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禾賽科技困局:不得不打的價格之戰

作者:由 大事件早知道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5

花朵用文言文怎麼說

禾賽科技困局:不得不打的價格之戰

核心提示:

1。禾賽科技三位創始人,均有國內top5高校和美國常青藤高校背景,投資方堪稱頂級,百度、小米、美團、博世、真格基金等均對該公司青眼有加,其中,小米更是二次加持。

2。禾賽科技融資曾因兩件事受影響,其一是董事長孫愷的“花邊新聞”,該事件一度導致其失去董事長身份;其二是公司與Velodyne的專利糾紛,除1。6億元專利許可補償費,2020年至2022年,禾賽科技每年還需支付固定金額的專利許可費。

雙方和解協議簽訂後,作為禾賽科技投資方的百度,宣佈了禾賽科技的競爭對手Velodyne達成合作。

3。一位鐳射雷達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告訴鳳凰網科技,目前國內車載鐳射雷達行業正在重走網際網路價格內卷的路線,走向了價格競爭。鐳射雷達出貨價格進一步下探,也讓行業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連頭部公司也難逃虧損困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鳳凰網科技”

,作者:林圖南

不同於國外鐳射雷達廠商在黎明前破產,國內鐳射雷達在2022年迎來了春天。

在量產乘用車領域,鐳射雷達正在加速大規模“上車”。國盛證券引用諮詢公司Yole Intelligence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中國鐳射雷達供應商佔高階輔助駕駛(ADAS)前裝定點數量的50%,其次是法國(18%)和美國(18%)。截至目前,從前裝量產供應商來看,中國廠商禾賽科技斬獲了截至目前全球27%的前裝定點數量,排名全球第一。

據央視網報道,去年全球鐳射雷達領域融資138億,我國獨佔50。89億,同比增長155。15%。2022年更是成為鐳射雷達量產元年,目前,擁有鐳射雷達的量產車近20款。

市場份額暫位列第一的禾賽科技,於9月宣佈已實現單月交付量突破10000臺。據科瑞諮詢,全球排名前15家自動駕駛公司裡,有12家採用了禾賽科技的鐳射雷達作為主雷達。

這家公司靠什麼贏來的市場?背靠大樹的的先行者,為何被資本市場拒之門外?鐳射雷達被資本看好,卻不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資本的偏愛與錯付

2021年3月,禾賽科技上市折戟,但融資卻沒有停止。

上市停止僅3個月後,禾賽科技便拿到了小米、美團、高瓴等送去的超3億美元融資;不到半年時間,小米第二次加持,當年11月,小米產投再次追加了7千萬美元。

天眼查資訊顯示,成立至今,禾賽科技一共進行了9輪融資。

禾賽科技困局:不得不打的價格之戰

禾賽科技困局:不得不打的價格之戰

除上述D輪融資的投資者之外,禾賽科技早前融資的投資者還包括百度、真格基金、博世創投、啟明創投、安森美半導體、斐君資本、德同資本、啟元投資AxiomAsia Private Capital、交銀國際、蘇州啟元、Pagoda高達投資、遠瞻資本、磐谷創投、將門創投、PreAngel、大米創投等。

禾賽科技曾與百度關係匪淺。

2017年與百度Apollo共同釋出了一套自動駕駛開發者套件——Pandora,禾賽科技也對外宣稱自己是百度的“阿波羅之眼”;2018年,禾賽科技助力百度推出Apollo Robotaxi。同年禾賽科技也獲得了由光速中國和百度領投的2。5億元B輪融資。

禾賽科技的融資並非一直這麼順利,2017年7月,正值百度擬向禾賽科技注資1。05億元的敏感時點,禾賽科技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孫愷,在朋友圈高調示愛天風證券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而兩人當時均已有家室。

