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讀史】有孺子歌曰是什麼意思古人有關年齡的代稱_ 生活服務_ 光明

作者:由 政府決策智庫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7-12

有孺子歌曰是什麼意思

古人有關年齡的代稱

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王全營

古人有關年齡的代稱

古人有時候說到年齡時,不直接說出某人或者自己多少歲,而是使用與年齡有關的代稱。這些代稱大多源於古代典籍,比如人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等,就是源於孔子《論語·為政篇》的一段話:“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後人們就用“志學之年”代稱15歲、“而立之年”代稱30歲、“不惑之年”代稱40歲、“知天命”代稱50歲、“耳順”代稱60歲、“不逾矩”代稱70歲。再如人們常說的幼年、壯年、耄耋之年,源於《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頤。”《幼學故事瓊林·老幼壽誕》:“稱人生日,曰初度之辰……三朝洗兒,曰湯餅之會;週歲試周,曰晬盤之期……行年五十,當知四十九年之非……百歲曰上壽,八十曰中壽,六十曰下壽;八十曰耋,九十曰耄,百歲曰期頤。童子十歲就外傅,十三舞勺,成童舞象;老者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除了年齡代稱,壽辰也有代稱。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尊老敬老是幾千年的優良傳統,老人年歲大了,晚輩都會給他們做壽,壽辰的代稱也非常豐富,除了上文說到的生日曰初度及下壽、中壽、上壽三壽外,人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是“米壽”“茶壽”了。“米”字拆開來是“八十八”,故稱88歲為米壽;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為“二十”,中間的“人”字分開即為“八”,和底部的“木”字即“十八”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108,所以稱108歲為“茶壽”。

另外,壽辰的代稱還有“還歷壽”,按干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61歲壽辰為“還歷壽”。“喜壽”,因“喜”字的草書近似“七十七”,故稱77歲為“喜壽”。“白壽”,因“百”字去掉一橫是“白”字,故稱99歲為“白壽”。“期頤”,指100歲。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孫希旦集解引方士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今送汝歸,予以千金之產、期頤之壽,於願足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是特指某歲的代稱,如“眉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賀老人壽辰稱為眉壽。祝人壽辰時使用的詞語還有:高壽、久壽、萬壽、耄壽等。

筆者在編、校稿子時,常遇到有作者誤用年齡代稱的現象,如說三四歲小兒為“襁褓”、五六歲棄兒為“棄嬰”等。下面我們基本上按照年齡順序簡要介紹一些年齡的代稱。

“嬰兒”:新生的幼兒。語出《道德經》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宋蘇軾《虔州崇慶禪院新經藏記》:“嬰兒生而導之言,稍長而教之書。”“湯餅會”: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因備有象徵長壽的湯麵,故稱。元張翥《最高樓·為山村仇先生壽》:“願年年,湯餅會,樂親情。”也作湯餅宴、湯餅筵。“牙牙”:象聲詞,不到一歲的小孩。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週歲。唐李商隱《驕兒詩》:“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襁褓”:本意是指揹負嬰兒用的帶子和包裹嬰兒用的被子,後來泛指嬰兒包,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

用於嬰幼兒的代稱還有:嬰提、嬰稚、嬰孺、赤子、襁裼、孺嬰、始黃等。

“孩提”:指幼年。《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垂髫”:髫,指古代兒童下垂的頭髮,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年。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童齔”:指兒童時期。《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舊唐書·裴休傳》:“休志操堅正,童齔時,兄弟同學於濟源別墅。”“髫齔”,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借指幼兒。《淮南子·泛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高誘注:“黃口,幼也。”“總角”: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借指八九歲至十二三歲的少年。語出《詩經·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總角之交,指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

