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出自哪裡
讀完本文約需30分鐘
今天我為大家解讀的這本書叫作《風流去》,這本書是鮑鵬山教授的著作。我跟鮑鵬山先生在一次遊輪上認識,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送了我這本書。我讀過之後特別希望把它介紹給我們所有的書友,但是這本書解讀起來真的特別困難。
因為這本書的長處,除了它對於史料的瞭解,深入的研究之外,文筆優美是特別棒的一個特色。我覺得鮑鵬山先生他是用自己的心血在寫這本書,他給每一個人物都傾注了特別多自己的感受在裡邊。所以有時候看書會看到你甚至想要流淚,這是用縮寫的方法沒法實現的。
但是我說我挑戰一下,我試試看能不能寫出一點這些人的神韻。《風流去》寫的就是中國史,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這些文化人物,從老子開始一直寫到謝靈運。那這中間有很多人,我相信大部分人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但都是名人。事實上他們其實都是文化史上的名人,我摘取了其中一部分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咱們說老子,在老子這部分,鮑鵬山先生用的題目叫作“顛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學”。因為老子經常講大和小、福和禍等等,它都是顛倒的,想要要,你得先放棄等等。老子神出鬼沒,他出現在這個民族的童年時代卻突然消失。咱們這個民族真正成長成熟是從春秋那時候開始,所以應該算是一個童年時代,因為還沒有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然後又突然消失,老子出關,出了函谷關以後就不見了。
陝西人說他是在陝西,在我們那邊叫作樓觀臺的地方講學,老子出關意義重大,它表明什麼?鮑鵬山先生說它表明我們已經不配受哲學的引導。老子生氣了,他不願意跟你講了,而我們也拋棄了哲學,沉醉於現實世界的追逐。
老子這個人是周王朝的檔案館的館長,所以他研究檔案館。他沒事幹,他就看遍了歷史上的各種醜惡和內部資料。他的《道德經》其實就講兩件事,一個是處世,一個是治國。處事就是你怎麼在這個社會上生活,治國就是怎麼治理國家,所以有人講《道德經》是帝王書,是給帝王做教材的一本書。
老子的治國之道是無為,就跟孔子講的一樣,說為政是幹什麼?譬如北斗。就你好像北斗星一樣坐在那個地方,其他的地方叫眾星拱峙,自然就會各安其位。同樣的道理,應該荀子也講過,叫“上號要則百事詳,上號詳則百事荒”。它們都反映了同一個道理,就說明當時的君王可能管的真是太多了。所以老子的建議非常大膽,而且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一個東西,實際上那時候就提倡讓市場自己去折騰就好。
老子的處世之道簡單點講叫作“柔弱勝剛強”,他舉一個例子說,有人問老子說,人老了以後,人生有什麼感悟?張開嘴給大家看一看,看一看發現什麼呢?說有什麼問題,你看牙齒都掉光了,但舌頭還在。因為這個牙齒堅硬,堅硬死得快,這個軟的東西就活的時間比較長。你比如說一個木頭,如果它處在柔軟的狀況之下,那肯定是活著的。但是這個木頭如果變硬、變僵了,這就壞了,這個東西就要死掉了。所以叫柔弱者生,剛強者死。
所以老子說,“堅強者死之道,柔弱者生之道”,他說自己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個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謙,所以我們說老子三寶叫慈、儉、謙;那同樣孔子的三寶叫智、仁、勇,三達德;佛教的三寶叫佛、法、僧。
這三達三寶都特別有意思,人不但要學會勇敢還要學會勇於不敢。勇敢,我敢去做一件事,這是一種勇敢。勇於不敢,不敢為天下先,不敢跟別人爭,我可以不去做這樣的事情,可以不去傷害他們。這也是我們在講佛教的很多著作裡面會提到的,擺脫社會的慣性,這就是自由的表現。
老子的建議聽起來和普通人都不一樣,就是普通人想要得到他就去追求,老子說你要得到,你要先捨去。因為老子是一個孤獨的,對人性失去了信心的人,他最終選擇了出關,大概是帶著一種強烈的孤獨感吧。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這就是老子的心情,所以這人是一個高人。孔夫子曾經評價過老子,說鳥獸我可以用網來捕它,魚我可以抓它、釣它等等都可以,只有龍這個東西我是抓不到的,你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可以抓它。說老子這個人其猶龍耶,就這個人就跟龍一樣,因此這是對老子的一個模糊的身影介紹。大家聽到這,也覺得這個身影很模糊,但是很高妙,他給中國文化奠定了一個神秘的基礎。