禾賽科技困局:不得不打的價格之戰

該事件間接導致了2017年“阿波羅之眼”被競爭對手Velodyne截胡。

據媒體援引知情人士報道,該事件對禾賽科技後續的融資上市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孫愷因此短暫辭去了董事長頭銜,退出了公司法人,由CEO李一帆接任。

鳳凰網科技發現,目前,在公司官網,孫愷的個人介紹雖在第一位,排在CEO前面,但已經沒有董事長的頭銜,僅保留了首席科學家的頭銜。

禾賽科技在招股書聲稱,鐳射雷達屬於新興產業,技術含量較高,研發與製造壁壘較高,多項產品的效能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其具有較強的定價權。禾賽科技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74。87%、75。62%、76。24%、71。19%。但如此高的毛利潤,也難逃虧損命運。

禾賽科技三位技術出身的創始人,將公司投入的重心放在了研發上。2017年至2019年,禾賽科技的研發投入從0.29億元、0.62億元增長至1.68億元,佔營收比例甚至曾高達150%。

而這三年的營收才只有0。2億元、1。33億元、3。48億元。近四個報告期內,該公司合計虧損了約2。5億元。

據鳳凰網科技瞭解,禾賽科技的虧損還與一起專利糾紛有關。2020年,禾賽科技與Velodyne簽署《訴訟和解和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協議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26日,在協議有效期內,雙方承諾不在旋轉式鐳射雷達領域對對方提出任何專利訴訟。

協議顯示,禾賽科技需向Velodyne支付和解費用,包括專利補償費用及許可使用費。

2019年,禾賽科技向Velodyne支付了約1.6億元的專利許可補償費,除了專利許可補償費外,自2020年至2022年,禾賽科技每年還需支付固定金額的專利許可費,但並未透露具體金額。

這也是為什麼,該公司2018年剛剛盈利,就在一年後轉為虧損1。5億元。

雙方和解協議簽訂後,作為禾賽科技投資方的百度,宣佈了禾賽科技的競爭對手Velodyne達成合作。

學霸的光環:

核心壁壘在晶片

即使發生了一些在其他創業公司可能是毀滅性的事件,資本還是偏愛這家公司。

這與這家公司的三位創始人的名校光環不無關係。

CEO李一帆,高中結束被保送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大三被美國矽谷公司邀請深造,並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順利取得機器人碩士學位,隨後留校完成博士學位。

公司目前CTO向少卿,是李一帆的清華學長,當時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機械工程系深造,兩人在結識了同在斯坦福機械工程系的孫愷。三人一拍即合,決定一起創業。次年,三人在上海創立了禾賽科技。

一開始,禾賽科技並不是做鐳射雷達,而是做鐳射氣體遙測系統,包括鐳射甲烷遙測儀和鐳射氧氣感測器兩款產品。2016年,無人駕駛風起,看到市場的變化,三人決定轉變創業方向,將目光瞄準到鐳射雷達領域。

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現主要是透過感知、決策和執行三大步驟,感測器是實現車輛環境感知的硬體保障,被稱為自動駕駛的眼睛和耳朵,相關感測器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等。

鐳射雷達被視為自動駕駛的“眼睛”,它是一種透過發射鐳射來測量物體和感測器之間距離的裝置。相較於其他雷達,鐳射雷達的探測角度更廣,障礙物識別能力也較強,因此,鐳射雷達被認為是L3及以上自動駕駛汽車必備感測器。

產品方面,禾賽科技陸續在無人駕駛領域推出了40線、60線、128線的10餘款鐳射雷達。應用的領域也包括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其中無人駕駛是其發力的重點。

2016年,禾賽科技釋出了第一款32線鐳射雷達後,2017年推出40線旗艦產品 Pandar40,2018年,專為 ADAS 前裝量產車打造的車規級半固態遠距鐳射雷達 AT128,已經官宣定點理想、集度、高合、路特斯等汽車品牌旗下的多款車型。

