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孟子日課168丨你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

作者:由 稷下之風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7-14

以先覺覺後覺什麼意思

孟子日課168丨你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

今天是孟子日課第168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

萬章問:

有人說,伊尹是靠烹調技術來接近商湯,求得任用,有這回事嗎?

割烹,是廚師宰割、烹調之事。要,是幹求。我們來看當時的說法。《墨子·尚賢篇》言:

昔伊尹為莘氏女師僕,親為庖人,湯得而舉之。

《史記·殷本紀》言: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幹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之媵臣(商湯后妃的陪嫁奴僕),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至於王道。

人一旦出名,各種說法就來了。英雄的出身自然也就為人所樂道。伊尹當初是否自降身份,也、透過鑽營而得商湯的相位。萬章問的就是此事。

孟子日課168丨你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繫馬千駟弗視也。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幣聘之,囂囂然曰:‘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

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事實的真相如何呢?孟子說:

沒有,不是這樣的。

凡出而大有作為的人,其窮居必大有涵養。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伊尹在未出仕時,躬耕於有莘國,不過一介農夫,卻志向遠大,欣慕愛樂堯舜之道。

何謂堯舜之道?達則可以兼善天下,窮則可以獨善其身。

伊尹此時雖然沒有擔負天下之責,卻知道自尊自重。倘若不合道義,不但不為小利所動,縱使以天下的財富作為他的俸祿,縱使有四千匹馬給他,他也不會看一眼。

至於小利,倘若不合道義,一點也不給別人,一點也不拿別人的。

伊尹律己之嚴,原則性之強,在身為農夫時就如此。

商湯聽說他的賢名,派人拿著聘禮去聘請他。他卻淡淡地說:

我為什麼要接受湯的聘禮呢?我為什麼不就住在田野之中,以堯舜之道自得自樂呢?

伊尹當時的想法可能是,自己於世無所求,樂在其中。一旦受聘出山,必然為世俗之事所擾,就很難自在了。

商湯也是鍥而不捨,三請伊尹。在這過程中,伊尹也在思考,最終幡然改變初衷,說:

我住在田野之中,以堯舜之道作為個人的快樂,只是徒然嚮慕而已。與其心慕堯舜之君,何如使現在君主做堯舜一樣的君主?與其心慕堯舜之民,何如讓現在的百姓做堯舜時代的百姓呢?親眼見到堯舜之道行於當代。

伊尹的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巨大之轉變,只因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也影響了歷代賢哲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上天生養這些民眾,稟賦雖無不同,聞道卻有先後。在眾人之中,聞道先的,就叫先知先覺。天生這些先知先覺之人,不是讓他們獨享這份先知先覺,而是要啟迪喚醒後知後覺。

我,是百姓中的先知先覺者,有責任拿堯舜之道使現在的人有所覺悟。不是我去讓他們覺悟,又有誰去呢?

聞道不分早晚,無論是先知先覺,還是後知後覺,都是在積極向上求索,可悲的是不知不覺之人。

孟子日課168丨你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伊尹

自任

以先知先覺之責,想著天下的男女百姓,還有得到堯舜之道的恩澤,就覺得是自己把他推到山溝去的。因此,他把天下的重擔挑在自己肩上,便說服湯討伐夏桀、拯救百姓。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孟子·萬章上07》)

天下國家之本在身,必己身正,然後可以正人,所以孟子認為:

我沒有聽說先使自己屈曲,之後還能去匡正別人的;更何況使自己受到侮辱,卻能匡正天下的呢?聖人的行為,可能各有不同,有的疏遠當時的君主,有的靠攏當時的君主,有的離開朝廷,有的留戀朝廷,歸根結底,都是潔身自好。沒有枉己辱己之事。

我只聽說伊尹用堯舜之道幹求商湯,沒聽說他切肉做菜之事。《伊訓》裡說:

上天討伐夏桀,是從他自己的宮室開始的,我只是從亳邑開始謀劃罷了。

牧宮,是夏桀的宮殿。亳,是商湯的都城。或許並沒有所謂的真相,歷史就是一扇羅生門,不同價值傾向的人,總會對歷史做出不同的詮釋,而儒家總是以一種奮發向上的狀態出現。

孟子日課168丨你是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