接下來第二個人當然就是孔子了,孔子跟老子曾經對過話,所以他們倆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鮑鵬山先生對孔子的評語叫作“黑暗王國的殘燭”,我曾經在私下裡問過鮑先生,我說您讀這麼多經典,對您影響最大的人是誰?鮑鵬山先生想了很久,因為他成名是在電視上講《水滸》。他說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孔子,孔子的儒家精神對知識分子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孔子是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這個人照亮了整個中國的歷史,而且讓所有中國的文人也好,普通人也好,心中都有著一點希望,他給人們留下了希望。
他所生活的時代確實是最混亂無道的一個時代,就那個時候,所有的國王都不安心,因為每個國王都有可能被殺掉,被他的臣子推翻。把萬乘之國推翻的就是千乘之國,把千乘之國推翻的是百乘,然後把百乘推翻的是他的家臣等等。所以整個國家禮崩樂壞,所以在那個時候孔夫子出現,他為我們留下了一盞文化的明燈。他不強調強權,他強調的是文化,孔子應該算一位無可置疑的文化巨人。在當時他就已經名滿天下,因為孔夫子走到哪個國家的時候,所有的國君都會接見他,他已經非常有名。
甚至有很多國君不喜歡他,但是不敢對他有什麼壞的作為,就因為孔子在社會上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難得的是什麼呢?他並沒有躲在書齋裡邊研究純學術,說寫點文章就算了,不是,孔夫子是懷著兼濟天下的情懷到處奔走,就希望能夠做點事。歷史沒有讓他成為子產或者是晏嬰,子產和晏嬰在當年比孔夫子要風光得多。因為他們都做過所謂宰相的這個職位,他管理著整個的國家。
但是他成為了孔子,誰又能說這不是一個更好的安排?孔子的影響力是穿透歷史,孔子官場失意但卻並不痛苦,這是他最難得的一件事。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孔子肯定特別慘,到處想當官卻當不了,被人罵做說“累累若喪家之狗”。但是孔夫子不以為意,說這說得挺好的,說我就是這樣的人。
因為孔夫子能夠學會一件事,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能夠做到這件事的只有我和顏回,用我我就好好幹,不埋怨。我不說你幹嘛早不用我,不說這樣的話,你用我就好好幹。你不用我,我就在家裡邊好好修煉,我在家裡邊好好讀書,那說不定哪天就會用我們,這種叫“盡人事而聽天命”的這種想法。不怨天,不尤人,這個確實是孔夫子精神的一個內涵。因為孔夫子始終強調“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除了《論語》之外,《尚書》、《春秋》、《詩經》、《周易》這些所有對中華民族最有影響的典籍,全部都跟孔子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孔子之所以能夠成為萬世師表,因為他開創了私學,什麼叫私學?過去的學校是隻有貴族才能上,普通人是沒辦法上學的。所以孔夫子叫“有教無類”,他說“自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你給我拿上幾條幹肉,我保證都教。
所以實際上說孔夫子弟子3000,能夠有那麼多的學生,有教無類使得他成為了教育家的起點。他的學生裡邊既有王公貴族也有販夫走卒,你像那個三家,就是我們說季孫、孟孫這些人,他們的孩子也都是孔子的學生。同時也有販夫走卒,有那種餓得都說不出來話的那種人。
既有鉅富商賈,像子貢這樣富可敵國的人,也有寒門子弟,像顏回這樣後來差不多快餓死了的人。在他死後,弟子們守孝三年,尤其是對他最忠誠的子貢,表現尤為突出。三年到了,大家都要離開,然後一塊依依惜別,子貢說走不了,子貢決定再守三年,所以守孝六年。你今天到孔陵那邊去,你會看到在孔子的墓旁邊有一個小的茅草房,那個茅草房就是子貢守孝的地方,守孝六年,多麼難得。
