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秦始皇東巡到江蘇

作者:由 人文擷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3

黔首黎民是什麼意思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一公元前210年)姓贏名政,原是秦國的國王。他在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的兼併戰爭中,施展雄才大略,重用李斯、尉繚、王翦等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適應當時民族融合的歷史趨勢和人民渴望統一、反對割據的時代要求,於公元前221年滅亡了其他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爭戰不休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一個疆城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 秦帝國。統一全國後,他把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尊稱合而為一,號稱“皇帝”。他就由秦王改稱為秦始皇帝,他主觀上想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依次成為二世、三世、四世皇帝……,世代傳襲,“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從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秦始皇為了鞏固秦帝國的統一,加強皇帝為首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全國範國內強力推行了一系列現固統一、發展封建國家的重大措施。主要的措施是:(一)在全國確立郡縣制。起初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後來増加到四十多郡。郡以下分為若干縣。郡設守、尉、監等官吏分管一郡的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縣設令(或長)、尉、丞等官吏。滿一萬戶口的縣設令,不滿一萬戶口的縣設長,掌管一縣的政事。縣尉管理縣的軍務、治安。縣丞則管縣的司法和稅收。縣以下則有鄉、亭,裡等基層組織。一鄉十亭,一亭十里。那時,蘇北地區屬於琅邪郡、泗水郡、東海郡;蘇南地區則屬於會稽郡。(二)把全國人民改稱為“黔首”,頒佈“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黔是黎黑的意思,“黔首”也就是黎民之意;也有的說是因為民用黑巾矇頭,所以叫黔首。“使黔首自實田”,就是命令全國地主和有田農民呈報擁有田地的實數,只要按照制度向國家繳納賦稅,就可以取得田地的所有權,這就在全國範圍內確定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三)統一全國的貨幣和度量衡。統一的貨幣是以原來秦國通用的圓錢為基礎,分為兩等:黃金為上幣,用鎰(音義,即二十兩)為單位;銅質圓線為下幣,用半兩作單位,上有“半兩”二字,“重如其文”。按照原來秦國商鞅制定的度量衡標準,作為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度和量都是以十進位。(四)興修馳道。加強首都和各地的聯絡。所謂 “馳道”就是車馬大道,以都城咸陽為中心,向東直透過去的燕、齊地區,即今河北、山東等地;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即今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修築這種馳道的規格是:路面高厚,用鐵錘夯實,道寬五十步(六尺一步),道旁每隔三丈裁植青松一株。

秦始皇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治,為了宣揚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也為了祈求他本人長生不老和確保他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透過馳道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外出巡遊。其中有兩次經過今江蘇。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李斯等大臣東巡郡縣。先到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然後上泰山(今山東泰安境內),禪梁父(泰山下之小山),東遊海上,登榮成山、之罘山(今膠東半島東端),再南登琅邪山(今山東膠南縣南)。每至一山,都刻石紀功頌德,宣揚他的武威聖德,宣揚秦帝國的統一事業。在琅邪山,秦始皇停留了三個月。曾派徐福帶領數千童男女,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藥。秦始皇迴歸途中,經過徐州,聽說這裡有“異氣”,便“築厭氣臺,以厭王氣”。臺在豐縣。經過彭城(治所在今徐州市)時,聽說過去周朝的九鼎曾經沉沒在彭城的泗水中,他就命令一干人下泗水打撈。沒有撈到周鼎,他便向西南渡淮河,經安徽、湖北去遊覽湖南的湘山祠,然後回到咸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又帶領他的小兒子胡亥(即後來的二世皇帝)和左丞相李斯、宦官趙高等東巡。第一站到了雲夢澤(今湖北江陵至蘄春間的湖澤),上九嶷山(今湖南藍山縣境)祭祀虞舜。然後乘船順長江東下,到了今江蘇境內的丹陽。當時的丹陽,一說即今之丹陽市之丹陽,縣東北有座山相傳是秦始皇遊覽過的,所以叫“隨駕山”;一說是今南京市江寧區的小丹陽鎮。據傳,秦始皇在這次東巡以前就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想親自東巡設法去掉東南的“天子氣”,以確保贏姓皇帝萬世一系。他東巡會稽(今浙江紹興),途經秣陵還下令在今南京市南郊方山附近的石壩山,開溝瀆,通水流,“洩王氣”。開出來的這條溝瀆,就叫做“泰淮”,即今秦淮河。

秦始皇在秣陵逗留之後,就東至錢唐(今杭州市),渡浙江(今錢塘江),上會稽山(今紹興會稽山),祭祀大禹,在此又立石刻,頌秦德。然後,回頭北上,到了會稽郡的治所吳(今蘇州市)。據說,秦始皇在這裡,曾到虎丘,開吳王闔閭墓,鑿山求吳王寶劍。蘇州市西北有一座山叫“陽山”(或叫萬山、秦餘杭山),上有一高峰叫“箭閣”,相傳秦始皇在此射箭,下有“射瀆”。後由吳北上,經過今江陰武進、金壇、丹陽等地到達江乘縣。傳說江陰、武進、金壇等地都有秦始皇登過的山,叫“秦望山”。現在的丹陽,在秦時原名雲陽。據說,秦始皇經過時聽說“東南有天子氣,在雲陽之間”,便派刑徒鑿雲陽北崗,“令曲而阿,因名曲阿”。當時的江乘縣在今鎮江市句容市北。相傳秦始皇在此,登上勾曲山北郵,埋白壁一雙。李斯在石壁上刻有:“始皇盛德,平章山河。巡狩之樂,莫過山海。自今以往,良為常也。”因改勾曲山北郵為“良常之山”。為了“洩除”金陵、太湖之間的“天子氣”,秦始皇曾在此掘地為塢,世稱“秦始皇塢”。今鎮江市東的丹徒原名朱方,那裡有一個“丹徒峴”,東南連亙,盤紆屈曲,象龍的形狀。秦時曾經命令穿“赭衣”的三千刑徒鑿平這座山的頂部,毀其龍形。也有說秦始皇使赭衣鑿城或鑿“龍目湖”中的長崗。“赭”色就是赤色、丹色,赭衣的刑徒也就是丹徒,因此就把這個原名“朱方”的地方改稱為“丹徒”縣。秦始皇離開鎮江以後,就乘船沿長江東下至長江口,又沿海北上,去琅邪、榮成山、之罘山等,想能找到海中三神山上的不死奇藥。找不到不死奇藥。又沿海而行,準備迴歸。這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到了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他就中暑病倒。他本來想求不死之藥,長生不死,但到了沙丘(今河北廣宗附近),他就死了。終年五十歲。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泰帝國,採取了鞏固統一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要求的,是有利於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的,對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大貢獻。他東巡郡縣,大力宣揚統一的優越性,也是起了積極作用的。他不愧是中國歷史上的“幹古一帝”。但是,他的統一,是建立在廣大人民的痛苦、流血犧牲的基礎上的。他在東巡郡縣期間,剝削、掠奪人民的錢財去搞什麼出海求仙等封建迷信活動,是荒誕和殘酷的。這就激起了全國的痛恨和詛咒。

秦始皇東巡到江蘇

秦始皇東巡到江蘇

秦始皇東巡到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