用於幼年的代稱還有:孩乳、孩孺、齔髫、垂髮、垂髻、髫小、髫稚、髫齒、髫髻、齠齔、始齔、孺齒、童稚、幼學、黃口小兒、黃口孺子、外傅之年等。

“成童”:年齡稍大的兒童。《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範寧注:“成童,八歲以上。”《禮記·內則上》:“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後漢書·李固傳》:“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遊學洛陽。”“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別指13歲及15歲以上的成童之年。語出《禮記·內則上》:“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注:“先學勺、後學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明張煌言《<寄零草>序》:“餘之舞象,輒好為詩歌。”“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漢賈誼《新書·客經》:“古鎮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髮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豆蔻年華”:指少女的青春年華。豆蔻是一種草果,尚未大開時的花朵形如女子懷孕之身,南方人稱為含胎花。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的青春年華。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及笄”:女子15歲的代稱。語出《禮記·內則上》:“(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是女子頭上插的髮簪,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插上笄,表示已經成年。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姐》:“年方及笄,荷粉露垂,杏花煙潤,嫣然含笑,媚麗欲絕。”

“破瓜之年”:女子16歲。瓜字拆開為兩個八字,二八為十六,故稱。晉孫綽《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時,為郎情顛倒。”“摽梅”:女子待嫁的年齡。《詩·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寶七兮;求我庶士,怠其吉兮。”意思是梅子成熟而落下,以後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結婚年齡。唐鄭世翼《看新婚》詩:“初笄蒙桃李,新妝應摽梅。”“待字”:《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笄而字。”意思是女子成年待嫁才取名字,後來就稱女子待嫁為待字。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霍筠》:“孀居無子,賴有一女,名宜春,才十八,待字於家。”“待年”:女子待年長而聘。《後漢書·皇后紀下·獻穆曹皇后》:“操進三女憲、節、華為夫人,小者待年於國。”李賢注:“留住於國,以待年長。”後因以稱女子待年長而聘為待年。

用於少女的代稱還有:綺年、妙齡、碧玉年華、桃李年華、錦瑟年華、花信年華等。

弱冠:男子二十來歲的年齡。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始室”:三十歲。語出《禮記·內則上》:“(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後因以始室指三十歲。陶潛《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弱冠逢世祖,始室喪其偏。”“艾老”:五十歲的代稱。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第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知非之年”:50歲的代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到五十歲時候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過失,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50歲。唐白居易《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用於青壯年的代稱還有:始冠、有室、茂年、壯齒、克壯、半百、艾年、知天命、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等。

“徐娘半老”:尚有風韻的中年婦女。語出《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清眠鶴主人《花月痕》第四十三回:“徐娘雖老,風韻猶存,竟會想出這個令來。”

“花甲”:指60歲。古代用干支紀年,十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搭配——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年週而復始,因稱花甲、花甲子,後亦指60歲。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之一:“況我剩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耆”:古稱6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見前)。曹植《求自試表》:“伏見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聞矣。”

用於60歲的代稱還有:耆年、年屆花甲、耳順之年、杖鄉之年等。

“古稀”:70歲。語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70歲的代稱。清平步青《霞外攟屑》:“公早貴,致位宰輔,壽臻古稀。”“耄耋”:指八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龍鍾”:衰老、年邁。《宋重修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唐沈佺期《答魑魅代書寄家人》:“龍鍾辭北闕,蹭蹬守南荒。”清王韜《淞濱瑣話》:“此數十寒暑中,自孩提無知以迄乎龍鍾待盡,其間或疾苦,或顛連,或憂愁,備人世諸苦惱而一身受之。”

“黃髮”:指年老,亦指老人。老人的頭髮由白變黃。《尚書·秦誓》:“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唐杜甫《玉臺觀》之一:“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黃髮老漁樵。”“皓首”:滿頭白髮,指年老,亦指老人。《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熲,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曹植《與楊德祖書》:“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非要之皓首,豈今日之論乎!”

“鮐背”:代指長壽老人。語出《詩·大雅·行葦》:“黃耇臺背,以引以翼。壽考維祺,以介景福。”鄭玄箋雲:“臺之言鮐也,大老則背有鮐文。”《爾雅·釋詁》:“鮐背,壽也。”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面板,故稱。

用於八九十歲的代稱還有:皓首、斑白、黃髮、耆宿、耆耋、耄老、耋艾、耋老、耋壽、黃髮臺背、黃髮鮐背、耄耋之年等。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