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CEO李一帆在接受AutoLab專訪時表示,在他看來禾賽科技核心競爭力在於2點:晶片和工廠。

鐳射雷達核心技術壁壘不在外殼”,而是在光學、電子、機械中的真正影響其效能的“本質”。核心科技主要在三個方面:機械,光學和電子。李一帆認為,按照權重來看,機械的重要性最低,光學非常重要,而電子部分則更重要。

李一帆認為,晶片技術天然就有它的壁壘,這是真正需要長期積累的東西,但一旦擁有之後,非晶片技術的競爭方案一般都難以勝出。“我不太介意別人看我們鐳射雷達機械部分長什麼樣,因為我們真正的核心技術都在晶片上。”工廠方面,禾賽科技在上海嘉定投資建設的工廠將在今年年底竣工,這是一個年產能達到百萬臺的鐳射雷達“超級工廠”。

禾賽科技終止的IPO,擬募資20億元,計劃用於晶片與工廠,其中,12億元用於智慧製造中心專案,6。5億元用於鐳射雷達專屬晶片專案,1。5億元用於鐳射雷達演算法研發專案。

價格戰:

利潤空間持續壓縮

鐳射雷達上車需要滿足三個核心條件,即符合車規級、合適的價格,以及可量產。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鳳凰網科技,對於鐳射雷達廠商來說,車規級的標準車企都有一個指標,只要這個指標能達到,那就可以了。然後接下來需要有一個延續性以及成本可以下降的一個空間。

對於車企來說,考量鐳射雷達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價格。

從最新發布的理想L9來看,它配備了一顆由禾賽科技提供的,採用半固態一維轉鏡方案的128線鐳射雷達,比市場一般鐳射雷達貴幾千塊錢,對於一輛售價40多萬的汽車來說,也在可承受範圍內。

但如果鐳射雷達乘上新能源汽車的風口,價格就要一降再降。

一位鐳射雷達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告訴鳳凰網科技,目前國內車載鐳射雷達行業正在重走網際網路價格內卷的路線,走向了價格競爭。

鐳神智慧董事長鬍小波在談到國內鐳射雷達產品價格時候曾說道:“鐳神智慧從2。2萬RMB再降至1。2萬RMB,2020年7月份我們又把32線幹到差不多2萬塊錢以內、16線幹到1萬塊錢以內。”華為此前更是高調宣稱,未來計劃將鐳射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約1276元人民幣),甚至是100美元(約638元人民幣)。

一位業內人士向鳳凰網科技透露,鐳射雷達廠商在給到車企定點的量產的專案,一般價格可以在500~1000美元的一個範圍,根據量產的不同,去協商定下定出最終的一個價格的範圍。至於200美金這個事情,鐳射雷達廠商們也很想做到,但暫時還是不行的。

價格之外,還考驗著鐳射雷達廠商的量產。

速騰聚創曾公開表示,如果訂單規模達到10萬-100萬臺,硬體價格可下探至200-500美元。

一位長期從事鐳射雷達的行業人士表示,“從鐳射雷達拿到車企的訂單,要過五關斬六將。效能首先是第一步,車企會給予每款車型的功能給鐳射雷達效能的指標,廠商們要滿足這個要求。

其次是可靠性,汽車的生產跟消費電子的生產不一樣,零部件的生產要求良品率是很高的,對自動化和良品率的過程和投入,需要很多資源,在這個過程會形成廠商的核心壁壘。

此外,隨著車的出貨量越高,鐳射雷達的出貨量也高,這個時候,隨著車的出貨量增加,鐳射雷達的價格就要降下來。”

造車成本下降,也意味著以鐳射雷達廠商為代表的供應商,出貨價格進一步下探,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

高額的成本投入和長生產週期,可以換來一定的市場,但很難轉換成利潤,這也使得整個行業面臨著,哪怕虧本,也要爭取一個留在牌桌上的機會。

還要虧多久?目前,行業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