,醫生做B超診斷是腎結石。為了不耽誤賺錢,她沒讓丈夫靠在醫院照顧,第二天開始能活動了,她就自己在醫院打了一星期的吊瓶。

“第一次不在家過年,也是心慌慌。”杞會芝說,22歲的兒子在昆明打工找了女朋友,今年春節要帶女朋友回家一趟,但他們夫妻二人卻打算留在工地多掙點錢。“我說給你打點錢,不要騎摩托到處跑,會出事,我們不在家要管好自己。”說到想念孩子,杞會芝用滿是粗糙皴裂的手擦了一下紅潤的眼眶:“這娃不省心。”

前年,畢朝明夫婦跟著重慶的一位包工頭在福建漳州榜山鎮建一座跨鐵路橋,當地氣候炎熱,一天到晚渾身是汗。“他叫人晚上加班,他那些老鄉都不去,我們為了多賺點,晚上也加班。”兩口子這樣辛辛苦苦幹了一年,賺到11萬多,到年底包工頭卻只給了6萬多,還有5萬沒結清。

“每次問他要都哄我們說馬上給,現在都還沒給。”杞會芝說,當時工人們都沒簽勞動合同,年底老闆甚至連欠條都不給打。記者讓他們當場又給包工頭打了個電話,通話裡這名包工頭沒有否認欠款,態度卻有些不耐煩:“你們那個(工錢)還有一兩天,我叫人在(漳州)那邊等那個錢。”電話結束通話後,畢朝明夫婦的眼神裡仍看不到希望。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來自雲南楚雄的畢朝明、杞會芝夫婦,畢朝明性格有些內向,杞會芝比較開朗

畢朝明說,之前在家種地一年最多也就賺兩萬塊錢,這兩年在外面打工攢了點錢,給兒子買房交了首付,這讓他們很滿意。“年齡大了,技術工又不會,澆混凝土的活不算太重,趁著年輕多幹兩年。”

記者問他們打算再幹幾年,畢朝明說兩三年沒問題,杞會芝馬上補話:“要幹三四年嘞,娃娃(兒子)結婚要不少錢。”

她問記者:“這條公路是不是12月份就開通了?那可能幹不到12月哦。” 杞會芝覺得在山東打工這大半年很是順心,她滿眼的失落和不捨,“要再去別處咯。”

工地上人人都怕的90後靦腆小夥:最懷念老家的熱鬧大集

濟濰高速二標段施工現場,一週前的積雪還沒化,四面環山的地形讓冷風在山坳裡來回轉圈。安全員嶽賢平穿梭在高聳的匝道橋墩和腳手架之間,90後的他是個瘦身板,175的身高還不到120斤,在橋墩上爬上爬下,秋天風大時甚至會被吹得晃盪。

“震動的時候注意臨時用電安全”。在一座跨線匝道的樁基頂上,嶽賢平逐一檢查著配電箱接線,盯著工人把不規範的線頭挨個接好,並逐一記錄在冊。幾十米高的懸臂將水泥漿噴注入鋼筋籠,澆築完後立即蓋上棉被和電熱毯保溫。繁瑣的工序讓嶽賢平盯在作業面上一刻不敢馬虎,任憑振動棒將混凝土的泥點迸濺在身上。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混凝土澆築時,嶽賢平一絲不苟地盯著施工面上

大專畢業後,嶽賢平走入軍營,6年的軍旅生活教會了他吃苦、毅力、榮譽和責任。帶著這些精神品質,他入職中鐵十四局三公司走上安全員的崗位,今年已是第5個年頭。

“有些工人安全意識不強,讓他們帶安全帶,他們就反駁‘高度又不是很高,幹了這麼多年了,啥事都沒出過’。”個別工人我行我素,怎麼說都不聽,遠遠看到安全員過去了,才把安全帽帶上,這讓嶽賢平很是傷腦筋。

安全員的工作並非每個人都能勝任,既要在工地上多轉、多看、多想,又需要細心、有責任心,別人想不到的要提前想到位,別人看不到的隱患要提早發現。每到施工的關鍵節點,工地上人多、車多、物料多,嶽賢平就更加忙碌。白天跑工地排查安全隱患,晚上回到住地制定整改措施,往往忙到到凌晨,睡前再在大腦裡覆盤一遍。

去年6月、7月施工期間,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工人們忙起來常常對安全措施不上心,隱患排查尤其耗費精力。性格內向靦腆,說氣話來也是溫聲細語的嶽賢平唱起黑臉卻毫不含糊,發現安全隱患現場拍照,直接通報到工作群裡。罰得多、批評多,他這個文靜靦腆、身材瘦削的90後小夥子,讓很多老工人也有些害怕。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身板瘦削、性格靦腆的嶽賢平常常讓不注意安全的工人們害怕

“感覺是在讓他們難堪,但還是為了他們的安全。”嶽賢平說,時間久了,工人們的安全意識明顯提高,安全隱患也少了很多。

吃過午飯,嶽賢平又到梁廠檢查。工人們正在收攏建材準備回家過年,他要趕在關門前再檢查一遍制梁車間,確保龍門吊、建材擺放和消防器材的安全。工作五年中,嶽賢平曾經大年初三就來工地替班,讓同事回家補過春節。他說今年是否回家過年還說不準,要看專案施工的需要。

