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

明代薛瑄《從政錄》名句輯錄,滲透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可資借鑑

作者:由 書海夜航 發表于 文學日期:2021-12-30

心存正大其道光明是什麼意思

助讀資料

明代薛瑄《從政錄》名句輯錄,滲透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可資借鑑

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明山西河津人。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中授監察史,因忤宦官王振,下獄論死,尋得釋。景帝嗣位,召起大理寺丞,遷南京大理卿。英宗復辟,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致仕告終,居家講授理學。著有:《文集(二十四卷)》、《讀書錄(十一卷)》、《理學粹言》、《從政名言》、《策問》、《讀書二錄》等。其中《讀書二錄》是集薛瑄理學思想大成的代表作,也是他平生所作讀書筆錄或讀書心得之集中總彙。

《從政錄》

【原文】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惟親歷者知其味。餘忝清要,日夜思念,於職事萬無一盡,況敢恣肆於禮法之外乎?

【點評】“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在社會上、在單位裡,很多人總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慨談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從不思考自己是否已具備“被重視”的能力和基礎。退一萬步講,即使你已經具備了這種能力,也要看機緣有沒有這樣的巧合,上天給不給你機會。此時,不妨抱定“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的心態。薛瑄說:“惟親歷者知其味。”真是精闢,我就是個親歷者,所以更深諳其中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原文】程子書“視民如傷”四字於座側,餘每欲責人,嘗念此意而不敢忽。

【點評】“視民如傷”,語出《左傳·哀公元年》:“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副也。”其意為:對待百姓像照顧有傷病的人一樣。宋大儒程顥任縣官時,書“視民如傷”四字為座右。

【原文】凡國家禮文制度法律條例之類,皆能熟視而深考之,則有以酬應世務而合乎時宜。

【點評】“在其位,謀其政”,幹什麼就要研究什麼,就要精通什麼,這個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官場。

【原文】作官者於愚夫愚婦,皆當敬以臨之,不可忽也。

【點評】必須學會尊重他人,而且是由衷的,那種對上恭,對下踞者,只能說明其沒有教養。這個原則也不僅僅只適用於官場。

【原文】學者大病在行不著,習不察,故事理不能合一。處事即求合一,處事即求合理,則行著習察矣。

【點評】《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做事卻不明白為什麼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道所以然,一輩子隨波逐流而不明就裡。這樣的人很多。“處事即求合一,處事即求合理”,做人做事要力求“知行合一”要力求符合道義。

【原文】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點評】為人處事,應深思熟慮,三思而行。衝動是魔鬼。

【原文】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

【點評】“一字不可輕與人”,我理解是要慎於著述。亭林先生《日知錄》卷21《文須有益於天下》:“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語,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一笑不可輕假人”,從字面上理解是“不輕易對人笑”,我理解是不可無原則地“媚於人”,不可趨炎附勢。

【原文】至誠以感人,猶有不服,況設詐以行之乎?

【點評】以至誠去影響他人,還是有人不接受,何況以欺詐呢?這話說得有點迂了……

【原文】防小人密於自修。

【點評】修煉自我固然重要,但防小人更重要。精闢!

【原文】事最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皆當以慎重處之。

【點評】細節決定成敗。

【原文】丙吉深厚不伐,張安世謹慎周密,皆可為人臣之法。

【點評】丙吉,西漢名相。漢昭帝死後無嗣,新即位的昌邑王荒淫無道,丙吉說服霍光立武帝曾孫、戾太子之孫,是為漢宣帝。《漢書·丙吉傳》記載,有擁戴之功的丙吉對此絕口不談,“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張安世,張湯之子,與霍光共謀廢昌邑王,立宣帝。為人處事,不可張揚,一定要低調,否則可能禍患旦夕而至……

【原文】論萬事皆當以三綱五常為本。學者之所講明踐履,仕者之所表倡推明,皆當以三綱五常為本。舍此則學非所學,仕非所仕也。

【點評】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仁義禮智信,今天也要堅持。三綱,我不敢評論……

【原文】按物太宜含弘,如行曠野,而有展布之地,不然太狹,而無以自容矣。

【點評】人一定要有胸懷,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所謂胸懷,就是能容人,能容事。

【原文】左右之言不可輕信,必審是實。

【點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領導者,一定要提防身邊的人。他們想向你滲透的東西,未必都出於公心,當心“禍起蕭牆”!

【原文】為政通下情為急。

【點評】作為領導者,最可怕的就是“被高高在上”,耳目壅塞,不知下情。

【原文】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未至也。《書》曰:“我務省事。”則民不得其死者多矣,可不戒哉!

【點評】《孟子·離婁》:“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原文】作一事不可苟。

【點評】一事苟且,事事苟且。

【原文】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主之事功。

【點評】百忍成金,莫與人爭執。這就是韓信與楊志的區別,一個做了大將軍,一個做了草寇。但韓信也沒能一忍到底,被貶為淮陰侯後,“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史記·淮陰侯列傳》)最終被殺時,他的狂妄早就把人得罪光了,沒人給求情,終難免橫死。人哪,何必逞口舌之利,痛快了嘴,卻丟了命!

