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作者:由 瑞讀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05-16

中不自亂也什麼意思

一、

《老子》中有“恍兮惚兮”一詞,我們現在一聽“恍惚”一詞,就理解為精神散亂,昏頭昏腦。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其實,“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兩字意謂心地光明,飄散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

正解、誤解是否也是一體兩面的衍生?

詞有誤解,名言也有誤解。

比如有人喜歡引用拿破崙說的“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難字”。乍聽很有氣魄似的,其實,拿破崙就太“自是”,所以變成拿破了輪,結果還是要失敗。只引用拿破崙的話,沒有看到拿破崙的一生,拿破崙有他偉大之處,但在戰功上他是像項羽一樣的人物,並沒有真正的成功。他的字典裡面沒有難字,那就是老子說的“自是”,“自是”的人身居高位則容易剛愎自用聽不進有益的意見。

所以,成功果然很難,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人不自是,才能開彰大業並守持住。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真正學佛學道,關鍵還是不要“自是”,不要“著相”,只要到某一階段,必然變化氣質,心境開朗,雖不能返老還童,至少也能心境平和、身心愉悅。

二、

一般來說,我國北方民風,溫柔敦厚,樸實無華。方方正正,頂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發展。而思想跳脫、空靈優雅的文化,則誕生於南方之地較多。

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屬於齊魯文化的傳承,具有北方樸實敦厚的氣質。老子的文章,瀟灑而有韻律,具有南方文學的風格。

包括楚辭,以及詞賦等華貴美麗的文學作品,出於南方較多。後代思想的發展,修道、修佛的老莊、禪宗也在南方較多。

三、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我們知道《易經》是儒家“四書五經”裡的“五經”之一,歷代都是儒家學者必讀書目,孔子讀《易》都因為反覆翻看太多次導致“韋編三絕”,就是把串聯《易》這本竹簡書的皮繩翻斷了好幾次。古代的書是竹簡書,一般都用皮繩串聯起來。

其實“老莊”與“孔孟”之道,追源溯流都是從《易經》的淵源而來。

老子每舉事例,即正反兩面都說到,這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作用。

《易經》,是哲學中的哲學,經典中的經典。它認為一體都含兩面,兩兩分化,便成多面。

像曲直之間,老子指出“曲則全”,就是在特定情況下曲比直要更好。比如善於言詞的人,講話只要有一些曲轉就圓滿了,即可達到目的,又能彼此無事。若直來直往,有時傷人,事還行不通。不過曲線當中,當然也須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則,老是轉彎,便會滑倒而成為大滑頭了。曲直之間有如兵法的運用,如岳飛所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老子又說:“察見淵魚者不祥。”真正懂《易經》的人也有一句話叫“善易者不卜”,真正通《易》的人不會給自己算卦,也不願意做什麼未卜先知的人,他們知道“卦”是會變的,不是固定的,預測並不是預知。

人何必需要前知呢?萬事還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於追求的意味。

四、

為何說“儒道”思想皆源自《易經》?如何讀《老子》?不自是故彰

秦漢以上的思想、學術,道與德兩個字,往往是各自分開的。道,是形而上的“道”,它與形而下的“德”字對稱。德,是代表用,德者,得也。德是良好行為的成果。

只有好句,不能構成一篇好詩,有好句無好詩,便非好文章。好的文章是全面的,絕不能拿一句來代表全體。我們讀古書同樣容易犯此毛病,往往斷章取義,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記了全篇的大義所在,所以不能透徹瞭解,不能融會貫通。

讀《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讀,要完全瞭解它的宗旨,以原書原文來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