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壇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的佛經,其實並無高下,只是因人而異

作者:由 紅塵若鏡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6

時時勤拂拭何處有塵埃

同師同信,請您點選右上角的“關注”,讓我們一起回家

咱們來繼續分享六祖惠能大師的無上智慧。

我們都知道佛法又分為大小二乘,三藏十二部上萬卷的佛經,多達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極為龐大而複雜,不知道讓多少不學佛的人望而生畏,又不知道讓多少學佛的人之間起了無數紛爭。

可能每個師兄都認為自己修的才是正法,或者跟從的是善知識,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為何佛法要有這麼多經典和法門留下來呢?像是很多宗教那樣只有一部經不是更方便嗎?

壇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的佛經,其實並無高下,只是因人而異

其實在當年釋迦佛在的原始佛教,根本就沒有“佛經”這個概念,當時佛陀只是隨緣說法,回答弟子們的問題而已,然後佛涅槃後才由眾弟子們數次集結,把他老人家生前說的法都抄寫成經文,以方便後世眾生來學習。

然後佛陀在不同的法會上所說的話,也就變成了一部部不同的經文,就是我們現在讀到的這些。

所以與其說這些經文各有不同,其實不如說因為有了不同根器,境界,性格的聽法的眾生,然後佛陀才隨緣教化的種種方便法門罷了,正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諸法其實並無高低之分

無獨有偶,六祖也專門提到過這個問題,咱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又是如何總結的。

01

佛法(道)→佛(覺悟法的人)→聽法的人→三藏十二部經文

先請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譯文:善知識們,一切佛經和種種相關的文字,不管是大小二乘,還是十二部經,都是因人而設定的,而且都是由於智慧本性,方能建立起來。

壇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的佛經,其實並無高下,只是因人而異

這裡的“修羅多”其實就是經的梵音,等於是我們常見的所有三藏十二部,包括大小乘佛法的上萬卷的經文都包括了進去。

然後這就引出了一個太常見的問題——

究竟是先有的佛法,還是先有的聽法的人

看到這個問題,大家肯定聯想到了那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以為這也是個難以回答的詭辯問題,無論怎麼說都不圓滿。

其實並非如此,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六祖這裡等於就給出了我們答案。

首先我們要明白,

佛法從一開始就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是老子曾說的“道”一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好惡而轉移或者改變,永遠都是那樣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一點就連佛陀也不例外,佛也是依法而生,大徹大悟後法身和佛法融為了一體,然後又把這個道理告訴眾生,但就算佛陀自己也無法去改變“法”,他只是對法的存在和規律完全掌握了而已。

然後正是因為要把這個“法”教導給弟子和後世眾生,佛陀才開始說法,然後才留下了三藏十二部的經文。

因此我們要排個順序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佛法(道)→佛(覺悟法的人)→聽法的人→三藏十二部經文

壇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的佛經,其實並無高下,只是因人而異

而六祖這裡所說的“智慧性”,其實就是佛法,就是道,這也是世間世外一切萬物的基礎,我們並不是要創造出它,而是要找到它。

這個過程,就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要明白的是自己的真如本心,要見的就是這個智慧性,或者說是佛性。

02

善知識就是引路人

咱們再繼續往下看: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譯文:善知識們,我當年在弘忍大師那裡,一聽就開悟,馬上見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因此把這個法門弘揚開來,讓大家都能頓悟菩提之法,各自向內尋找自己的本性。

壇經:所謂三藏十二部的佛經,其實並無高下,只是因人而異

但如果實在參不透的話,就必須要找到大善知識,因為他們理解和通曉最上乘的法門,可以幫您指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