所以大家如果看過《孔子傳》的話,無論是鮑鵬山先生寫的《孔子傳》還是更早的錢穆先生寫的《孔子傳》,對於孔子的弟子都有著非常詳盡的描述。沒有這些人可能也就沒有了孔子,因為一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跟他的學生是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的。所以我推薦大家有機會能夠多看一看《論語》,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幫助。
第三個人,第三個出現在這底下的人叫墨子,墨子的定義叫作“向帝國挑戰的劍俠”。大家如果看過《墨攻》那個電影的話,你就會知道劉德華演的這個墨子,他跟一般人不一樣。他頭髮很短,因為他們叫摩頂放踵,什麼叫摩頂放踵?就這人的頭髮都光了,頭都禿掉了。然後身上髒兮兮的,一天到晚地到處走,風塵僕僕的,就是這樣。
他們忙著幹嘛呢?墨子一天到晚忙著,用鮑先生的話講叫作一個劍俠,什麼劍俠呢?他到處跟人家講,咱們別打仗,到處跟人講別打仗。他希望用墨家這種兼愛的精神號召人類追求和平,那這邊說我就要打怎麼辦?墨子說你要打我就能守。他就帶著他的弟子去幫著守城,我保證你打不進來。所有諸侯就最煩他這一點,因為他老不讓人打仗,他整天用特別高階的這種防守的技術。
因為他是一個工程師思維的人,這個人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善於做工程也善於做防禦。所以他是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對自己要求特別苛刻,整天就是為了維護這個世界的和平。墨子最早也是學儒的,但他後來發現這個不行,不對胃口,所以他背叛師門。他這個背叛師門實際上也等於背叛了周王朝。
他去開始為那些諸侯們服務,讓這些諸侯去追求一種和平的統治方法。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就是墨子學派其實有點像敢死隊,他手下這些人說讓死就死,說上就上,沒有一個人旋踵,就是把這個腳後跟轉一下,連這種人都沒有,說讓死就往上衝。墨子手下有一批這樣的學生。
所以他有眼花繚亂的防守方式來阻止戰爭,中國的機械和技術都是因為墨家而得到了特別多的發展。後來墨家開始分枝,其中有一枝叫明墨。明墨這一派就開始做很多哲學層面的探討,如果把那一派發展壯大的話,那可能中國現在的哲學體系跟西方是非常接近。比如那時候他們就研究“白馬非馬”、“飛矢不動”這些理念,這就是像西方的哲學一樣去研究概念、研究定義、研究邏輯。墨子最鋒利的不是他的守城之舉,而是他的思想的鋒芒。
孔子始終維持著周的尊嚴,他始終維持著周王朝這種特別重要的,需要尊崇的一個位置。但是墨子在推翻周朝的程序中提供了理論支援,為什麼呢?因為他的方法是忽略了周的存在。在他的理論裡邊,他已經早於秦始皇掃平了周王朝。就在墨子那個時代,周王朝其實是在的,但是在墨子的眼中沒有了。他抬出了一個東西叫作“天”,他認為沒有天子,只有天。所謂的天子是騙人的,但是天是存在,沒有天子也就沒有了天下。所以墨子是第一個大量地使用國家這個詞的人,在墨子的文章中使用國家而不是使用天下,也不是說天子。
墨子的兼愛是反對禮的等級制度,你看他用兼愛來反對禮的等級制度,禮是要講究層級的,兼愛是大家都是平等的。然後尚賢來反對親親,就是我們過去講說,你要跟周圍的人親切,跟所有的人都有這種親近的感覺,但是他說尚賢其實更重要。然後“親親”的意思是說,有貴族的世襲制度,你的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但是墨子認為說尚賢,誰能幹誰來幹這事。
節用、節葬、非樂,這些都是為了反對周王朝過度的紋飾、太過浪費的這種禮儀。墨子也提出需要一個天子,但這個天子不是靠世襲的,不是靠你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而是透過尚賢選出來的,就是誰能幹誰來幹,所以墨子那時候的理念是非常非常超前的。但是這個書中講到,墨子畢竟不是盧梭,他認為選出了天子就要完全聽他的,哪怕他專制也認。不過他安排了天作為這天子的制衡,希望這個天子能夠有所收斂,所以這個人是一個早期的有著社會主義思想的思想家。
但是他更重要的理念是身體力行地去實踐,去阻止別人戰爭,阻止打仗,這是墨子。你想到他,就會想到那個黑黑的、被烈日暴曬的人,走來走去、急急忙忙的那麼一個人,他跟孔子那種從容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四個叫孟子,孟子的定義叫“王者師與大丈夫”。孟子這個人特別有意思,你很少見到孔子急赤白臉地去跟人吵架,孔子基本上不做。孔子最多是斥責一下學生,那就已經很嚴重。孟子這個人一輩子就是跟人辯論,天天就跟人吵架,這人可能說話就比較衝,天生說話比較衝。
