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每日薦書:《講談社——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作者:由 彩雲悅讀樂教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1

豈曰無衣兮與子同袍是什麼意思

每日薦書:《講談社——從城市國家到中華》

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的這片土地上經歷了4個階段:多個農村——〉形成帶有城牆的城市(小國)——〉到小國依附大國——〉大國吞併小國。夏、商、週三代就是當時中國大地上比較大的,有實力的王國而已,並不是唯一的政權。當時天下的概念僅指漢字圈,漢字圈開始急速擴張,是在春秋時代。漢字作為城市的文字,最早用於祭祀活動,自從文書行政制度開始後,文字就成了行政的工具,而這一制度到戰國時代方出現。

最初城市國家的首領稱為侯,稱呼首領的就是姓,同姓諸侯被看作是同族人。當鐵器的普及,耕地急增,城市數量也急劇上升後,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形成了新秩序,城市裡不同出身的人將各自的出身稱為氏。為了找出繼承王朝的權威性,戰國時期人們製造出王者靠是否有德以治其國,而非依靠血緣關係取得王位的理念。

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為齊所做的編年史,《左傳》則是韓國對齊的反擊,秦國在霸業將成之時著有《呂氏春秋》,魏有《竹書紀年》,中山國有《豰梁傳》,這些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身的正統性。不過到了漢朝,天下一統已有時日,之前的紛爭在東漢時期用註釋的形式模糊了戰國時代的地域主義理論,《左傳》也變成了《春秋》的註釋。這個時期認為天上的星宿對應著不同的國家,所以他們各自有統治領域。參宿代表的是夏王朝,它被心宿代表的商王朝代替,而北斗是周王朝的象徵。天象在三者之間交替,當新的參宿出現時,各國都開始爭做夏的繼承者。再到後來產生了將春秋時代的各國匹配到不同星宿的想法,在發生日食時,太陽在哪個方向就表示相對應的哪個國家會受其影響。各國爭奪繼承權的方式可分為兩種:有一定地位的用傳承理論,有級別差的則採取替代理論。

中國這詞在金文中寫為中或、中域,指王都附近,後被加上了方框成為國。在漢代時期因禁止使用“邦”字,就換成了與中邦類似的中國。商周時期漢字是被壟斷的,漢字的使用範圍侷限於大國城市內部,而周的一場東遷分裂劇,讓工匠們流散到各地,使得文字與青銅技術傳到各地。在鐵器普及,城市增多之後,人口隨之遷移,出現了很多遊俠,他們建立輿論場所。孔子也是這樣一個遊俠,他的思想發源於魯國,後來各個領土國家根據宣傳需要對其理論分別加以利用。雖然到了秦朝國家統一,但遊俠社會的輿論獨特性仍被保留下來,形成尊崇儒教的中央和不遵從儒教的地方並存的局面,直至東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