【原文】與人言宜和氣從容,氣忿則不平,色厲則取怨。

【點評】精闢!淡定!

【原文】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辨是非,較長短,惟謹於自修,愈謙愈約,彼將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較焉?

【點評】還是那句話,莫逞口舌之利!犯不著!對方如果是個明理的,你越平和,他倒越能接受;如果趕上個混蛋,你又何必生那個氣呢?

【原文】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言不當,殊愧之。

【點評】《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領導者,要保持應有的威儀,當然適度的輕鬆幽默也是需要的,但要把握住度,“近之則不遜”!

【原文】張文忠公曰:“左右非公故勿與語”。予深體此言,吏卒輩,不嚴而粟然也。

【點評】領導者,不要和下屬談論不是公事的事,尤其是私事,這樣做很容易遭至下屬的漫待,影響威信。張文忠公,指元代名臣張養浩。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拜養浩陝西行臺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勞瘁而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就官路過潼關,看到民生凋蔽,張養浩寫下了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原文】待下固當謙和,謙和而無節,及納其悔,所謂重巽吝也。惟和而莊,則人自愛而畏。

【點評】對待下屬要謙和,但要適度,威嚴而不失親和。

【原文】慎動當先慎其幾於心,次當慎言慎行慎作事,皆慎動也。

【點評】所謂“慎動”,首先要慎於“起心動念”,心思不動,其言、行、作事自然謹慎。

【原文】聞人毀已而怒,則譽已者至矣。

【點評】領導者,如果聽到別人的詆譭而發怒,那麼,拍馬屁的馬上就會過來,因為你已經向他發出了召喚。其實詆譭又不能把你怎麼樣,本來就沒必要往心裡去,至少喜怒不形於色,不給居心叵測者以機會。

【原文】法立貴乎必行,立而不行,徒為虛文,適足以啟下人之玩而已,故論事當永終知弊。

【點評】法律和制度是用來執行的,因此要慎於立法立規。如果法律和制度制定了卻不能執行,乾脆別立,立法立規者只能最終成為笑柄而失去人們的尊敬。就像之前的《禁放令》和《限養令》。作為企業也一樣,制度一旦頒行,就要嚴格執行,如果執行不了,就別制定頒佈。

【原文】為人不能盡人道,為官不能盡官道,是吾所憂也。

【點評】此句仿《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德之不休,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原文】使民如承大祭,然則為政臨民,豈可視民為愚且賤,而加慢易之心哉?

【點評】《論語·顏淵》第十二:“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暫時還是理想。

【原文】處事,不形之於言猶妙。

【點評】《論語·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學而》第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原文】嘗見人尋常處置得宜者,數數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滿天地,德冠人群,視之若無者,分定故也。

【點評】《論語·公冶長》第五:“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P大點事,頻頻在人前自誇,真的很無聊,徒自辱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文】如治小人,寬平自在,從容以處之,事已,絕口不言,則小人無所聞以發其怒矣。

【點評】精闢!修理小人,舉重若輕,不著痕跡,其欲報復亦不可得。不過,這境界要慢慢修煉……

【原文】膽欲大,見義勇為;心欲小,文理密察;智欲圓,應物無滯;行欲方,截然有執。

【點評】精闢!膽子要大,才能見義勇為;心思要縝密,學問才能深入細緻;智慧要圓通,處事才能順暢;行為要有規矩,才能堅守原則。

【原文】事事不放過,而皆欲合理,則積久而業廣矣。

【點評】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且每一件事都合情合理,時間久了,自有成就和收穫。無論做什麼,只要是好事。

【原文】養民生,復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

【點評】《明太祖寶訓》洪武二年六月丁卯:“太祖諭國子學官曰:‘治天下,以人材為本。人材,以教導為先。今太學之教,本之以德行,文之以六藝者,遵古制也。人材之興,將有其效。夫山木之所生,川水之所聚,太學人材所出,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欲水之常流者,必浚其源,欲人材之成效,必養其德性。苟無作養之功,而欲其成材,譬猶壅百川而欲水流,折方長而求大木,其得哉。”首先要讓老百姓能過得下去,其次,要“作養士氣”,也就是導人為善;第三,要嚴禁亂七八糟的東西。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企業亦如此。

【原文】治獄有四要:公慈明剛。公則不偏,慈則不刻,明則能照,剛則能斷。

【點評】不僅治獄,管理企業也是“公慈明剛”四要:持公心則不偏袒,心存慈悲則不過分嚴苛,公開透明則塞流言,剛毅則易決斷。

【原文】大丈夫以正大立心,以光明行事,終不為邪小所惑而易其所守。

【點評】核心是心正。《典故紀聞》卷8——仁宗為太子,曾侍側,成祖顧問講官:“今日說何書?”對曰:“《論語》君子小人和同章。”問:“何以君子難進易退,小人則易進難退?”對曰:“小人逞才而無恥,君子守道而無慾。”問:“何以小人之勢常勝?”對曰:“此係上之人好惡,如明主在上,必君子勝矣。”又問:“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才不可棄者,須常警飭之,不使有過可也。”

【原文】疾惡之心固不可無,然當寬心緩思可去與否,審度時宜而處之,斯無悔。切不可聞惡遽怒,先自焚撓,縱使即能去惡,己亦病矣。況傷於急暴,而有過中失宜之弊乎?經曰:“忽忿疾於頑。”

【點評】疾惡如仇很好,但處理事情不可急躁,尤其不宜動怒。傷人一千,自損八百。

【原文】孔子曰:“膚受之愬,不行焉。”皆當深味。

【點評】《論語·顏淵》第十二:“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翻譯成現代漢語: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裡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領導者,不可不察此!

