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西漢與匈奴和親多年,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

作者:由 小玻璃談歷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3

西漢初期國家分裂嗎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匈奴的發展史。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追逐水草畜牧業為主。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遊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

他們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集團,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高原鄂爾多斯建立國家。

西漢與匈奴和親多年,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

他們所生活的地方自然環境比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因此匈奴的生存能力非常強。

他們可以稱為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馬和射箭。他們的箭術十分了得,可以騎在馬背上,從前後左右各個方向射箭,十分精準。因此匈奴雖然人數比較少,但是十分彪悍,勇猛異常。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於夏末商初被北遷之夏族淳維兼併為匈奴,世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司馬遷把他們看作是炎黃子孫。

西漢與匈奴和親多年,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

匈奴為什麼要侵犯其他國家?

首要的原因是生存需要,那時候匈奴所在的地區自然環境惡劣,旱災雨雪頻發,他們沒有足夠的糧食來維持生存。匈奴以遊牧為主要生產方式,原始的奴隸制社會結構,還留有原始社會殘餘,如父死娶母、兄死娶嫂等,文明程度相對較低。

他們崇尚武力,因此對於所需要的東西能夠想到的就是搶。

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直到敘至戰國時代或是趙國李牧時代時,才用“匈奴”這個詞。他指出:“冠帶戰國七,而三國(按,指燕、趙、秦)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也就是說,在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後來到了秦國,秦國的大將軍蒙恬也是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線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被打怕了,不敢再犯。

西漢與匈奴和親多年,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

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控制了西域。

西漢初期,政局不穩,國家貧弱。也沒有可以打仗的將軍,因此漢高祖劉邦採取了和親的辦法。後來經過文景之治,西漢發展迅速,積蓄了財富,發展了生產力。

一開始漢武帝也是採用的和親政策,但匈奴接受和親仍然肆意騷擾,搶奪資源。漢武帝少年英發,忍無可忍,決定出兵對匈奴進行討伐。他對匈奴用兵44年,多次對匈奴發動大規模戰爭,最終也是兩敗俱傷。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說:“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強弱之時,裝置征討,作《匈奴列傳》第五十。

西漢與匈奴和親多年,到了漢武帝時期為何打破了這個傳統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漢元帝劉奭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嫁與其為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

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

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過胡夏。經過歷史變遷,逐漸與中原融合。

司馬遷將匈奴視為炎黃子孫之一,將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定位為中華民族內部的一場悲劇,雙方都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管是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還是作為現在的我們,都是希望和平,不要同室操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