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回望》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作者: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3-02-07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惟有臨摹什麼意思

《回望》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回望》

作者:金宇澄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1日

《回望》 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金宇澄

上海作家,著有長篇滬語小說《繁花》,中短篇小說集《迷夜》,隨筆《回望》等。

致敬辭

信件、日記裡往往燒錄著最真實的人生體驗,而這些材料人們總是傾向於隱藏甚至銷燬。金宇澄在《回望》中,以最為得體的形式,呈現父輩的信札與口述材料,從中我們得以感知一個江南普通讀書人家庭近百年來的悲愁與歡欣,並藉此感知那些被遮蔽在正統歷史敘事和文化符號冰層下面的中國人靜水深流的生活。書中最為動人的,是無數具體的名物,人的名字、器物的名字、書籍的名字、村莊、街道、店鋪甚至公交車輛的名字,它們在回望中復活成曾經有過的生命,且平等地攜手向我們走來。

我們致敬《回望》,作者以實驗性的非虛構手法,為我們留下了20世紀普通人物生活的樣本,並重現不復存在的舊日生活場景。這種重現,本身就是創造。

答謝辭

寫這本書,有很大的偶然性,也像有一種必然,彷彿我有過長期準備,是等到了某一個契機,才被完全帶動起來。某位文學前輩說:“生命是這樣,它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臨摹。”

非虛構的“臨摹”,能到什麼程度,收集細節能到什麼程度,我能發現什麼?

我發現了舊時代的對話、信文和畫面,以及那些早已坍塌的陳舊舞臺,仍然有頑強的生命力,它們同當下的讀者,仍然有牢固的連線紐帶,它們是記憶、敘事必須佔據的主要空間。我的狀態,只在於仔細爬梳,亦步亦趨,如履薄冰,我奢望依賴這些反差與對照,建立通往世界、社會、生命及人性的某個狹窄的入口。

在歷史長河中,個人的作用,往往極為弱小,我曾寫過這種小說對白:人其實不是一棵樹,是一張樹葉,每年有那麼多落葉,都去哪裡了,都不見了。

希望這本書,能表達個人歷史的某種體悟與啟示。在我眼裡,這些記憶與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鬚,那麼鮮亮,也那麼含糊而羸弱,它們在靜然生髮的同時,也迅速脫落與枯萎,隨風消失,在這一點上說,如果我們回望,留取樣本,是有意義的。

感謝讀者,感謝責任編輯陰牧雲女士,感謝評委,感謝《新京報》和騰訊網。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