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作者:由 三岔河的冰凌子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1-30

宣統五年是公元幾年

海城融媒體中心《海城紀事》欄目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老宅誕生於宣統五年

主持人:在我們海城的城鄉,留存著許多文物古蹟,記錄著千年的歷史,有一些未被列入文物保護的遺蹟,同樣經歷著人間風雨,見證著世事滄桑。今天我們帶您走進坐落在西四鎮前郭村的一座老宅,這座宅子歷經百年,一直儲存完好,宅子的主人、74歲的孫立安老兩口一家世代生活在這裡,從沒有離開。

畫外:這是一座位於前郭村中心地帶的一座老宅,院落深深,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如果不是村民帶路,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裡。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老宅主人 孫立安的父親

孫立安(老宅主人):我今年74歲了,我出生時,這所房子就有了,是我太爺蓋的房子,我爺爺、我父親都在這裡面住,到今天還是老樣子。

畫外:據瞭解,這座老宅建於清末宣統五年,即公元1905年,距今有115年的歷史了。老宅的建築風格為硬山式起脊磚瓦結構,俗稱海青房,是典型的滿族民居建築。

劉鵬(海城市文旅局文化遺產科科長):這是典型滿族風格的古宅,保持得這麼完好相當不容易得,得益於宅子裡一直住著人,自家人維護著,可以防止動植物和風雨的侵害。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精緻的水滴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墀頭的吉祥圖案

畫外:老宅的屋頂為仰面密瓦壘成,簷上排列兩層精緻的滴水,墀頭方型石雕吉祥圖案刻有“春、日、正、旺”四個陽字,字型略有破損。山牆外兩側各有一個“坐在地面上”的煙囪,為寬大的臺柱形,一柱向天,高及屋脊。煙囪透過山牆孔道與屋內火炕相通,具有很強的吸力,便於排煙和冬季取暖。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木板門還是老構件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奇巧的門栓

畫外:前後房門均為對開的厚木門板,木門與門栓都是當初的構件,門栓的插銷仍儲存完好,可以看到先人的巧妙構思。鏤空萬字花紋的門楣看著十分漂亮。每間屋子置四扇窗戶,上下各兩扇,上扇為格子窗,糊著窗戶紙,夏天用木棒支起來通風。這個就是“東北三大怪”裡面說的“窗戶紙糊在外”,遮風擋雨,防雪防沙,也便於採光。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鏤空的萬字門楣十分漂亮

畫外:老宅為五間房,中間為灶房,東西各兩間居室。直通屋頂的中柱和筆直的椽子,沒有一點的腐爛和蟲蛀。屋內無吊棚,裸露的房薄仍是當年用蘆葦莎子編織的,煙燻變黑了,但還能看出材質,沒有絲毫的損壞。東西屋門和土炕也保持了原樣,連傢俬大櫃、箱子也都是有年頭的物什兒,顯得斑駁與滄桑。

主持人:一座宅子,如果有了煙火氣,也就有了生命,它便生動,它便精彩。這座老宅,這家四代人在這裡住了115年,最後的居住者是第一任主人的曾孫子,從他的嘴裡頻頻聽到這麼幾個字眼:一百多年了,不容易啊!是啊,一座老宅和一戶人家,相依相偎不離不棄一百多年,老宅養育了他們,他們也養育了老宅,一代一代人老了,老宅也老了。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頂天立地的大煙囪

畫外:這座宅子歷經了百年風雨,從侵略者的鐵蹄下和戰火的硝煙中走了過來,經受了火災、洪水和地震的洗禮,如今一直傲然挺立。據房屋主人介紹,除了西山牆的墀頭和西面大山頭的煙囪,因1975年海城大地震受到損壞進行了修補外,所有的用料和樣式都是當年原滋原味的全套建設,不僅門窗、椽柱沒有更換過,就連屋頂的老瓦都沒有串過,也從來沒有漏過雨水,除了年深日久因為使用的關係,木質構建外露的部分有所磨損之外,所有的構件沒有一絲一毫的人為改變。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傢什兒也是老物件

畫外:據瞭解,這座宅子曾是一座封閉的三合院落,東向開門,配有東西廂房和院牆,最多時住著幾戶人家幾十口人,如今僅剩下老兩口還在默默堅守著,沒有留下後人的孫立安,顯然對自己祖輩建造的這座老宅子感情深厚,言語之中很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這裡再也沒有人居住和管理了。因為沒有達到文化遺產保護的條件,像這樣的古宅,未來的命運尚未可知。

劉鵬(海城市文旅局文化遺產科科長):在我市的鄉村,這樣的古宅還有一些,分佈很零散,有一些已經列入了文物保護,隨著歲月的流轉,這樣的宅子也越來越少了。

歷經百年風雨的滿式民居

每一處都是古味十足

主持人:歷史的浪濤,總會淘汰落後的物質,就像大河奔流總要把泥沙棄與身後一樣。這座蘊含滿族風情的宅子,早已經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了,它孤獨地陷落於現代生活之中,顯得沉重而落寞。由於有了鋼筋水泥、預製磚瓦、鋁合金、鐵釘和大塊的玻璃,現代建築要簡單得多了,也漂亮得多了。但這座古宅的主人仍然固守著這座老宅,因為它不僅蘊含著先人的建築智慧與藝術精髓,更多的是留下了歷史的風聲和世代積澱的情感,這是未來的科技進步永遠埋沒不了的,也代替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