第一章《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一見到孟子說“叟不遠千里而來,必將有利於吾國乎?”說得特別不客氣,老頭你這麼大老遠跑來,一定對我們國家有些好處。孟子就講“王何必言利”,國王跟你說話,他張口就說你這個國王怎麼張口就談錢,所以他是一個特別喜歡跟人辯論的人。但是他能夠被稱為亞聖,他站在了顏回、曾子的前面,為什麼?是因為實際上,孟子比孔子要隔著好幾代,孟子據說是孔子的孫子的學生,子嗣的學生,所以差了好幾代。
但是他能夠成為亞聖原因是他做了三大貢獻,第一個貢獻是什麼?他把“仁”發展到了“義”。大家講仁義,孔子的《論語》當中提到仁特別多,而孟子講究義,為什麼?仁是內心的要求,義是外在的表現。所以他把評價一個人從內在轉化到了外在,這個顯然比仁要更具有操作性,因為仁特別容易裝假,看不出來。你不知道這人是大仁還是小仁,你不知道人內心到底想什麼。但是義這件事情是有外在的東西可以看到,所以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他把“仁政”發展為更加具體的“王道”。孟子倡導王道,王道就是對人的仁心來加以培植,無論在家、在國都將無可匹敵。這個想法當然是相對比較幼稚的,但中國人就信這個,直到民國的時候還有很多學者提倡著“好人政府主義”。我們的政府要由好人組成,這個是不靠譜的。靠一個人用內心來管理這個國家,我覺得這個是特別危險的一件事。
第三,孟子強調性善論。性善論其實是儒家的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基礎,如果失去了性善論,儒家的一切方法和理論都將受到挑戰。但可惜孟子的論證方法大多使用的是類比,這裡確實不太嚴謹。因為孟子特別善於講排比句,一聽覺得特別有道理,誰都說不過他。排比句和類比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他實際上有很多是機械類比,這就特別難以說服人。
孟子並不嚴謹的論證常常讓人感到很難辯駁,因為他並不是在說這樣是真的,他是說這樣是好的。他強大的語言能力和道德感召力讓他能夠成為王者師。你們知道在孟子的時代,其實儒家已經開始衰敗了,那時候兩家特別厲害。一家叫楊朱,就是“拔一毛而立天下,吾不為也”,說你讓我拔下一根毛對天下有利,這事我不幹。還有一個就是墨子,墨子是說兼愛,不分你我,都幫助他。
所以他罵楊朱和墨子,因為楊朱和墨子特別火,所有的人叫“天下不歸於楊便歸於墨”。後來孟子就說,“墨子兼愛,是無君也。楊朱利己,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他說這兩個大家,這麼受崇拜的大家都是禽獸,直接挑戰他們,這可能也是成名的一種方法。你得攻擊那些最有名的人,才能夠成名。但是孟子最牛的一點是,他能夠成為真正的王者師,成為真正的王者師意味著什麼呢?他跟國王之間平起平坐,甚至他是站在國王的上風跟國王說話,所有的國王見他都害怕。他能夠做到這一點,他沒有任何的奴顏和媚骨,但在孟子以後,尤其是荀子之後,文化就逐漸變成了一個妾的地位,就很少再出現真正的王者師,能夠成為王者師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
歷史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對孟子推崇的,比如說有一個人就特別恨他,這個人叫朱元璋。朱元璋在讀完了《孟子》以後,恨之入骨,說如果這個老頭能活到今天,他還能免於一死嗎?他敢跟皇帝這樣說話,朱元璋是肯定要剝他的皮的。因為朱元璋那時候的辦法就是剝皮,誰不聽話,或者哪一個縣令貪汙了,就直接把皮剝掉。然後拿那個皮裡邊塞上稻草,做一個廟,放在那。很多農村裡邊,隔三差五走一個地兒有一個廟,你進去一看,裡邊供了一人。那是剝下來的一張當地縣官的皮,然後裡邊塞著稻草告訴你說,貪汙就這結果。但朱元璋即便這樣做,貪汙腐敗也沒有控制住,你說這多可怕。
下邊這個人特別好,叫莊子。莊子是先秦諸子當中唯一不對帝王說話而對我們這些平常人說話的人。先秦諸子他們寫那麼多文章都是為了讓帝王看到,所以全部是站在帝王的角度說怎麼管理國家,怎麼管理諸侯,都這樣來的,莊子不理他們。曾經有人請莊子去當官,莊子撒腿就跑,他說不去。就壓根不愛當官,他覺得當官是特別可怕的一件事。
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你覺得我作為一個烏龜,我是希望在田野的爛泥裡邊滾著呢?還是希望我在廟裡邊被他們掏空了,做成那種占卜用的殼?雖然做成了占卜用的殼,整天被人供奉的,看起來挺酷的,命都沒有了。我還是希望在爛泥裡邊滾著,這是莊子的態度。
