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德不配位,必有災禍!原來應該這樣做……

作者:由 張其成國學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2-29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什麼意思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德不配位,必有災禍!原來應該這樣做……

“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卦是柔到極點的,它六根爻都是陰爻,但是動起來的時候最為剛強,這就是物極必的,內心越穩重越安靜的人,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動作就越方正。

“後得主而有常”,坤卦的卦辭說“先迷後得主”,先要迷失方向,後來才找到主人,這就有了“常”,“常”就是永恆的,也就是天道,坤需要找到主人才能發揮出它柔順的品性,所以要順應天。

“含萬物而化光”,它含容萬物化生出來的就是一片光明,“光”可以作“光明”,也可以作“廣”,坤包容萬物,所以才極為廣大,就像大地承載萬物,所以是最廣大的。

“坤道其順乎”,坤之道大概就是非常柔順吧。“承天而時行”,因為它順應天道,按時而行。

德不配位,必有災禍!原來應該這樣做……

然後是非常有名的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兩句話引起一個事件:在西漢末東漢初,也就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時候,佛教傳入中國,剛開始中國人是不接受的,認為佛教講的“空”就是老子講的“無”,都是一回事。但是後來佛教的傳教士看到了這兩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發現這就是佛教講的因果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即報,從此佛教就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跟中國文化融合了。

一開始佛教說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這些義理不被中國人尤其是上層知識分子接受,但是跟《易傳》一聯絡,這是因果報應,一下就被中國人接受了,這是佛教中國化的關鍵。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積累善德的人家必定會有福報,而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會遺留下災禍,古人是很少說“必”的,“必”就是一定,這就是因果報應,這種因果觀念就是從《周易》裡建立的。

德不配位,必有災禍!原來應該這樣做……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臣子弒殺君主、兒子弒殺父親,並非一朝一夕的緣故,不是一時衝動,作惡是長期逐漸發展而來的,這是由於沒有早早地辨清初始的苗頭,“辯”通“辨”。

這句話,實際上是解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所以坤卦講的就是一個順應過程,任何事物都是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善行和福報是慢慢積累的,惡行也是慢慢積累的,最後大臣把君主殺了,兒子把父親殺了。這裡強調的就是要種因,不要求果,出現一個果,一定要去考察它的因。

還有一個胡雪巖的故事,他是徽州人,徽商的代表:胡雪巖在杭州開藥店,取名餘慶堂,就是出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可是後來發現跟別人重名了,胡雪巖就把餘慶堂改成慶餘堂,因為他姓胡,所以就叫胡慶餘堂,現在成為中國四大老藥號之一,運營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