【原文】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

【點評】精闢!謹記!

【原文】韓魏公、範文正諸公,皆一片忠誠為國之心,故其事業顯著,而名望孚動於天下。後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恃其身,而欲事業名譽比擬前賢,難矣哉!

【點評】韓魏公,指北宋重臣韓琦;範文正,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心存“一片忠誠為國之心”,事業自然大著。

【原文】韓魏公、範文正諸公,皆一片忠誠為國之心,故其事業顯著,而名望孚動於天下。後世之人,以私意小智自恃其身,而欲事業名譽比擬前賢,難矣哉!

【點評】韓魏公,指北宋重臣韓琦;範文正,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心存“一片忠誠為國之心”,事業自然大著。

【原文】成王問史佚曰:“何德而民親上?”史佚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布令領信而食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名言也。

【點評】此典出自《淮南子·道應訓》,原文是:“成王問政於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時,而敬順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原文】以已之廉,病人之貪,取怨之道也。

【點評】以自己廉潔的標準,去指責別人的貪婪,是給自己找麻煩。要學會保護自己,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原文】作事只是求心安而已,然理明則知其可安者安之,理未明則以不當安者為安矣。

【點評】老是說“不求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其實就是個心安。但要知道為什麼心安,這裡面還是有個“理”的,即所謂“心安理得”,若以不“理得”而心安,則心安則可能只是個藉口。

【原文】前人為治,純用德而以刑輔之,後人則純用法術而已。

【點評】以德服人,已經越來越行不通了。有時,“帝王術”倒是立竿見影。也不能太迂了。

【原文】以其能治不能,以其賢治不賢,設官之本意不過如此,有官威剝民以自奉者,果何心哉?

【點評】千古通病!同此問!

【原文】去弊當治其本。本未治而徒去其末,雖眾人之所暫快,亦賢知之所深慮矣。

【點評】想起上本科時看到的某民國史料,現在已經記不起名號,大意為:“黨··國這棵大樹根兒都爛了,還說什麼修枝剪葉!”修枝剪葉是必要的,但如果任由樹根的腐爛,最終只有完蛋。做什麼都是這個道理。

【原文】人皆妄意於名位之顯榮,而固有之善,則無一念之及,其不知類也甚矣。

【點評】《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追名逐利千古皆然。既然如此,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存在即合理。

【原文】機事不密則害成,《易》之大戒也。

【點評】《周易·繫辭上》:“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必須管住嘴,少吃,身體好;少說,安全!切記!切記!

【原文】為善勿怠,去惡勿疑。

【點評】做好事不懈怠,去惡事別猶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謹記……

【原文】恭而不近於諛,和而不至於流,事上處眾之道。

【點評】《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正所謂,恭敬但不諂媚,隨和但不隨聲附和,是侍奉領導和社會交往的原則。

【原文】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

【點評】甭管是因為什麼,能廉就好。但金山銀山面前,誰也別說自己是英雄。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廉?如果能,自己屬於哪一類?

【原文】一毫省察不至,即處事失宜,而悔吝隨之,不可不慎。

【點評】要關注細節,小錯誤可能導致大失敗。“寬可走馬,密不容針”。

【原文】處事當沈重詳細堅正,不可輕忽忽略,故《易》多言“利艱貞。”蓋艱貞則不敢輕忽,而必以其正,所以吉也。

【點評】世上最怕“認真”二字。

【原文】天下大慮,惟下情不通為可慮。昔人所謂下有危亡之勢,而上不知是也。

【點評】此意同上文“為政通下情為急”。

【原文】不欺君,不賣法,不害民,此作官持己之三要也。

【點評】最基本的三個原則,卻是最難堅守的三個原則。

【原文】人遇拂亂之事,愈當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行有窒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則智益明。

【點評】天下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擺不平的事。成語有“急中生智”,一味的焦慮、鬱悶解決不了問題。

【原文】下民之冤抑不伸者,由長人者之非其人也。

【點評】大實話!明邱浚《大學衍義補》:“天下之事皆天之事,天以此事付之君,君不能自治而分之人,是庶官所治之事皆代天而為之者也。噫!人君誠知人臣所治之事皆天之事而付於我者,其必不肯任用非人,而致天事之曠以得罪於上帝矣。”

【原文】不虐無告,不廢困窮,聖人之仁也。

【點評】聖人之仁!