所以鮑先生說莊子叫“人在江湖與永恆的鄉愁”,這特別詩意。莊子是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安慰,據說古代這些學子們去考試的時候,進京趕考的時候,都是兩套書。一套是《四書五經》,這個東西拿在明面上要考試的,要背。另外一套就是《莊子》,《莊子》這個書是放在枕頭底下,如果考中了我就讀《四書五經》,考不中我就讀《莊子》,這時候就能對我的心靈產生很多的安慰。
莊子是屬於能夠讓每一個人的生活變得輕鬆的那麼一個人,你只要覺得壓力很大什麼的,你看看《莊子》就會有很大的好處。你比如說莊子讓人們對死亡都不甚恐懼,孔子他也從來不說死。有一個學生就回來問,子貢就問孔子 說,夫子人死了以後到底是去哪啊,到底有沒有啊?孔子不說,子貢說你說說唄,為什麼不說呢?孔子說我不能說這事。為什麼呢?我如果說人死了以後都有,靈魂都在。我就怕這些傢伙浪費,然後奢靡,搞出很多的殉葬,這個又一下子恢復古治,那就很麻煩。
我如果說人死以後什麼都沒有,我又怕這幫壞蛋把父母扔在路邊就不管了,因為反正死後都沒有了,這也不合於理,所以這事我就別說了。這個子貢說,那就咱倆,咱倆在聊天,你跟我說說,我不跟別人講。孔子說行,你以後死了你就知道了。等你死了你就知道這死後到底有沒有了,他從來不提這個,所以孔子把這個蓋子捂得緊緊的,讓你不知道人死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
因此你有沒有發現中國人都特別怕死,因為中國人不知道死是什麼樣,沒人說這事。莊子不一樣,莊子說有一天我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飛走了。然後他特別棒,很舒服飛來飛去,這時候突然一下醒過來,蝴蝶不見了,我又變回莊子。
咱們做過這樣的夢就算了,莊子不一樣,莊子說,到底是我做夢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我呢?今天我在這一醒那蝴蝶就沒了,過兩天那蝴蝶要是一醒,那我不就沒了嗎?所以他把死亡當作是什麼?他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著你就是寄存在這,死了你才是回老家。
他把死亡當作是生命的另外一種狀態,今天是人,明天變蝴蝶了,所以這下你就安慰了很多。莊子應該算先秦諸子當中最有魅力的一個人,他的魅力在於他能夠把激情與超脫完美地結合起來,他的世界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想象。
他充滿激情地和我們討論如何超脫於世俗之外,除了莊子誰能做到?莊子的文章甚至只是為了打發自己的天才。這話是鮑先生說的,就他的文章只是為了打發自己的天才。肚子裡邊的天才實在是太多了,這才情太多了,我就隨便寫出兩句給你看看就得了。根本不拿它討生活,也不拿它去追求什麼功名利祿,你求我還不去。
他也反對戰爭,但你看他跟墨子完全不一樣。墨子特著急,跳,你說別打別打,站在中間讓他不要打。莊子講一故事就把這事解決了,他的辦法是什麼?他說,有一個蝸牛的左觸角上,蝸牛的左邊觸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觸氏,右邊這個觸角上有一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有一天發生了戰爭,結果導致伏屍百萬,戰勝的一方追逐另一方,一直追了15天才回來。還有比這更諷刺的嗎?大家聽出這什麼意思了嗎?就是你看起來打仗打得特別厲害,伏屍百萬,流血千里,打了一年多。但實際上你們也可能就只是蝸牛觸角上的兩個小國家而已,所以看開一點就行了。
莊子為我們叫作“齊貴賤,等生死”,齊物論。齊貴賤,等生死,安慰了非常多失意的靈魂,古代的學子們赴考的時候都是靠他,靠莊子來保護自己的內心穩定。這是莊周,很有意思,有機會的話讀讀《莊子》。
然後荀子,荀子這個人我們能夠看出來,鮑先生是不太喜歡他的,他的評語叫“養在深閨人未識”,什麼意思呢?就總有點不太被人認可的意思,荀子是把儒家嫁出去的人。就是真正讓儒家在全中國火起來、讓儒家成為帝王尊崇的人是荀子。但是嫁的不太好,是個妾,嫁出去了但是是個小三兒。
荀子沒有孔子的情懷,也沒有孟子的氣概,更沒有莊子的瀟灑。他希望儒生放下自己的獨立人格,從剝奪經濟獨立權開始著手,剝奪人的思想獨立和行為獨立。孔子強調仁,孟子強調義,而荀子強調的是順,應當聽話。他要求儒生都要變得聽話,一切行為是否有利,行為是不是合適,一定要看它是否有利於君,對於國王有沒有好處。怪不得他很快就嫁給帝王家了,以前的儒士是不入秦的,我雖然是秦國人,我們陝西人,但是秦國在春秋時候不太受待見。因為秦國那個位置算是蠻荒之地,這個國家太喜歡殺人,太好戰。而且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後變成了一個大監獄,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監獄,所有的人隨時可能被抓起來。