嶽賢平家在濟寧市梁山縣農村,從工地回家要坐3個多小時的大客車。相比很多外省的工人,這算近的,但他一年也只能回家兩三次。提起家,熱鬧的鄉間大集、雞犬相聞的鄰里夥伴、帶著秸稈味的裊裊炊煙,都勾起了他對家的溫暖回憶。

“每次回到家,兒子都和我很親,爸爸、爸爸地叫個不停。”嶽賢平的大兒子快4歲了,小兒子剛滿百天。為了不讓孩子傷心,每次從家裡返回工地,他都趁孩子還沒睡醒,一大早就走。

“過年放假,還是帶著錢回家心裡踏實。”嶽賢平剛在縣城買的房子正在裝修,他打算攢點錢再買輛車。“平時上班穿工裝,便裝也都是老婆給買的。”嶽賢平穿著開膠的勞保鞋,拿出螢幕碎裂沒捨得換的手機,笑呵呵地翻看孩子的照片,“新的一年希望孩子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我能多掙點錢。”

記不清在工地過了多少個春節的挖隧工: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盤頂山隧道洞口是凜冽的山風,隧道里面則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隧道掌子面上是15℃左右的恆溫,十幾個工人都只穿一件單衣,人手一臺風鑽在堅硬的山岩上打孔準備爆破。

領頭的開挖班班長張偉是四川樂山人,幹隧道挖掘31年,目前供職於四川公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山東省公路橋樑建設有限公司聯合體,他從老家帶了幾十個老鄉來到濟濰高速5標段挖盤頂山隧道。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張偉帶領開挖班在隧道內用風鑽打孔

目前隧道左洞還有700米的任務,按照施工計劃要在6月份貫通。相比露天施工,隧道里颳風下雨都不受影響,24小時不間斷施工。即使過春節也只休息兩天,大年初二繼續掘進。

“今年春節不回家了,搶工期咯。”張偉工作30多年來,至少四成春節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有時老婆孩子也來工地上陪他一起過。“一年最多回家一次,家裡確實有特殊情況再請假。如果父母沒有大病,基本就不回家。”

去年暑假,張偉7歲的小兒子騎腳踏車摔斷了鎖骨,醫生說要做手術。“家屬叫我回去,當時我很急,因為這邊搶工期也忙。”一番交涉之後,張偉的妻子最終選擇了讓孩子保守治療,沒動手術。

“孩子哭,說我不想他,說我騙他。像這種情況,做父親的確實對不起孩子。”張偉哄孩子說過兩天就回去,但他根本走不了,只好壓一下情緒憋在心裡,“當父親的,也不敢讓他們看到自己流淚。”

說到這裡,張偉抹了一把紅潤的眼眶:“等隧道竣工後,就抽時間回家待一週,陪著孩子看看電影,在小鎮上吃個飯。”

從事隧道開挖的30多年,張偉見證著我國隧道施工技術和工藝的機械化、智慧化升級。“現在隧道的清渣、澆築、排險等工序都實現了機械化、智慧化施工,基本是機械幹主體,人工做輔助。”他舉例說,以前掌子面排險靠人工一點點鑿,工人容易被石頭砸到,現在用挖掘機不僅節省了大量人工,安全性提高,速度也快多了;原來隧道內壁加固需要人工噴漿,現在用上了智慧化裝置,一個技術工人揹著操縱桿,遙控就可以了。

張偉的父親也是幹了一輩子的隧道工,“他們當時用的是鐵鍬、十字鍬、煤電鑽,非常原始,機械根本談不上。”去年回家,張偉和父親聊起現在的施工技術,“他說不敢想能到這個程度,真不可思議,才三十年變化就這麼大。”張偉說,父親那代工人一條隧道要打五、六年,一個月只能掘進二三十米,而現在他們一個月最多能挖兩三百米。

“我記憶深刻的是京福高鐵隧道,通車後我還去感受了一下,那個高鐵確實不錯。”今年已經48歲的張偉說,重走一趟自己打過的隧道特別有自豪感:“要保證老百姓走在這路上是平順、安全的,施工過程中絕不能馬虎。我幹工程這麼多年的一個信念,要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自己和下一代。不能昧著良心做假,讓後人責罵我們,不能幹了幾十年到最後成了罪人,那我這一生可能就真的完了。”

堅守工地的高速建設者:這個春節不回家 山東的月亮同樣圓

張偉說,月是故鄉明,山東的月亮和家鄉的一樣圓

為了讓工人們能吃上正宗的川味家常菜,張偉特意從老家帶來了廚師,辣椒、花椒也都是從四川帶來的。廚師們還在工地上養了8頭豬,“做臘排、臘肉、香腸、燻豬頭肉,現在已經吃了6頭。”

晚飯時一名工友若有所思,張偉勸他說:“吃吧,吃飽了就不想家咯。”走出餐廳的張偉一抬頭,正是月圓夜,“月是故鄉明,在山東,月亮和家鄉的一樣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