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作者:由 清水空流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4

為什麼漢武帝評價那麼高

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激憤之作,對於外戚和酷吏極為的不滿,這也是司馬遷為何刻意抬高李廣的原因。但在所有的外戚裡,唯獨一人司馬遷對其評價極高,此人就是魏其侯竇嬰,此人文武雙全,智勇兼備,他的被殺更多是政治犧牲品,是漢武帝告誡太后,今後外戚不許干政。竇嬰這個外戚非常有意思。他是竇太后的親侄子,是景帝在位的時期第一外戚,但他被重用,封侯爵完全是憑本事吃飯,而且忠於皇室,七國之亂立有戰功。可偏偏是這樣一個政治優勢很明顯的人,沒有政治頭腦,最終把牌打得稀爛,被誅三族。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當初竇太后希望漢景帝立梁王劉武為皇太弟的,竇嬰站出來反對,堅決維護父死子繼的權力交接制度。竇嬰就這樣被竇太后逐出皇宮,革除竇氏族籍。但他贏得了景帝的信任和好感。竇嬰作為竇家人,他的姓氏和血緣就註定了他天生政治派系就是竇氏外戚。這時候他不想著為竇太后的權力說句話,反而維護了景帝的權力。這實際上就是政治站隊。此時的竇嬰雖然被罷官,但發達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在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漢景帝讓竇嬰叫來當大將軍。監督正在平叛的周亞夫。景帝讓竇嬰當大將軍,不僅是因為竇嬰站了景帝的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竇嬰還是竇氏外戚的人,是竇太后的人,自己人才放心。景帝信不過別人,這個任務和機遇就是給自己人準備的。整個七國之亂,竇嬰就帶兵駐守了滎陽,一仗沒打,回來直接封魏其侯了,還成為太子劉榮的太傅。竇嬰封侯就是景帝對他站隊的補償。

但出人意料的是,後來景帝要改立劉徹為太子,竇嬰作為劉榮的老師,他必然要站在景帝的對立面,但在劉徹已經被立為太子,他還跟景帝據理力爭論個對錯。這顯然就是犯渾,劉榮被廢。他這個太子太傅也就沒有價值了,而竇嬰也打上了劉榮標籤,從那以後,雖然竇嬰人還活著,也有魏其侯的爵位,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卻基本畫上了句號。景帝也不會再用他,這就意味意味著,漢武帝也不會把竇嬰當作自己人。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當初他反對景帝“兄終弟及”,現在他又反對景帝“廢長立幼”。看上去,他兩次政治投機下注,都是為了皇帝著想,但實際上呢,竇嬰第一次反對景帝。是因為維護了景帝的權力,所以景帝給他機會當大將軍,撈功名。而竇嬰第二次反對景帝,卻恰恰干預了景帝的政治安排。從此之後,竇嬰就被閒置了。如果不是有竇太后,竇嬰很有可能提前被殺。 漢武帝繼位後,親媽王娡升為太后。王家外戚代表田蚡為太尉。上一代外戚代表竇嬰為丞相。唯獨沒有武帝的人。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武帝是少年天子,權力不在武帝手上,權力在竇太后手上。所以竇嬰能做這個丞相。這也說明武帝的勢力很弱。竇嬰為了證明忠於皇帝,支援武帝搞儒家學說,把大量竇氏家族中當官的趕出長安。雖然為此證明了自己的忠心,但也意味著,一旦發生意外,無人替竇嬰講話,竇嬰根本沒弄明白,他是外戚,只能忠於竇氏。他為武帝做的再多,武帝也不可能信任和重用他,就算重用外戚那也是田蚡。最後竇太后看不下去,一句話把竇嬰這個丞相罷了。讓你當丞相是為了讓你維護竇氏利益。而不讓你拆臺的。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明堂事件之後,竇嬰和田蚡都被罷官,但是田蚡是假罷官,竇嬰是真罷官。田蚡可以憑藉著國舅的身份很快複製,竇嬰卻沒有這個機會了,在竇太后過世之後,竇嬰才知道他的權力來源於何處,但現在才明白也晚了,竇嬰身邊的門客也就都跑到田蚡那裡。而灌夫一事,成為了兩大外戚博弈的焦點,最終以竇嬰失敗而告終。有句話叫識時務者為俊傑,顯然,竇嬰沒有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竇嬰為灌夫這個敗類出頭實在是得不償失。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公元前131年冬,魏其侯竇嬰被斬於市。理由是“竇嬰矯詔”。但這樁西漢初年最大的無頭公案,至今也沒有定論。而這個坑很有可能是漢景帝自己設計的,他給了竇嬰一份遺詔,卻故意沒有存檔,目的就是為了武帝有致竇嬰以及竇氏家族為死地的理由。即便是真有,武帝也可以不承認,田蚡也可以說沒有,畢竟讓竇嬰死的人太多了。漢武帝卻藉機也將王家外戚田蚡一併除掉,漢武帝成最大贏家。

漢武帝殺竇嬰,絕對是冤殺,目的就是不許外戚干政

竇嬰就是典型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他在權力場混了一輩子,可是對權力一無所知。他既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能上去,也不知道為什麼上不去。他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權力來源,也沒有搞懂權力的心思。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