待會我們講到商鞅你會知道,甚至商鞅變法的時候老百姓願意被抓起來,因為抓起來了比在外頭可能還好點。這個生活實在是太可怕了,所以儒生一般是不入秦的,不到秦國來的。但是荀子打破這個規矩,他大概80歲的時候他才去了這個秦國,到了秦國回來以後特別高興,他覺得秦國太棒了。然後不斷地向人們兜售秦國的一些想法,他對秦國就不斷兜售他自己的這個主張,但是很可惜,他最後其實還是沒有被錄用。
但是他的學生很厲害,他的學生一個叫李斯,一個叫韓非。李斯也未必見得好,但是他的確在做官方面還蠻成功的。你比如說荀子的主張,我們舉一個例子,他說作吟聲就是你亂唱歌,異服就是你穿衣服穿得怪怪的,然後奇技,就是做一些很奇怪的發明創造。這些人以一重,就你讓老百姓說什麼玩意,為什麼這樣?怎麼辦?殺。
就只要你做這些東西跟我們皇帝倡導的主流的東西不一樣,甚至你雖然是創造性,但是我覺得這玩意怪怪的,殺,他這樣才能保證這個社會的平穩。所以荀子不太受鮑鵬山先生的喜歡,經他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這事怪怪的。有機會把荀子的文章也可以找來看一看。
接下來的一個人,大家都承蒙他的這個關懷吃了很多的粽子,這人叫屈原,屈原的評語叫“面向風雨的歌者”。屈原對中國的影響不是他的思想,也不是他的事功,因為他沒做過什麼事,而是他的失敗。他的失敗對整個中國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影響,這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是個性對社會的失敗,是理想對現實的失敗。
《離騷》和《九章》裡邊淋漓地表達了這種失敗,他一直在歌唱自己的失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關獨特的個人與社會歷史發生衝突並慘遭慘痛毀滅的記錄。屈原追求至善至美,但是“君可思而不可事”,楚懷王背棄了他,楚懷王不要他了。
於是叫“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他感慨說,人之心不與吾心同,為什麼別人跟我的心都不一樣?我這麼善良,怎麼別人都那麼壞呢?他把自己放在了世界的對立面上,所以你看他《離騷》當中整天講求女。那個女字也可能是求主,就是求知音的意思。“然而無汝”,也就是沒有知音,屈原最可能的知音應該是漢代的賈誼。因為賈誼跟他調的很像,但可惜那時候他還沒有出生。
屈原的作品雖然不多但卻都是大詩,就是大的詩篇,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悲痛、大煩惱、大疑問。大愛大恨,大悲大喜,他絕對不會做到孔子說的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他不追求中庸,他只追求純粹。其實屈原如果活在今天的話,說不定是一個西方的大藝術家。像梵高這樣的人,他能把耳朵割下來,他能夠很奇怪,肚子上開一槍回去接著喝酒,這種怪的人他才能夠成為大藝術家。所以這人可能是一個具有藝術天分的這麼一個人。但是在歷史上,在政客面前會顯得特別脆弱和無助,這是屈原。
然後商鞅,叫“斯人自殺”,什麼意思呢?商鞅實際上是為秦國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大家都聽過商鞅變法的故事,門口立一柱子,從這邊搬到那邊給多少錢,這麼一個故事。但是商鞅,你知道這個人為什麼大家都不明白,說商鞅給秦國立了那麼大的功,商鞅最後怎麼會被車裂而死?就是他被人殺得那麼慘。實際上原因是商鞅在變法的時候,就已經得罪了秦國幾乎所有的人。
你知道他那個法令嚴到什麼程度?甚至他連即將繼承王位的太子,因為有一次犯錯,這人將來是要當皇帝的,將來是要當國君的。商鞅不管這套,反正這法令放在這,我說了要執行就得執行。所以後來這個老皇帝一死,商鞅立刻就跑,就逃命。但是他沒有一個地兒願意收留他,為什麼?因為為了能夠推行他的法制的制度,他得罪了所有人,推翻了自己的身邊的人。《商君書》是商鞅留下來的一本書,在這本書裡邊你去看一下,你會發現對這個人產生極大的厭惡。就是你的話你也不會喜歡商鞅,因為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以極其單一殘酷的手法來約束老百姓。
