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論語講記2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作者:由 黃博士講自主學習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27

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什麼意思

本次課內容光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錯,因此本文對關鍵字和核心字就行相信的解析,然後再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就比較容易了。這個也就是我們訓練的一個原則,念念分明,不能東一下,西一下,抓不住重點,理不清楚想要表達的內容。

論語講記2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師:子曰: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焉。這句話你們是怎麼理解的?

生1:大家厭惡的東西或人,一定要查一下,大家喜歡的東西或人,一定要去查一下。

師:你沒覺得這麼講有什麼問題嗎?

生2:我覺得沒有什麼問題啊,這反映了孔子實事求是,不人云亦云。

師:這裡主要問題出在必察之,我相信我們現實社會中,大家喜歡和厭惡的人和事一定非常多,難道我們都要去查一遍嗎?你能查得過來嗎?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跟你要做的事情相關嗎?

生:好像不是這麼理解的。

師:好了,這篇解讀有點難,字面意思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真正解讀清楚,還是需要一點點把核心字理解清楚。

論語講記2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首先這裡的斷句是眾,惡之,必察之,眾,好之,必察之,這樣就容易理解。首先這裡的眾,不是大家的意思,我們在《禮記》:凡眾之動,失其宜。裡面的眾意思就是事物和現象,跟佛經裡面眾生相一樣的意思,指一切相。

接下來惡之和好之,跟之前講的由之,是一樣的解讀方式。

惡:討厭,惡之:以之為惡,而惡之。

好:喜歡,好之:以之為好,而好之。

察:分辨,明察,覺察。

理解了這裡的核心字,然後我解讀這句話就輕鬆了很多了。誰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生:我們厭惡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要覺察,我們喜歡這些東西的時候也需要覺察。

師:差不多,有點不準確,我們根據自己本身的厭惡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就需要覺察,我們根據自己本身的喜好來看這個事情的時候,也需要覺察。也就是我們不能根據自己本身的好惡來看待事情,如果你根據自己本身的好惡來看待事情,那你就陷入我執了,不能提升你對事情認知的全面性。

我們再寫得好一點,然後我再用例子說明一下怎麼理解。

對待一切的事物,我們都一定要在當下提起覺察,時時刻刻的良知去覺察它,去覺察我們到底有沒有以自己的喜惡,情緒,念頭等去做決定和行動。這個就是你致良知和明心見性的過程。

這句話其實跟佛經裡面,應無所住生其心,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六祖就是聽了這句話,瞬間頓悟了,成為我們中國本土佛學成就最高的人。意思就是我們不要把自己原有的認知情緒駐紮在事物上,這樣我們就能升起對事物最本質的看法,對事物看得更通透。

王陽明也說了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什麼意思呢我們的本心是沒有惡的,一旦有善和惡的概念跑出來,那就是你的意之動,這個過程就是《論語》裡面講的察。必察焉就是你對事物發生了是善,是惡這個意動之後,必須要引入你的良知,去進行判斷和最終做主。因為只有良知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善或者惡。有了這個過程後,接下來就是按照你的良知行動,這個就是王陽明講的知行合一。

講到這裡我們發現,一門真正的學問,到了最後指向一定是殊途同歸的,我講這些不是學什麼知識,而是讓大家去行動的,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象牙塔學術,而是注重實際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