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文化觀察丨禮在時光裡的變遷

作者:由 大眾網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5

孔子禮樂思想什麼意思

文化觀察丨禮在時光裡的變遷

□本報記者 於國鵬

本報通訊員 王君

春節前後,免不了串門走親戚。所謂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各地禮俗往往有些差異。尤其到外地會朋友走親戚的,都不約而同地會先打聽當地禮俗,擔心失了禮數引起誤會。有些人說的“社恐”,恐怕與此多多少少有點關係。

事實上,今天,除了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對禮的要求早已沒有以前那麼煩瑣和嚴格。日常生活中,一個人能在言行上做到孝老愛親、尊重他人,就往往被大家稱為知禮懂禮了。

從古到今,禮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不同歷史時期,對禮的學術研究又展現出怎樣的不同面貌?丁鼎教授主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禮學通史》(全三卷)對此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考察、梳理和總結。

“三禮學”第一部通史

在古代,除了節日祭祀或者婚喪嫁娶之類的大事,即使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要嚴格遵守各種禮儀。這些禮儀又滲透融入生活中,甚至直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禮的很多內容,又以不同方式被傳承至今。比如,孔子在《論語》中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說,和同鄉人一起飲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再出去。鄉飲酒禮如此,這種禮儀也會延伸到其他場合或活動中,由此在整個社會營造出尊老敬老的氛圍。這種對年長者禮讓與謙恭的品行,從古到今都是受到推崇和稱讚的。

禮並非是靜態的存在,而是因時因勢而變,不同時代對禮的描述和闡釋也往往出現很多變化。那麼,在不同時代,禮的內容發生了怎樣的發展變化,其源流脈絡又是怎樣的?《三禮學通史》(三卷本,共112。5萬字)解答的正是這些問題。

該書由多位學者協同攻關,經過十餘年的辛苦努力合作完成。主編丁鼎教授介紹,《三禮學通史》將“三禮學術史”置於歷代社會文化和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和研究,對中國“三禮學”從先秦至今的學術發展史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總結,不僅分析論述了各個朝代代表性禮學家的治學特點和學術成就,而且還對他們的學術著述進行了較為細緻的考察和探析。同時,本書還探討了不同時代“三禮學”與社會思潮、政治制度之間的相互影響,揭示了“三禮學”在中國歷史上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在《三禮學通史》出版之前,丁鼎教授主持的《三禮學通史》研究課題於2009年由國家社科規劃辦批准立項為國家社科基金專案,2016年順利結項,成績優秀。2020年3月,《三禮學通史》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立項。

我國學術界關於“三禮學”通代學術史的研究,一直處於空白、闕如狀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陳祖武感慨,《三禮學通史》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要基礎性研究專案,“無所依傍,難度極大。”學術界評價,這套書的出版問世,填補了“三禮學”通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學術拓荒的重要意義。

一種“禮”的文化正規化

為什麼要研究禮,禮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何在?《三禮學通史》對此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闡釋。

“禮”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禮”是指規範制約社會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或道德理性。

孔子最重要的歷史貢獻之一就是建立起以“禮”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學說和倫理道德學說。因此,我們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禮”。孔子所整理傳承下來的儒家六經是儒家思想學說的主要載體。我國古代學術界普遍認為“禮”是儒家六經中的核心思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無不滲透著濃重的“禮”學內容。

儒家禮學思想的最主要的載體就是“三《禮》”,就是《周禮》《儀禮》和《禮記》三部經典。既然孔子整理傳承下來的儒家六經的核心思想是“禮”,那麼可以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禮”。

既然可以論定孔子的思想體系核心是“禮”,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或主體,那麼就可以說,“禮”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如現代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所指出:“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歷史上,漢儒所總結概括的“三綱五常”,魏晉玄學所探討的“名教”,以及宋明理學中“形上化”的天理,其實都是“禮”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表現形態,或者說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儒家學者對“禮”的不同認識和不同的命名。

禮與文化之間體現著一種怎樣的關係?學術界認為,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看作為一種“禮”的文化正規化。

中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倡導的“禮”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特質。也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或表徵就是“禮”。中國數千年曆史所積澱的傳統文化就是“禮”的文化,中國古代政治就是“禮”的政治,中國古代歷史就是“禮”的歷史。在中國古代,“禮”的發達程度,“禮”在整個民族精神和社會政治中的作用,都有著獨特的、極其重要的文化意義。

與時俱進的“三禮學”

“三禮學”的研究又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

“三《禮》”這三部儒家經典雖然均肇始於先秦時期,但三者的性質和編纂成書各有不同。《儀禮》十七篇是孔子當年“刪述六經”時所編纂傳授下來的六經之一——“禮”經。《禮記》四十九篇則是孔門七十子後學所撰各種禮學文獻的選集,是一部有關秦漢之前儒家禮學思想的資料彙編。而《周禮》一書雖不見於傳世先秦文獻的記載,但基本上可以斷定是成書於先秦時期的一部記述王室職官的典籍。

“三禮學”的內容豐富多彩,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各個門類的學問。甚至可以說“三禮學”的主要載體——“三《禮》”,相當於我國上古時期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把“三《禮》”作為研究物件的“三禮學”在我國古代也一直處於“顯學”的地位。

我國曆代從經學的角度詮釋“三《禮》”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大大充實了禮學的內容。這些禮學研究著作既是歷代學者對“三《禮》”的認識,也是歷代禮學家的哲學觀念、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集中體現。可以說,“三禮學”的發展史,鮮明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觀念及社會生活的演變過程。

但是,如果與《詩經》《尚書》《周易》《春秋》其他儒家四經方面的學術史研究相比,有關“三禮學術史”的研究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

此前,學界尚無人對“三禮學術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尚無一部有關“三禮學術史”的通史專著。這與“三《禮》”在我國古代社會和學術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發生過的重要影響是很不相稱的。

對於《三禮學通史》的出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虞萬里表示,“一編在手,二千年之禮學遞嬗盛衰歷歷如示諸掌”。

專家評價,這套書的編纂出版,不僅對傳統禮學的現代闡釋具有開拓性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我國古代社會史和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該書不僅可以作為一般讀者深入研習“三禮學”、準確理解儒家禮樂文化的津樑,而且對於我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