你比如說,他把一切耕戰無關的職業全部視為非法。只要你不是種地,不是打仗,你就是非法的,因為他強調耕戰,關進監獄裡邊還不給飯吃,因為秦國當時是一個怪胎,國土很大。你看我們說秦國跟晉國接壤,秦國有很多接壤的國家,那邊國家人都特別多,甚至鬧災荒什麼的,但是沒人到秦國來。秦國地再大,沒人來,為什麼呢?來到這兒以後就像進了一座大監獄一樣,這個地方滿大街的人全都是受過傷的。
有人沒有鼻子,有人砍掉了大腿,有人切掉了生殖器,有人砍掉了頭,車裂等等。就是他用了各種各樣的嚴刑的酷法來管理這個社會,所以真的沒有一個人喜歡他。
商鞅始終強調國強民弱,不能讓老百姓有錢,老百姓只要有了餘糧,老百姓只要有了尊嚴,他就有可能會挑戰皇權。所以他發明了一個系統的管理方法,用流氓來管理好人的辦法,要求人們互相監督舉報。哪怕是夫妻、父子,也要舉報和監督,這就是歷史版的《1984》。
後來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就是這個秦惠王上來以後把他車裂了,沒有一個人同情他,所以商鞅的故事值得我們反思。
韓非叫作“折斷的雙刃劍”,大家知道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是李斯的同學。韓非和李斯其實都背叛了儒家,他們都成為了法家。事實上蘇東坡就說過,應該是荀子為秦國的暴政負理論的責,因為他所有的這些法家的理論都是來自於荀子的根基。韓非子對人性毫無信心,他認為堯、舜這種人只是守株待兔的運氣,出現這種人真太難了。期待堯、舜不如施行法治,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其實應該算進步的。
韓非子認為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其實也只是利益關係而已,就比如君臣,就要用更加嚴的法律來提防。所以韓非子要求剝奪一切獨立的經濟自由,因為他認為只要失去了人們的經濟自由,他才會完全依附於皇權,叫“勢不足以化則除之”。就是如果這個人的權勢你沒法使之馴化的話,就除掉他。所以韓非子是很倡導要嚴格,要殺人的。
但是他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解決執法者權力如何約束的問題。他知道要相互約束,但他不知道那個最高的王權應該怎麼樣約束,所以他認為對王權的無條件服從是根本的前提。為了防止人們的思想混亂,他提出了掃除私學的建議,這是個倒退,在教育上真是個倒退。
孔子倡導了私學,所以才會有了韓非,韓非受益就是來自於私學,但是他上來以後說不讓辦,這些學都不讓辦了。韓非不斷地強調利卻自己卻死於義,他為了保全韓國向秦王進言,還寫了一篇《說難》,表示自己知道這事很危險,最終還是被殺了。所以這個人從本性上還是講究義,為了韓國,他已經是秦國的座上客了。但是他為了韓國去得罪秦國,最後喪失了生命。這是韓非子,一個悲劇式的人物。
這個李斯叫“斯人如鼠”,能聽出來鮑先生特別不喜歡這個人,為什麼說這人如鼠呢?李斯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司馬遷寫他看到那個倉鼠,就是糧倉里老鼠長得特別肥大,見了人他也不跑。李斯就感嘆說,唉呀做老鼠也得挑一個好地,你看那糧倉裡面都當老鼠當得這麼棒。所以這人的出場,從司馬遷那開始寫,這人的出場就格調不高。所以他一輩子就是一種做老鼠的心態,永遠都想找一個好地兒好好混。
所以你發現當最後秦始皇完蛋了以後,李斯並沒有肩負起歷史的責任,而是怕了趙高,想要趨同趙高。但是事實上趙高是不會給他留任何機會的,所以李斯最後被殺,全家人都被砍頭。李斯給秦國出的主意也都是特別糟糕,兩招,一招叫暗殺,一招叫賄賂。他為了成功沒有絲毫原則,所以在成功地幫助秦統一六國以後,他就實施了大量更加殘酷的舉措。
秦二世登基以後,秦國十二個公子被砍頭,這都是李斯出的主意。所有秦二世的兄弟全部殺光,十個公主被肢解,公主都被肢解掉,公子高甚至要求被殉葬秦始皇。李斯用這樣的方法幫助新軍,所以後人說叫“李斯亡秦,兆端廁鼠。”
這個人就是從一開始看老鼠那個眼神就知道秦國都好不了,後來他出現了一個比他更壞的趙高。這趙高是完全沒有底線的,所以他選擇了跟趙高合作。但是趙高最終殺了他三族,三族就是族人的族。李斯死前受了五刑,這個特別慘。
一個是在臉上給他刻字,黥面,然後割鼻,鼻子割掉,斬足,腿砍掉。然後再割生殖器,然後最後砍頭,等於是慢慢折磨致死的。最後還有一招叫腰斬,就是經過這五行之後,頭都砍掉了之後然後再腰斬。所以這趙高對他的有多恨。一年以後這個趙高逼殺了秦二世,然後又二月,就再過第二年的二月,劉邦入咸陽。然後再兩個月項羽入關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叫“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整個這個秦王朝就這麼完蛋。所以李斯的品格和李斯的這些學術都是被鮑鵬山先生不斷地批評。
還有一個人叫張良,張良的介紹叫“綿軟的剃刀”。張良實際上是想復國的,還包括做過暗殺秦始皇這樣的事,但是他後來發現不行,他做不了這事,比他更合適幹這個事的人是劉邦。所以張良就放下了自己的願望,就成為了劉邦的一個謀士。
這個人是堪稱帝王師,就他跟孟子一樣,他跟劉邦的關係絕對不是主僕的關係,他跟劉邦的關係是他是老師,劉邦是聽他的。他最後對坐江山的事情一點興趣都沒有,你看除了他之外剩下的人都沒有什麼好果子。然後這個張良就消失了,從歷史上就消失,閉關不出,就做個顧問,所以這是張良。
還有一位要著重向大家推薦的就是司馬遷,我覺得鮑鵬山先生在寫司馬遷的時候真的是掏盡了心力。他對司馬公是特別崇敬,司馬遷和一般的史家大不相同,他與自己筆下的人同生死共掙扎。司馬遷是帶著情感寫歷史,讓我們看到了一部活的歷史,他沒有延續孔子定下來那種紀年法,按年來寫的。他用了紀傳體,這樣大膽地寫史,因為它更重視人而不是事。對人的命運,人的生命歷程的重視,使得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司馬遷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富有激情的史公追求者。他特別想當官,還曾經跟著漢武帝去到泰山封禪,所以回來以後覺得自己應該可以了,應該要就平步青雲了。結果在他工作了六年以後,李陵戰敗被俘,大家知道那個李陵碑。李陵去戰敗被俘了,這些事傳到朝廷以後,漢武帝是特別生氣,就問大家的意見,所有的人都能看出來漢武帝生氣。所以大家就在那說這該死,這人太壞了,咱們要怎麼怎麼樣。這時候漢武帝陰森森地問了一句司馬遷,這當然是鮑先生想的,然後說你的意思呢?
司馬遷這個人真的挺直的,他就講那些老人、小孩其實沒必要死,幹嘛要誅他們九族,李陵現在也不一定投誠。實際上李陵投誠這個事是特別複雜的一個事,李陵是立了特別多戰功的一個人,相反其他的人沒有出力。但是那人是漢武帝的親戚,所以漢武帝就沒責罰。反倒是一直在苦戰的李陵,幾千人打殺了對方几萬人。結果漢武帝說要把他們全殺,誅九族。
這時候漢武帝大怒,當即就判了司馬遷死刑。但是在漢朝的時候,死刑有兩種方式可以不死,一種方式是交錢,你可以交很多的錢,然後你可以免死,還有一種是宮刑。
司馬遷家裡沒錢,他選擇了宮刑,宮刑等於是一種侮辱了。宮刑了之後,這一年他47歲,但他沒有死,因為他還有人生的大事沒有完成。在三年以後,監獄裡邊坐了三年,李陵的冤情得到了昭雪,司馬遷也出獄。這時候司馬遷就放棄當官了,我不再當官,就做太史公,然後開始寫歷史,一直隱忍。
事實上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報任安書》,在《報任安書》當中,司馬遷痛快淋漓地表達了對漢武帝的不滿。他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這種話實際上很明顯是對皇權的挑釁。《報任安書》出來以後,他已經開始寫《史記》了,他是寫給那個在監獄裡邊的任安的。任安在向他們求救,所以他知道這封信如果寄給任安,就一定會被所有官府的人看到,但是為什麼他要在這封信裡面寫得這麼明白呢?因為這封信寫完以後,司馬遷就消失了。
所以鮑鵬山先生分析這封信是司馬遷的絕筆,他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大事了。我的《史記》就寫完,他已經可以無牽無掛地走了,所以寫完這本書以後司馬遷很快就去世了。這就是我們說司馬遷在歷史上的地位,透過一部《史記》得到了奠定。
而鮑鵬山先生曾經講過,他在一個風雨的夜裡,在年輕的時候讀《史記》的時候,就覺得這上面每一個人都栩栩如生,似乎都生活在自己身邊一樣。我們在這隻講了這麼幾個人,但實際上這裡邊還有誰呢?給大家簡單地念一下,比如說陳平,這是漢朝的宰相。賈宜、晁錯、東方朔、司馬相如、董仲舒、朱買臣、楊雄、王充、李固、梁冀還有宦官集團、黨錮群英、建安烈士、魏晉名士。諸葛亮、孔融與禰衡、曹丕、阮籍和嵇康。然後元康之英,還有陶淵明和謝靈運。
所以如果把這本書買來看一下,你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藝術簡史。當然它是從人的角度來寫的中國文化的簡史,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買來原著看一看。樊登讀書每年會給大家解讀50本書,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